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她像個「假小子」?其實她想扮演一個拯救自己的男人

為什麼她像個「假小子」?其實她想扮演一個拯救自己的男人

GIF/2K

文|心理專家柏燕誼

01

我曾接待過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她無論在外表、氣質還是行為方式上都很男性化,她是一名同性戀者,在女同性戀關係中扮演著男性的角色。

我很快了解到,她總和一些所謂的「社會青年」混在一起,動不動就與人打架,幾乎被學校開除。她最近一次打架的原因,是為了保護她的女朋友。

GIF/1K

而接下來,她對自己身世的陳述,幾乎令我落淚。

她告訴我,她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領養的。養母和養父又因為感情不和而離婚。後來,養母很多次都動過將她送人的念頭,這是她童年最為恐懼的噩夢。養母要將她送人的理由里,就有一條讓她最不能抵抗:她是女孩。

女孩告訴我,她一點也不怪養母。因為養母一個人生活不容易,如果她是個男孩,也許一切真的都會好起來。

在女孩小時候,沒有人能夠真正地保護、接納她,所以她不得不成長為一個超越自己性別的人,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不受別的孩子欺負,才能不在養母一次次要把她送人的過程中崩潰。

女孩扮演的是一個能夠拯救自己的男人。

02

首先我們要明確,同性戀不是病。

1973年,美國心理學會、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將同性戀從疾病範疇中排除;

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疾病範疇中排除;

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不再將同性戀列為疾病範疇。

同性戀是人類正常戀愛的類型之一,是指一個人在性愛、心理、情感上的主要興趣對象為同性別的人(無論這樣的興趣是否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

然而,在社會生活中,同性戀者被「另眼相看」的事實,卻依然存在。

GIF/2K

我不是社會學家,並沒有將太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同性戀這個社會族群上。我接觸更多的是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而苦惱不堪、迫切尋求著改變的同性戀孩子;或因為子女的同性戀傾向痛苦不堪而前來求助的家長。

在各個國家不同時代的科學研究中,針對同性戀的研究一直存在,而對於同性戀形成的原因,有先天基因遺傳影響、後天環境影響等多種學術觀點。

我不是醫生,無法從遺傳角度給予清晰的描述,但在多年的心理諮詢過程中,至少就我所接觸的案例看來,很大一部分的同性戀者身上,有被環境影響的痕跡。

而這一環境的主要影響源則是家庭。

03

我們常說,性別是一種遺傳,也是一種學習。

一個男孩子,如果從小穿花裙子、梳小辮,以教養女孩的方式被教養大,他會將自己當成一個美麗的女子;一個女孩子,如果父母從小教她使槍弄棒,她自然會像個「假小子」。

GIF/1K

學界一般認為,幼兒在一歲左右,開始對自己的性別有比較主動的意識;兩到三歲時,則建立起自身心理上的安全感;從三四歲開始,孩子會模仿和自己同性別的爸爸或媽媽所具有的一些性別顯性特徵。比如,這時候,兒子也許會模仿爸爸抽煙的動作,蹺二郎腿,罵髒話;女兒偷穿媽媽的花裙子,塗口紅,甚至會學媽媽把衛生巾墊在內褲里。

這個階段,是人對自己性別認同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階段。

很多家長,卻會在有意無意中,出於自己的情感需求,改變孩子性別學習的進程,或無法提供強有力的性別模板,從而影響到孩子日後的性取向。

04

對父母來說,不向孩子的成長提供拒絕他(她)進行性別角色認同的可能,不去拒絕孩子成人後的性取向,這一點非常重要。

但人性的發展,並不會因為外部的接受或者拒絕而中斷,它有它自己形成和進化的軌跡。如果孩子真的成了同性戀者,父母最不應該有的反應就是出於自責或憤怒而用更過激的行為傷害孩子。

GIF/1K

因為,對大多數同性戀者而言,他們已經承擔著來自社會的壓力,他們希望從家人那裡獲得的,不是改變的壓力,而是接納的包容。

GIF/1K

柏燕誼

心理諮詢師,兒童教育專家,暢銷書作家。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常務理事副會長。CCTV-12《夜線》欄目特約心理專家,江西衛視《金牌調解》、重慶衛視《謝謝你來了》、天津衛視《愛情保衛戰》等欄目特約心理專家。

心理諮詢熱線

(微信同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柏燕誼 的精彩文章:

TAG:柏燕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