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大佬們該直面Ai中的信息安全質疑

2018,大佬們該直面Ai中的信息安全質疑

終於崴著腳了。

炒了四五年的大數據、智能推薦、人工智慧技術,終於迎來了關於用戶數據隱私的質疑。

「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因為他都可以看的,隨便看,這些問題非常大。」

「現在的人幾乎是全部透明的,走在路上到處是攝像頭,開個車到處都是閃光燈,很亮,稍微一停它就啪啪啪地照,你坐在車裡面幾乎很難迴避這個現實。所以我很少開車上路,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

在「2018正和島新年論壇暨新年家宴」中,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半開玩笑式的兩句話,完美完整總結了大家壓抑已久的疑慮。

這兩句話也真夠狠,瞬間,「馬化騰看我微信」獲得病毒式的傳播,火爆全網。怪不得大家都說李書福是傳統企業界最善於打宣傳戰企業家。

李書福的質疑又正好發生在2018年開年第一天,讓人不得不聯想人工智慧這些重磅新技術在2018年的命運走向,畢竟人工智慧是靠著大量用戶數據成長起來的。這引得市場一片驚恐,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全面落地應用期,這種氣氛可不太對頭。

前一天,大家都還在大談特談中國的大數據優勢,中國人對數據隱私的開放態度,轉過臉人們就開始怨聲載道。冰火兩重天的態勢,對於市場發展來說簡直要了命。

微信的官方回復,也讓人們想起了此前趣店羅敏回應貸款業務暴力催收那句「還不上就當送你了」,大家並不滿意這一回復。

用戶評論也是一邊倒的起鬨,畢竟騰訊手機用戶資料這事無可爭議。

不到一個月前,馬化騰參加活動,還說自家有著幾乎所有中國網民十年來的照片。打臉也是啪啪的。

當然用戶聊天記錄跟QQ空間、朋友圈、評論這些內容性質不一樣,騰訊的說法還有自圓其說的道理。可接下來微博CEO王高飛的評論就:

大家互相傷害的姿勢真是有趣。

再加上這兩天支付寶在年度賬單活動里,默認用戶同意了一個叫做《芝麻服務協議》的文件;傳言今日頭條要擴大微頭條業務,在天津招募2000人的內容審核團隊。一個消息比一個讓人心裡敏感。

業界感受到用戶面對個人數據時,情緒開始變得激惹,這讓市場感到恐懼。溫順的人們積壓的負面情緒,在不理性的爆發事件中,展現出多米諾骨牌般的魔幻效應。

蘋果的本地處理Google的脫敏處理,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安全選擇

其實關於人工智慧系列技術侵犯用戶隱私的疑慮一直都存在,關於這一話題,國際市場已經爭吵了十幾年。甚至互聯網技術剛剛誕生,這一話題就被業界廣泛爭論。

國際互聯網公司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大致分兩個派別。一個堅決反對任何收集用戶數據的行為,例如蘋果黑莓這樣的企業;另一個支持對數據進行機械脫敏處理,繼而進行研究使用,Google一直以來是這種思想支持者與執行者。

最後,支持極端的用戶數據保護的蘋果黑莓,相繼站穩了企業級市場;支持對用戶數據進行脫敏、規範收集的Google,靠著精準推薦技術在廣告市場大獲成功。

蘋果為了貫徹自己的用戶數據保護政策,打造了一整套的封閉生態。在這一套生態里有著詳細複雜的賬號系統,還有著iTunes、App Store這樣必須經過嚴加審核才能下載使用的軟體服務。為了彰顯自己對用戶數據安全的負責態度,還為自家TouchID、Face ID設計了專門的「SecureEnclave」安全模塊。此前庫克還與FBI互懟,堅決不幫助後者解鎖嫌疑犯的iPhone手機。

黑莓就更不用說了,作為一個沒落品牌,手中的用戶信息安全技術不僅在期頂峰時擴展了大片企業級市場,還在今天持續發光發熱——其主打安全的BlackBerry Message應用為其留住了大把死忠客戶。

相比之下,Google則開啟了一條全新路徑。Google從1999年底自家搜索引擎上線以來,就開始搜集用戶數據,甚至連Gmail這樣敏感的郵件應用也不放過。但Google表示,完整存儲用戶的活動數據即耗費後台資源,也沒有任何意義,所以Google只會真的用戶數據中的關鍵詞製作脫敏後的數據畫像,在進行研究。

Google為什麼非要這麼做?因為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吉一開始就立志要打造一家攻克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而不是普通的商業公司。選擇了這樣的路線,Google就註定無法像蘋果、黑莓、Amazon一樣,面向企業級市場攫取營收。

當然,Google也在用戶數據安全管理上做出了示範效應,Project Hosting里開源了Google十幾年的產品技術資源。十幾年裡,Google發明開源的驗證碼系統、建站工具、字體系統等等全新互聯網技術成功將隱私數據與普通數據分離開來,真正保證了用戶數據的安全,引導整個市場在調用用戶數據時能夠做到規範可靠。目前Google正在忙著普及更安全的H5、HTTPS技術,幫助整個互聯網走向更安全的技術。

對於Google的這些成績,最高的評價就是:Google用先進的開源技術生態創造了今天的互聯網。

同時,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開始落地應用,各大科技公司為了趕上技術潮流,不得不放開嚴格的用戶數據保密政策,開始學習Google以脫敏的方式收集用戶數據。

微軟在最新的軟體系統里已經開始收集用戶數據,甚至連蘋果這樣的頑固派也有動搖的跡象。全新的iPhone及iOS 11,已經開始在硬體本地搜集脫敏數據來培養自家的人工智慧技術。

國內互聯網從荒蠻時代進入整頓規範期,可惜這些還不夠

對比國外公司,國內互聯網公司的步子邁得就更大了。

國內一直沒有規範的用戶互聯網信息保護政策,搜集用戶數據這些還尚屬可以原諒的範疇,可劫持用戶流量、篡改用戶網頁數據、後台下載垃圾全家桶,這可是跟軟體病毒一樣觸碰底線的違法手段。

可是上至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中間有BAT小米360這些互聯網大佬,下到隨意一家互聯網公司,都在使用這樣的手段。

電信運營商們推出的流量卡會在用戶網頁中出現貼心的網上營業廳服務窗口,百度騰訊360的全家桶軟體病毒推廣,阿里的天貓盒子升個級軟體都被官方清理了,小米路由器一天到晚不間斷的網頁劫持……

嗯,中國用戶表示:只要沒有影響我的產品服務,看在給了實惠的面子上,忍忍就過去了。

所以中國市場很寬容,有著10多億的互聯網用戶,還不反對用戶數據搜集,簡直是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廣闊天地。

但其實中國用戶不是不反對,而是沒有說「我反對」。他們幾乎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自己對隱私數據搜集的態度。這其實是最危險的,因為極有可能一個普通的事件就引發用戶集體反水,形成不可估量的市場危機。這樣的用戶無法達成共識,只是一味的發泄情緒、宣洩不滿。

中國網民對待用戶數據隱私的問題,其實此前就有過多次表現。

PC互聯網時代網民們對人肉搜索的集體亢奮與反思,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電信詐騙問題也讓普通用戶膽寒,垃圾病毒應用橫行毀滅了互聯網在用戶心中的正面形象……

這背後有國內互聯網不夠開放導致技術服務缺陷的問題,也有嚴重的違法犯罪問題。

近兩年政府力圖從政策法規的角度,推出相關標準、加強行業自律,來促進整個互聯網行業向安全規範的方向發展。連年重點專項打擊電信詐騙問題,也開始有了起色;工信部帶著旗下泰爾終端實驗室聯合國內互聯網公司手機廠商,制定了統一的安卓統一推送服務(Unified Push Service,簡稱UPS)技術標準。

現在看起來效果還算不錯,但其實背後的技術規範還遠遠沒有實現。行政性的命令並未轉化為真正的行業準則,用戶信息安全跟用戶體驗還沒有形成強關聯,這跟國際市場相比有著巨大差距。

不過現在騰訊百度這樣的企業能夠認識到問題所在,開始清理原本不合規的推廣手段,全面轉向下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標準,打造全新的互聯網技術平台,說明整個市場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2017年年初,騰訊華為能在用戶數據搜集問題上發生爭議,就證明了市場開始好轉。

數據既是的黃金又是炸彈,大佬們不能開完嘴炮不管後果

但用戶的數據安全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實現呢?這個在很長時間內需要看大家的良心。

百度說要All in Ai,聯想說要All in Ai,阿里騰訊搜狗小米也在沖向Ai陣地。

然後大家紛紛出來發言,表示未來Ai的主戰場在中國,因為中國網民多、數據多。

百度COO陸奇接受採訪說,自己是因為看到中國市場在數據搜集研究上的開放,然後選擇回國進入百度。

阿里馬雲表示自己五年前就開始做大數據做雲計算做計算機視覺,在Ai上有大量長期的技術數據積累。

騰訊馬化騰則表示QQ空間里有幾乎所有中國用戶過去十年內的個人照片,可以通過Ai技術輕易的預判出未來大家的容貌變化。

小米公關也說自己手裡有用戶數據,跟技術方合作是平等關係,不付費是正確的,對方是在碰瓷。

……

過去幾年裡,各家互聯網公司的大佬在各種場合炫耀自己搜集的數據有多牛X,自己有多深厚的技術優勢。可是當他們在炫耀這些的時候,普通用戶心中往往會在默念:憑什麼你可以隨便用我的隱私數據?

在中國市場上,關於「憑什麼」這個命題,沒有人願意正面應對,沒有人敢以此掀起一場論戰。疑惑不滿終會累積,成為一點即炸的引子。

2017年百度因為「黃金眼」這樣的精準營銷產品被集體追討的時候,業界還能自我麻痹——這是醫療廣告的問題,大家還能心生歡喜——這是一個漂亮的公關仗。

那今天「馬化騰看我微信」在一個名人企業家口中被瞬間引爆這樣的事件,則真實的還原了用戶心中的那個「憑什麼」。騰訊公關為了快速消弭影響,又害怕跟百度黃金眼撞車,竟然寧願選擇了趣店羅敏式的回應,也不願採用百度曾經使用過的「數據脫敏」這樣的專業辭彙。

中國這樣一片魔幻現實主義的土地上,存在著難以估測的「魔幻咒語」,你不知道下一個咒語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出生在什麼時刻。

當然,這也是因為,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原本活在概念里的新技術,已經在2017年真正走入普通用戶的生活。人們看到一個又一個生動活潑的應用案例,終於開始生起疑慮,害怕自己的生活會被大幅干擾。

這是2018年中國的Ai市場必須反思的重點,中國科技公司們已經沒有其他路可走,必須正面技術背後的規範的問題,推出人人都能理解的安全方案,解答用戶心中的疑慮,至少讓人們明白信息收集跟電信詐騙之間的不同,消滅那顆「憑什麼」的種子。

相信2018開年的這一串用戶數據安全質疑,不會是結束,隨著Ai應用越來越深入日常生活,人們的激惹情緒將會越來越嚴重。大佬們將會咽下過去口不擇詞所釀下的苦果。

不知道未來人工智慧Ai能否領悟到「憑什麼」背後的怪誕,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文/水上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新知 的精彩文章:

這裡有一個薛定諤的「十大猜想」,邀你來開盒!

TAG:科技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