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遠離多囊,做好孕媽媽!

遠離多囊,做好孕媽媽!

我們都知道,多囊卵巢綜合征是影正常懷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與內分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常常是因體內過多的雄性激素而導致,那麼多囊卵巢綜合征該怎麼辦呢?

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病因

1

腎上腺功能異常

常由於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導致分泌過量的雄激素,出現無排卵等癥狀。

2

家族遺傳因素

多數多囊卵巢綜合症與基因異常有關,少數多囊卵巢綜合征有染色體異常,此發病因素很難進行避免,唯有早發現早治療。

3

肥胖、高胰島素血症患者

引起胰島素抵抗的原因有多種,多數情況是胰島素受體後信息傳導系統的障礙引起,也可有胰島素受體缺陷引起。

4

長期精神緊張、藥物及疾病影響

由於精神緊張、藥物及某些疾病影響到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調節功能異常,導致卵巢間質、卵泡膜細胞產生過量雄激素;卵巢內高雄激素抑制卵泡成熟,從而出現一系列諸如閉經、多毛等多囊卵巢綜合症的癥狀。

多囊卵巢綜合症的癥狀

一、肥胖:約半數患者有此表現,與雄激素過多、未結合睾酮比例增加及雌激素的長期刺激有關。

二、月經失調:初潮後出現月經稀發、繼發性閉經及無排卵性宮血。

三、雙側卵巢增大:通過腹腔鏡直視卵卵巢增大;通過腹腔鏡直視卵巢或B超顯像檢查可確定卵巢的體積。

四、多毛:體毛豐盛,陰毛呈男性分布,油性皮膚、痤瘡,系雄激素集聚所致。

五、不孕:婚後伴有不孕,主要由於月經失調和無排卵所致。

六、黑棘皮症:即頸背部、腋下、乳房下和腹股溝等處。

多囊卵巢綜合征禁食

1、豆漿

現在大多的多囊卵巢女性天天在喝豆漿,但豆漿不是天天隨時隨地都能喝的,一般是雄激素高雌激素低的人喝,而且每天量不超過500ml。

2、維生素E

藥店里很多VE里就含有紅花,紅花是中藥,有流產之作用。在排卵期間吃會使卵泡萎縮,如懷上在不知情況下吃了會導致流產。所以在選擇VE時一定得注意。

3、蜂蜜

現在大部份蜂蜜里含有雄激素,所以不能經常吃,特別是雄激素 高的女性一定要注意。

4、葉酸

葉酸一般是懷孕前三個月開始補,但女性朋友有所不知,多囊卵巢患者一般情況下是不用補的,因本身激素紊亂,缺乏的維生素太多,單一的補這項會導致月經推遲或閉經。

5、二甲雙胍

不是每個多囊卵巢患者都可吃,一般是肥胖伴有胰島素抵抗的女性才吃,而且是配合達英一起吃。

6、糖

多囊卵巢綜合症本身就有胰島素抵抗,糖耐受差。再吃糖,耐受更差,隨知會發胖,發胖後各項激素更紊亂。

飲食原則

01

忌吃刺激性食物

患者在選擇飲食方面,最好不要吃太過於辛辣、油膩的食物,如辣醬、辣椒、大蒜等等,以清淡、粗纖維的為主,太要吃的太過精細,多吃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平菇、海帶、蘋果、香蕉、梨等等。

02

選擇低血糖、低熱量的食物

多囊卵巢綜合症患者身體很容易趨於肥胖狀態,肥胖很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會加重多囊卵巢綜合症。因此,選擇低血糖、低熱量的食物能夠有效地緩解病情,還能夠控制體重增長。

03

服用避孕藥需謹慎

在病期,千萬不要服用避孕藥,這樣很容易傷害到身體,使得抵抗力逐漸下降,誘發心血管、心肌梗塞等等疾病,因此,患者用藥必須要謹慎,切勿盲目服用藥物,造成不良危害。

康復案例

1

張女士,30歲,婚後三年未孕,平時月經不規律,經期短,經量多,色質深,痛經,身體虛胖。經檢查診斷為原發性不孕及多囊卵巢綜合征。經長達兩年的治療未有任何效果,經朋友介紹到杜教授處進行調理。杜教授根據其具體狀況運用中藥配方搭配富鋅康膠囊調理四個月後,月經量減少,經血鮮紅,月經周期規律,可正常排卵,現已懷孕。

2

劉女士,27歲,結婚兩年未孕,身體虛胖、腿上長毛、臉上長斑、月經紊亂,經檢查患有卵巢多囊綜合征,經過長達一年的治療,不但未見效果,反而睡眠質量變差,易感疲勞煩躁。後通過朋友介紹到杜教授進行調理,杜教授擬富鋅康搭配中藥配方調理三個月後,劉女士月經恢復正常,睡眠質量變好,整個人氣色飽滿了,皺紋消了,斑也開始消退,毛髮開始變軟。後遵杜教授囑咐又鞏固調理一段時間即可,現已懷孕。

3

周女士,31歲,婚後兩年未孕,多年來月經周期一直紊亂,並且皮膚粗糙,毛孔粗大,身體虛胖,伴有脫髮。檢查過後,被告知雄激素過高,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征。在醫院治療了一年多未有任何效果。後通過網路找到杜教授,杜教授根據其情況擬富鋅康搭配中藥配方調理三個月後,周女士月經便恢復正常,皮膚改善,脫髮好轉,雄性激素也降低至正常,現寶寶已出生。

祝大家馬上好「孕」!天天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調理課堂 的精彩文章:

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
壓力過大影響身心健康,六種表現說明要減壓了

TAG:調理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