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調》到《長恨歌》,你還記得什麼?
12月22日,奇幻電影《妖貓傳》上映!這部耗時六年而成的心血之作,無疑傾注了導演陳凱歌大量的精力在其中……說到陳凱歌,在國內的導演中,他稱得上是非常有文人情懷的一位。
他的電影,無論霸王別姬、梅蘭芳、趙氏孤兒、荊軻刺秦王……都有著十足的文雅氣質,文化底蘊與歷史視角。把人文歷史結合在電影之中,又加入了對歷史人物所作所為的出發點的探索,以及每個角色迂迴曲折的命運,所以他的電影品起來,總會回味悠長。
最近無數從《妖貓傳》散場歸來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上網搜起了這兩首在電影中反覆出現的詩詞和詩名:
清平調·其一
作者: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長恨歌.節選
作者.白居易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事實上,無論上學時候這些詩詞被我們記得有多滾瓜爛熟,後來,很久以後,我們再也不會記得誰是誰。。。
番西作為一個語言教育機構,除了致力於讓大家在學習接觸世界各國優秀語言,文化,價值觀,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讓大家在走出國門之前牢記並明確我們母語所擁有的燦爛光華!
先上兩篇祖國花朵對我們漢語言的認識做一下科普
漢語言文化的魅力
六年級一班孫怡睿
漢字,你悠久,還古老。你古老,卻不失魅力!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但是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中文以中華民族特有的造境方式,使中國人千年抒懷不已。喜怒哀樂,藉助方塊字,宣洩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的抱負,發而為言,著之為文,綿延不絕流淌成為中國的文化長河,陶成精品,冶成箴言,鑄就了巍巍的中華魂魄。
漢字又是幫助海外遊子跨越大海阻隔的心靈的筏子。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象磁鐵般的吸引著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每一筆,都是飽蘸著華夏碧血寫就的。在海外,無論你功成名就還是漂泊淪喪,只要有方塊字的伴隨,你就會有幾多慰籍幾多寄託,因為無論是象形還是指事,無論是會意還是形聲,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個中國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經成為方塊字的魂魄。漢字不老,自倉頡造字開始,漢字就以其浩瀚廣博抒寫著華夏歷史,以其靈秀展示著炎黃之精神,開闢和註解著歷史,正是有了方塊字的誕生,才有了《左傳》《史記》,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運動,才有了屈子、司馬遷,才有了曹雪琴、魯迅。通過漢字,讓我們的子子孫孫知道了中華大地的千年風雲,明白了東方巨龍的深刻內涵。在秦始皇的烽煙滾滾中,漢字沒有被毀掉,在侵略者的生靈塗炭中,漢字沒有被毀掉,在西方列強的奴化政策下,漢字沒有被毀掉,始終以方塊字的骨骼在支撐著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現在和未來,永遠。
漢字常在,國魂不朽,中文,永遠靈秀和清純!
語言文化的魅力
六年級一班何怡緣
語言,它在哪?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談吐中;就在我們與人的交流中……原來漢語無處不在,一個個漢字扭轉在人們的腦海里。那麼它的魅力何在呢?魅力被外國人的親睞中……真正的魅力就在炎黃子孫,大地中華兒女的心中!
甲骨文,金文,小篆,宋體,魏體,楷體,行楷,舒體,隸體,黑體,圓體,綜藝體,琥珀體,廣告體……真是多種多樣,例如:宋體裡邊又可分為書宋,標宋,報宋。圓體又分粗圓,細圓,准圓。魏體裡邊還有新魏……中國的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那是國粹。一幅書法作品,抑或是一個字有價值連城的。一個個字,有寫有畫,無奇不有!
那是,我曾見過一位書法家為人作一幅中堂,那是一個大大的「鶴」字,可細看,又像一幅畫:一隻立鶴翩翩起舞。
看!中國漢字方方正正,就如中國人一樣;一筆一划,橫平豎直……無人不叫好。
瞧!中國的律詩,詞賦,元曲,雜劇,相聲,燈謎等形式,都是與漢語有關的。它們都給予這漢語無窮魅力。
對於漢語,這正如李大釗所說: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現在有一種傾向,就是有些人重外語而輕漢語。中國已入世貿,與世界接軌,外語會顯得越來越重要,但是你千萬不可輕視漢語的學習,舍本而求末。
雖然時下外語,正在地球「稱王稱霸」,但漢語也是不可輕視之一,漢語的博大精深是哪一國語言都比不上的!
啊!
漢語真是世界上最美,最好聽,最好看,最豐富,最明白,最精確,最深奧的語言。
這流暢的行文,這飽滿的情懷,可有一點點被觸動?
但是挫敗感來了:
忘了《清平調》?
忘了《長恨歌》?
忘了《左傳》《史記》?
沒事兒,咱們從《聲律啟蒙》從頭再來。
詩詞和對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兩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訓練,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因此,一些聲律方面的著作也應運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則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辭彙、修辭的訓練。
《聲律啟蒙》作者是:康熙甲辰進士車萬育。他性剛直,直聲震天下,至性純篤,學問賅博,善書法。
從今天起,番西和你一起品味這部國學經典。
獻上由番西教育阿文帶來的第一篇關於我們漢文化推送的《聲律啟蒙》
從本周起,每周都會更新哦,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學
普通話二甲的同學們都可以報名參加文章的推薦和音頻的錄製哦
(此處有學分)
讓我們一起學習外語,加強的母語
1 東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
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
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這一聯是兩個典故。
上聯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漢朝的開國君主劉邦曾經說:我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提著三尺長的寶劍而奪取了天下。
下聯出自《左傳》,魯國有個勇士叫顏高,他使用的弓為六鈞(鈞為古代重量單位,一鈞三十斤),要用 180斤的力氣才能拉開。
清暑殿:洛陽的一座宮殿。
廣寒宮:《明皇雜錄》說,唐明皇於中秋之夜遊月宮,看見大門上懸掛著「廣寒清虛之府」的匾額,後代便以廣寒宮代指月宮。
次:軍隊臨時駐紮,引申為一般的短暫停留。途次,旅途的意思。
GIF/1K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
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
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
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
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
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
霜華滿鬢,羞看百鍊青銅
沿:沿襲、遵照原樣去做。革:變化、變革。
黃童:黃口之童,即兒童。黃,黃口,雛鳥的喙邊有一圈黃色的邊,長大就消失,故以黃口喻指年齡幼小的。
這是兩個典故。
上聯出自《論語·雍也》,顏指顏回(字子淵),孔子的學生。孔子稱讚他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吃一竹筐飯食,喝一瓢涼水,住在偏僻的巷子里,別人忍受不了這種貧窮,顏回不改變他快樂的心情。顏回呀,真是個賢人!)
下聯出自《晉書·阮籍傳》。阮指阮籍(字嗣宗),魏晉時代人,博覽群書,好老莊之學,為竹林七賢之一。《晉書》記載,阮籍經常駕車信馬由韁地亂走,走到無路可走的時候便大哭而返。窮,到……的盡頭,此處指無路可走之處。
濯(音zhuó)足水:屈原《漁父》中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句子,故濯足水指污水。打頭風:行船時所遇到的逆風。
梁帝:南朝的梁武帝蕭衍。他篤信佛教,經常和高僧們在同泰寺研討佛經。漢皇:漢朝的開國之君劉邦。他曾宴請群臣於長安的未央宮,接受群臣的朝賀。
塵慮:對塵世間瑣碎小事的憂慮。縈:纏繞。綠綺:琴名,據說漢代的司馬相如曾彈琴向卓文君求愛,卓文君就用綠綺琴應和他。霜華:即霜花(「華」為「花」的古字),借指白髮。百鍊青銅:借指鏡子,古人用青銅鏡照面。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
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
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
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
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
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
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皤(音pó):白色。綠:這裡指青色、黑色。皓:白色。
浩浩:廣闊無邊的樣子。融融:暖氣上騰的樣子。 佩劍、彎弓:這兩個片語既可看成動賓片語,即佩上劍、拉彎弓;也可看成偏正片語,即佩帶的劍、被拉彎的弓。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對仗。
芰(音jì):菱角的一種。兩角為菱,四角為芰。


TAG:番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