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你讀經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四

為你讀經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四

今天是羅玥陪伴您的第76天

今天繼續為您讀誦閔智亭道長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解》,讓我們一起學習。《清靜經》為《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的第一部經,道教徒日常持誦。雖然篇幅短小,僅四百字,但是義理精深,是一部十分重要的道教經典。

第四段: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30);上德不德,下德執德(31)。執著之者,不名道德(32)。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33)。既有妄心,即驚其神(34);既驚其神,即著萬物(35);既著萬物,即生貪求(36);即生貪求,即是煩惱(37)。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38)。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39)

[注釋]

(30)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士,有修為有涵養的上等智慧的人,是上德派生的。下士,指修為涵養各方面都次於上士的人。爭,求靜,執有之意。此句言有修為有涵養的上等智慧的人,不與外界爭勝爭強而自強。這是上士所獲得的福炁,而下士由於一味爭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內在真性,終使神喪炁絕,一無所獲。

(31)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德,是道所表現出來的,通於道。經云:「道之在我即為德。」又云:「德者得也。」德的體性特徵都同於道,道無形無象,含而不露,空虛而無跡象,卻無所不有,無所不在,無所不為,無所不成。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卻不自恃、自彰。這種特徵表現在人身上,就叫「上德」。上德和常德一樣,是內在的、實質的、無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東西。因而,無形的道是大道,無形的內在之德是上德。而下德之人,一味追求有為之法,飄流浮於開、情之間,自以為是,無法突破小我而進入無我的高上境界。

(32)執著之者,不名道德:執著,指執德、下德。道德,指通變無方,存亡自在,應見即用,能尊能貴,悉皆自然。此句言下德之人,故執諸相,行流涉於有為,是不懂事理,不懂道德的人,不能成道。

此段總講了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塵障,樂道報德,自然靈性升華,福壽無邊,切莫執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為一個不明事理、不能自拔的人。

(33)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妄,動。情浮意動,心生所妄。動,亂思,因妄亂了本性。此句言一切眾生不得真道的原因,都是被情染意動。妄有所思,思有所惑(惑,感其情而妄動於意)。意動其思而妄生於心。人一但有了妄動之心,自然不能清靜,又說妄動即亡。都亡失道性。所以說逐境而感情妄動,不能得到真道。

(34)既有妄心,即驚其神:驚,指心之極畏,不只指盡驚。驚有兩種情況,一指內修清靜,忘了形而驚其神;二指外習事情,勞於心而驚其形。此句言外又既驚其形體,內誘自然驚於其神。想要心神安靜,就要外欲不生,欲不能生,自然清靜。

(35)既驚其神,即著萬物:人如果驚其神,外就有所著於境,內里就失去正性,也可理解為道貴守一,不可著於萬物而驚其神。

(36)既著萬物,即生貪求:貪,過分追求、偏愛。有兩種情況:一是貪於世事,外求華飾欲樂,這種情況為陰咎,不合於陽,就不能清靜,是為沉滯;二是貪於進修窮尋真理,堅求至道,這叫內貪。這種情況屬於陽,能體道合真,自然清靜。

(37)既生貪求,即是煩惱:貪求外事,要漸漸斷除;貪求內事,要勤勤修進。雖然是內求至道,也不可以固執,如此也能生煩惱。這裡的煩惱也分兩種情況,有輕重之分,一是輕煩惱,二是重煩惱。輕煩惱是貪求至道,這種情況也生煩惱。二是外求世法,名重煩惱。輕就合陽,所以叫清,重即合陰,所以叫濁。雖然分了輕重,但兩者這間又是相對的。貪就會生迷惑,但是要舍重棄輕,內守元和,湛然不動,所以叫懷道抱德了,自然而然就淳樸了。

(38)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濁,染。辱,污。流浪,指反覆。苦海,苦的大海,海指大。此句言人的身心逐於外物,憂苦自然而然就產生而擾亂自身,在生死之間反覆,永遠不能脫離輪迴,流浪於苦海之中。憂苦的事不能夠休止,都是出自人心造作的。學道的人,都內守其一外除其想(一,指身)。聖人云:「存三守一」。(三,指精、炁、神。)但守其身,必存於三。所以《西升經》云:守身不失,常存也,專守其一,不生妄想,即免於苦海,沉淪憂苦,不著於身。心自然解脫,自然清靜。

(39)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真道是常存的,無時不在,不生也不滅,她外包天地,內入毫芒,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人能悟解,自然而得,得的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道。所以太上說,人能覺悟,悟則本性,謂之得道也,所得到的道不是大道,大道是難求難得的。經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又云:「道本無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惟已自知。」善人常能守於清靜,都是得到真道的人。

此段總講了眾生所以不能得到真道的原因,是由於妄念之起,貪求身外有形之物,大傷自己精炁神,以至流浪生死,常存苦海濁辱之中,受苦受難。如果一心向善,修鍊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規律,修之不輟,自會有成。以達到常清常靜,有至樂而無苦難的真常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大家都在說小寒,我們來看看小孩如何平安度過「咳嗽季」
「嗣漢天師府長老院首席長老」加冕儀式
為你讀經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三
天師府戊戌年春節期間法會安排
為你讀經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二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