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再次致敬和緬懷2017年離我們遠去的那些學者們

再次致敬和緬懷2017年離我們遠去的那些學者們

----------- 粉筆公考編輯整理,歡迎轉載註明出處 -----------

2017年,有多位學者離我們遠去,他們當中有「天眼之父」、「數學泰斗」、「鋼鐵俠」……他們曾傾一生之力,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2017年最後一天,讓我們走進他們,銘記他們,緬懷他們。

1、黃大年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017年1月8日,因病在長春逝世,享年58歲。

在7年左右的時間裡,為了讓相關學科的科研水平有更快進步,黃大年把自己毫無保留地交給了祖國,夜以繼日地工作,最後累倒在工作崗位上。這位放棄海外優越生活、把生命奉獻給國家的科學家,是當代海歸赤子科技報國的楷模。

黃大年用堅定的選擇詮釋了一位愛國者的情懷。2009年,國家需要他回來,他立即響應召喚,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環境和安逸生活,回到吉林大學。他是愛國主義的堅守者和傳播者,以祖國的需要為最高追求。

黃大年用卓越的成就詮釋了一位科學家的精神。他刻苦鑽研,始終把趕超世界一流和搶佔科技制高點,作為攻堅克難的不竭動力。他是科技報國的踐行者和示範者,始終瞄準國際前沿進行創新創造。作為重大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在國外嚴格禁運和技術封鎖的情況下,短期內獲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黃大年用深沉的愛詮釋了一位人民教師的本色。他誨人不倦,始終把培養人才作為傾盡心血的職業理想。他因材施教,為學生進行人生和職業規劃。他充滿愛心,默默資助生活困難的學生,熱心幫助患重病的學生家長解決治療問題。他是高瞻遠矚的教書者和育人者,用戰略視野和高尚人格培養凝聚了一批高端人才。

黃大年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一位知識分子的擔當。他甘於奉獻,始終把敬業拼搏作為默默堅守的道德境界。他爭分奪秒開展工作,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他3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即使在住院治療期間,還每天在病房中與團隊師生研究項目、布置工作。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夢者和築夢者,無私忘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黃大年用畢生努力實現了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的統一,展現了一名新時期海外歸國人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和崇高品格。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將永遠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實現中國夢書寫無愧於祖國和人民的輝煌篇章。

2、周有光

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2017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歲。

周有光的一生先後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稱他為「四朝元老」。他就像自己的筆名「有光」那樣,一生周全而有光。單單走過一個世紀就已經足夠不同尋常,但周有光不但活得久,並且夠廣。他橫跨經濟、語言、文化三大專業,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參與《漢語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儘管他一再否認這樣的稱謂,但外界堅持了這樣的說法。他參與主持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編譯,連襟沈從文笑稱他為「周百科」。他還是為數不多的曾與愛因斯坦談笑風生的中國人,評價愛因斯坦「沒有架子,衣服穿得還沒我好。」

1979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在華沙召開文獻技術會議。周有光在會上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言,提議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國際投票,認定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

3、任新民

著名導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2017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他是錢學森點名調到國防部搞火箭的人,新中國成立後,這位美國博士、布法羅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中國講師決定回國。上世紀60年代測試導彈發射,年過半百的任新民和一線試驗員一起住在平房裡。塞北的夜晚氣溫降至零下40多攝氏度,他不肯搬進樓房。後來患上重感冒,任新民高燒昏迷中被送到醫院,清醒過來第一件事就是堅決要求出院。

任新民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從事導彈與航天型號研製工作,在液體發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貢獻卓著。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外國衛星等六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製和發射工作。

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個里程碑和功勛簿上,幾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腳印,而這雙總是穿著布鞋的腳,幾乎從不在第一現場缺席。快80歲的時候,任新民還在爬發射塔架。快90歲的時候,「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每一次發射,他都到場觀看。直到95歲高齡時,只要人在北京,他依然參加航天六院11所研究氫氧發動機的每一次試車。

4、吳文俊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5月7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

吳文俊對數學的主要領域——拓撲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係式被稱為「吳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後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一,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性成果。1970年代後期,他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他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影響深遠。

1956年,37歲的吳文俊因其在拓撲學上的傑出成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當時的「最高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二年他便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那時,在很多人看來「靠這個都可以吃一輩子了」。但功成名就的吳文俊並沒有就此停滯不前,而是不斷向數學的未知領域進發,總是走在這支隊伍的前列。1976年,年近花甲的吳文俊放棄已成就卓著的拓撲學研究,在「抱孫子」的年齡毅然開始攀越學術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數學機械化。1977年,吳文俊關於平面幾何定理的機械化證明首次取得成功,從此,完全由中國人開拓的一條數學道路鋪展在世人面前。

5、申泮文

著名教育家、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 2017年7月4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101歲。

申泮文,著名的化學家、傑出的教育家、堅定的愛國者,中國當代無機化學學科奠基人之一。1936年,申泮文從南開中學以優異成績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就讀。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毅然投筆從戎,南下參軍,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

他長期從事氫化學、金屬氫化物化學和氫能源化學研究工作,在南開大學創建了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和應用化學研究所。持有國家知識產權2項(鎳氫電池和釹鐵硼永磁合金製造新工藝)。鎳氫電池知識產權已獻給國家,在天津投產,有三條生產線,產量佔世界產量的20%。他編寫出我國化學界第一步中文教材,第一個引入美國科學出版物,第一個在化學教學中應用計算機技術,他統編或合編的《無機化學》和《基礎無機化學》兩部教材至今仍被廣泛地用作教科書或教學參考書。

6、陳學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能源動力科學家,2017年7月4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99歲。

陳學俊先生193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重慶)機械工程系,1946年獲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1957年後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學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

陳學俊是我國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多相流熱物理學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能源動力工程專家和教育家,為我國能源動力工程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他創造了中國高校中第一個鍋爐專業,開了鍋爐專業的全部課程,籌建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工程物理研究所,建成了國內唯一一個壓力可達超臨界壓力的汽水兩相流試驗系統,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組織編寫了《鍋爐學》等10餘部教材和專著。他不僅培育人才桃李天下,而且多次捐出共計超40萬元的資金獎勵給莘莘學子,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為國爭光。

7、柯俊

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2017年8月8日在京逝世,享年101歲。

「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電子顯微鏡事業的先驅者」「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我國金屬物理專業的奠基人」「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當之無愧的「鋼鐵俠」,這所有的榮譽和稱號,都屬於同一個人——柯俊。國際同行稱他為貝茵體先生(Mr.Bain),因為他首次發現貝茵體切變機制,是貝茵體切變理論的創始人。

柯俊博士畢業後,取得伯明翰大學的終身教職。新中國成立後,他毅然決定回到祖國。他向挽留他的外國朋友說:「我來自東方,那裡有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飢餓線上掙扎,一噸鋼在那裡的作用,遠遠超過一噸鋼在英美的作用。」離世後,他繼續潤澤杏壇凈土,將遺體捐獻給母校武漢大學,進行科學研究和醫學教學。在最美最安靜的地方展示生命的意義,101歲的柯俊先生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8、南仁東

FAST射電望遠鏡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2017年9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72歲。

南仁東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遼源市,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博士學位。1984年始,南仁東使用國際甚長基線網對活動星系核進行系統觀測研究,達到國際最高動態範圍水平。

1994年始,為了給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選址,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先後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時間長達12年。2007年7月,FAST工程作為「十一五」重大科學裝置正式被國家批准立項。南仁東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負責編訂FAST科學目標,全面指導FAST工程建設,並主持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已罹患肺癌,患病後依然帶病堅持工作,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

9、朱顯謨

著名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2017年10月11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102歲。

朱顯謨1915年12月4日生於上海崇明,1940年大學畢業。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朱顯謨到東北三省考察,對改良土壤提出了重要的建議。

朱顯謨是我國黃土區土壤及土壤侵蝕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者,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為了心中「黃河清」的夢想,半個多世紀以來,默默奉獻在廣袤的黃土高原,並為其嘔心瀝血,他帶領青年科技工作者踏勘了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各種類型區,不斷探索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研究,為我國黃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真題練習

----------- 面試真題1 -----------

有人說,墨守陳規的人終會被淘汰;有人說,缺乏定力的人也會被淘汰;也有人說,不忘初心的人才會獲得時間的禮物。對此你怎麼看?(2017 年6月29日下午山東省考面試真題)

--------- 加分回答示範 ---------

因為不忘初心,才有可能成就更美好的未來,才能夠在漫漫人生路中,記得自己的努力奮鬥為的是什麼,在面對誘惑時可以從容拒絕,在遭受挫折的時可以勇敢面對。比如,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37歲就獲得了當時的「最高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二年他便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是,他並沒有就此停滯不前,而是不斷向數學的未知領域進發,總是走在這支隊伍的前列。1976年,年近花甲的吳文俊放棄已成就卓著的拓撲學研究,在「抱孫子」的年齡毅然開始攀越學術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數學機械化。FAST射電望遠鏡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1994年始,為了給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選址,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先後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時間長達12年,這期間,無論是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他都始終不放棄,終於才有了中國的「天眼」,我們才能夠在今日聆聽到來自宇宙的聲音。

----------- 面試真題2 -----------

兩名中國專家楊振寧、姚期智前段時間放棄美國國籍,回中國從事科研工作,對於海外留學回國潮現象,你怎麼看?(2017年6月14日上午新疆省考真題)

--------- 加分回答示範 ---------

海外留學回國潮的出現,也表現出了科學家們對祖國的熱愛,面對國外的高薪,他們能夠不為所動,能夠毅然決然的回歸祖國的懷抱,能夠用自己的所學去報效祖國,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愛國的情懷是促使他們回國的動力。祖國如今的各項成就都離不開這樣的科學家,比如,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始終記得自己的初心就是報效祖國,在得知祖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後,用最短的時間辭職、賣掉房子和診所、辦好了回國手續。在回國之後,面對技術難題,他攻堅克難,帶領團隊不斷攻關技術瓶頸,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為我國的地球探測科學做出突出貢獻。我國金屬物理專業的奠基人、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柯俊,博士畢業後取得伯明翰大學的終身教職,新中國成立後,他毅然決定回到祖國。他向挽留他的外國朋友說:「我來自東方,那裡有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飢餓線上掙扎,一噸鋼在那裡的作用,遠遠超過一噸鋼在英美的作用。」在他離世後,他繼續潤澤杏壇凈土,將遺體捐獻給母校武漢大學,進行科學研究和醫學教學。

- END -

希望你能從以上乾貨內容中拓展學習思路,並積累到一些有用的素材。

粉筆·面試特訓學習包

拒絕套路,練出好口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粉筆app 的精彩文章:

我國傳統藝術——書法,你會寫幾種?
我國古代的特色史書,你能說上來幾個?
賭城拉斯維加斯在美國哪個州?
四六級英語老師!三種不同職位,尋找英語6到飛起的你!

TAG:粉筆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