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
中國古代神話的鮮明特色之一是神話歷史化,在儒家理性主義世界觀影響下,神話人物很早就被解釋為遠古的歷史人物(這種痕迹至今尚存)。最重要的神話人物化為君王,次要的人物化為官吏等。神話的歷史化還促使形成中國神話中典型的人物人神同形化過程。在晚近的民間神話中還持續著這一過程。圖騰觀念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比如,殷人認為玄鳥是圖騰,夏人則認為蛇是圖騰。蛇逐漸演化為龍,龍能呼風喚雨,同時與世俗權力保持聯繫。鳥顯然演化為了鳳凰,這是一種神鳥(它通常翻譯成「鳳凰」),是女性統治者的象徵(龍則是男性統治者的象徵)。
關於無形的巨大之物——混沌的神話,顯然屬於最古老的神話(從「混」和「沌」的字形來看,這個概念是以水混亂的形狀為依據的)。在一系列神話先祖身上都可以發現未曾分割的特徵(並生的腳趾和牙齒)。依據《淮南子》的說法,其時還沒有天和地,無形之物迷茫於混亂之中。在混亂中產生了二神。原初的混亂也反映在「開闢」這個概念中(從字面上看,它指「世界開端」,即天地的分離)。徐整(3世紀)《三五曆紀》敘及,天地渾沌如雞卵。天地分離,導致了與天地同樣體量的盤古產生。他同自然現象相聯繫,他吸氣產生了風和雨,呼氣產生雷電,他睜眼白天即到來,閉眼夜晚即到來。他死後,他的肢體和頭變成五嶽,他身上的毛髮變成草木,身上的寄生蟲變成了人。盤古的神話證明,在中國存在著典型的古代的宇宙起源學體系,它將人體比喻為宇宙,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相協調(在上古晚期和中世紀這種神話觀念也在與人相關的其他知識領域得到了加強:如醫學、骨相學、面相術等)。可以設想,這樣的神話產生於與中國人有親屬關係的南方部族。就發展階段而言,不斷演變的生殖始祖女媧的系列屬於更古老的類型。女媧是半人半蛇(或龍),被認為是創造一切事物的女神(但尚未見她創造世界的神話)。一則神話說,她以泥土造人。在更晚的神話變體中,她又與婚禮的確立相聯繫。盤古沒有創造世界,他自己隨著天地的分離而發展(只是在中世紀的木刻中才描繪了他手持鑿子和鎚子,分出了天和地)。女媧是很有特色的工匠。她修補崩塌的天穹,她斬了巨鰲的四足,用來補天的四極,用蘆葦的灰來阻止水泛濫(《淮南子》)。不妨設想,從來源來看盤古和女媧從屬於不同部落的神話,女媧的形象或者產生於古代中國的東南區域(德國研究家В.繆克),或者產生於四川西南部的巴文化區(美國學者艾伯華),而盤古的形象產生於中國南部。
關於文化英雄伏羲的傳說也廣泛流傳,他顯然是夷部落(中國東部,黃河下游)的始祖。伏羲被認為是漁網和八卦的發明者。他教人漁獵,烤肉。夷人的圖騰是鳥,伏羲作為夷人的第一個文化英雄,他應該是半人半鳥。後來在進入公元之際,在中國神話體系形成的時候,伏羲被描畫成與女媧是一對夫妻的樣子。在山東、江蘇、四川等省的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的石棺畫像上,伏羲和女媧被描繪成人體相連的一對,他們的尾巴(龍尾)糾纏在一起,這象徵著夫婦的交媾。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四川採錄的中國人的代代相傳的神話中,伏羲和女媧是兄妹,逃過大洪水的劫難後,他們結婚,以恢復被毀的人類。在書面的文獻里(從2世紀開始)只是偶然提及女媧是伏羲的妹妹,只是11世紀的詩人盧仝才將她稱為伏羲的妻子。
關於大洪水的神話在文獻中的記載早於其他神話(《尚書》《詩經》,前12世紀—前11世紀),但從發展階段看,它不屬於最早的神話。可以設想,大洪水的神話產生於淮河、錢塘江(安徽、江蘇)的中國人的部落,然後流傳到現在的四川地區。美國漢學家波德指出,中國的大洪水神話中沒有對人類的罪過的懲罰(只是在現代伏羲、女媧神話的現代變體中才能看到),只有水患的一般性的觀念。這裡講述了農民同水患做鬥爭,以便種莊稼(開荒)和灌溉。在《尚書》中,鯀試圖靠從最高統治者那裡偷來神奇的自生土(息壤)來抵禦水患(可以設想,這個形象居於這樣的古老觀念之中,即在創世之初要擴大土地,創世伴隨著制服洪水的神話,而洪水則會在神話中留下地球上生命發展新階段的痕迹)。但是戰勝洪水的是鯀的兒子禹。禹開挖溝渠,整理土地,清除土地的污穢(清除污穢是文化英雄的特徵),為農業創造條件。
因為古代的中國人把創世看成是天地逐漸分開的過程,所以神話中會述及,開始時可以藉助特殊的天梯登上天。後來出現了對古老的天地分離觀念的另一種解釋。按照這樣的說法,最高統治者派自己的孫子黎和重截斷天和地之間的道路(前者上了天,後者入了地)。(此處有誤,袁珂校注《山海經·大荒西經》(巴蜀書社,1996年)雲「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第460頁)。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的「重」和「絕地通天」條也指出是重上天,黎下地(第278、306頁)。——譯註)與天梯觀念相伴隨,在昆崙山(所謂的世界之山的中國版)神話里有天路的說法。昆崙山連接天和地;其上有上帝居住的下都。這些神話的基礎是關於「世界之心」的概念,這不是普通的山,而是高聳在山上的都城——宮殿。另一種垂直宇宙的觀念體現在太陽神木——扶桑這個形象里,它的基礎是世界之樹的觀念。在扶桑里住著10個太陽——10隻金色的鳥。他們都是住在東南海里的羲和之母的兒子。據《山海經》說,太陽先浴於水濱,然後升上扶桑,從那裡走上上天之路。它漸漸飛到最西邊,落到另一棵太陽樹——若木上。若木的顏色照亮大地(多半是晚霞的形象)。與多個太陽觀念相聯繫的是自然的宇宙平衡被破壞的神話,其結果是同時出現了10個太陽:可怕的旱災到來了。天上派來的后羿射出箭,射落了多餘的9個太陽。
月亮的神話顯然比太陽神話更平淡。《山海經》說,在大荒中有日月山,它是天軸,太陽和月亮在其邊緣降落。就像羲和一樣,嫦羲洗浴自己的孩子,即月亮。只有屈原不把月輪稱為月母,而是月亮的車夫(在太陽神話系列中母親自己駕馭兒子——太陽)。人們對一個特別的角色望舒則所知甚少。假如說太陽會聯想到三足烏,那麼月亮則會聯想到蟾蜍(在後期的觀念中它是與三足蟾蜍相聯繫的)(見《淮南子》)。通常認為,在月亮里住著玉兔,它在搗不死之葯(中世紀的作者認為蟾蜍代表陽,玉兔代表陰)。月中的蟾蜍和兔的形象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帛畫上,這是1971年在湖南長沙發現的。假如太陽神話是與后羿相聯繫的,那麼月亮神話則是與他的妻子嫦娥(也稱姮娥)相聯繫的。嫦娥偷了后羿的不死葯,吃了後飛到了月亮上,孤零零地住在那裡。另一種傳說是,在月亮上住著吳剛。他被發配到月亮上砍巨大的桂樹,斧頭砍的痕迹第二天又長上了。這個神話顯然形成於中世紀道教的氛圍中,但月亮樹的觀念形成在更早的時期(在《淮南子》中就有了)。五個星宮的概念對理解中國神話具有重要意義。
五星宮以太一、青龍、朱雀(或朱鳥)、白虎、玄武來象徵中、東、南、西、北五方。這些概念中的每一個都有相應的星宿,有相應的形象。在遠古石棺畫像上環狀描繪青龍星宿諸星,其旁會畫上一條青龍,玄武被描繪成龜蛇相纏(相交媾)的樣子。某些星宿被認為是神仙或他們居住的地方的人格化。大熊星座(北斗星)和它上面的神仙可預測生死和命運等等。但是在神話傳說中人格化的不是這些群星,而是個別的星宿,如在天穹東邊的商星、西邊的參星。
在自然諸神和自然現象中,雷公顯然是最古老的。最初他被表現為半人半神的樣子。他很可能被視為始祖伏羲之父。
神話與民間文學——李福清漢學論集
【俄羅斯】李福清 著
張冰 編選
書號:978-7-301-28498-8
定價:48.00元
李福清
李福清(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1932—2012),當代俄羅斯漢學家。1932年出生於蘇聯列寧格勒(現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其研究範圍包括中國民間文學、俗文學、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中國神話傳說,中國台灣少數民族神話傳說故事,中國民間年畫,以及蒙古學、朝鮮學、越南學,遠東文學關係、俄羅斯漢學史等諸漢學和東方學領域,著述浩繁,相關著述三百餘篇(部),在三百餘年的俄羅斯漢學發展史上獨樹一幟,享譽國際學界,在世界漢學史上具有重要、獨特的地位和影響。
pupwaiwen
北大外文學堂
如果您對文章感興趣,
我們會為您提供優質的內容和服務。
快和我們互動吧。


※「互聯網+」技術和文化類教材融合,會帶來什麼改變
※文學背景和神怪故事
※阿拉伯當代電影人的後殖民心態
TAG:北大外文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