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鄉村建設,規劃師能幹點啥?

關於鄉村建設,規劃師能幹點啥?

AT 2017.8

Urban Constrction

鄉村營造

主題策劃:張潔

近年來,中國鄉村建設如火如荼,有令人欣喜的實踐與成效,也有諸多深層而複雜的問題。鄉村建設與土地、制度、農業、農民等密切相關,應該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方面的永續發展。鄉村建設有多種模式,建築設計作為鄉村建設中最末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職業建築師們應該如何參與鄉村建設?又能為美麗鄉村做些什麼?

本期專題特別選取了在鄉村建設和社區營造方面有所探索和成效的幾個不同地域特色的村子,並邀請長期紮根於這些村子裡的一線建築師談談他們在鄉村營建中的真實經歷和故事,以及相關實踐經驗和總結建議。無論是針灸式由點成面的城鄉空間改造實踐,或是通過整合高校專業知識和人力資源以策略性、系統性、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改善鄉村的環境和民生,又或是從空間改造、制度設計、人文關懷、社區營銷方面探索鄉村復興的新模式,都是建築師們針對當地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經濟狀況而採取的因地制宜的設計策略,以及他們積極深入參與當地社區營造而做出的努力。

這些鄉村營造可能都是在實踐與摸索中,但他們實實在在的鄉村建設經歷與經驗給我們帶來了啟發和思考,希望能夠召喚更多志同道合的各方共同參與和推進鄉村營造。

【主題導覽】

1

松陽雙村記

——空間針灸與城鄉建構

文 王維仁

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

界首村位於浙江省松陽縣松陰溪流域北側,是古驛道進入松陽交界的第一個村落,故名界首。界首由於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加上地理位置的優勢,歷史上就是松古平原周邊的一個富庶村落。伴隨明清時期貿易的發展,界首逐漸沿著松陰溪畔發展出一條繁榮的商鋪街,並建設了沿街牌坊與重要的公共建築。

這兩年為了配合松陽縣歷史村落的保護與修復,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的設計團隊沿著界首老街由北到南,從對大會堂的修復重建開始,將設計延伸到背後的溪畔廣場與兩側的公共空間。設計團隊繼而受邀設計禹王宮對面的遺址花園,確認了禹王宮與側殿的遺址位置,將規劃延展到南、北兩端的劉家祠堂與震東女子學堂周邊。

兩年間,設計團隊陸續對老街一側的四合院宅邸如居易堂和東側的卓廬四合院,進行了空間的研究和再利用設計,並做了老街南側地景復育與遊客站亭的設計。通過這一系列對界首村公共建築進行的由點成面的針灸式改造,期望在帶動界首文化生態旅遊的同時,更能進一步改善村民的公共空間,並形成社區共識 。

2

從災後重建到鄉村復興

——「一專一村」光明村災後重建示範項目

文 萬麗 吳恩融 遲辛安

香港中文大學

我國的鄉村建設經歷了農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階段,正迎來發展的轉型。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規模的鄉村建設中,如何傳承地域文化和支持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很多鄉村發展和建設的研究理論都十分強調村民的主體性。然而,在今天大規模自上而下的鄉村建設中,貧困農村地區面臨交通不便、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村落空心化、地域文化難以傳承等問題。因此在鄉村建設中,既要強調村民的主體性,又要適當引入外界資源,建立新的城鄉發展共同體,為鄉村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總結了超過十年的鄉村建設和研究的經驗之後,香港中文大學「一專一村」團隊於2014年初成立,旨在整合一所高校的專業知識和人力資源,以策略性、系統性、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去改善一個鄉村的環境和民生。雲南魯甸光明村的災後重建是「一專一村」的首個地震災後重建示範項目,也是對運用大學資源支持鄉村可持續發展的一次積極嘗試。

3

線索與節點

——從黟縣百工到碧山工銷社

文 左靖

策展人、鄉村建設者、出版人

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我帶領10多位安徽大學的學生歷時兩年多,經過近10次田野尋訪,記錄下90項安徽省黟縣的民間手工藝(百工)。2014年6月,《黟縣百工》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黟縣百工項目參加了包括第15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在內的數次國內外展覽。百工的調研、出版直至展覽,被我視為中國民間工藝復興的最基礎的工作,出版和展覽屬於傳播範疇,通過傳播搭建橋樑,勾連起設計師與手藝人,提出設計和工藝改進的理念,以及在地化等問題,實現價值的融匯與轉換,這在《黟縣百工》序言中都有提及。也就是說,碧山工銷社的落地,本就是2011年黟縣百工調研伊始的應有之意,每一步都是之前的預設,這也是我在貴州的茅貢計劃中提到的,關於鄉建的三個生產中的第一項——空間生產,這便是碧山工銷社的緣起。

碧山工銷社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碧山村,原址為建於1964年的碧山供銷社,同時也是村祠堂——尚義堂的遺址。2015年5月,我的合作夥伴上海漢室設計管理機構正式租賃下這個供銷社,並改名為「碧山工銷社」,希望能以「新百工,新民藝」的理念,保留並激活這座擁有60多年歷史的供銷社在碧山當代鄉村生活中的可持續性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功能。

碧山工銷社的改造由上海漢室設計管理機構的沈潤設計,布局為「前店後坊」,除了彰顯「百工」主題外,我們還將其定位為「碧山村的會客廳」。施工由碧山本地工匠——黟縣能工巧匠古建公司完成,前後歷時18個月。在工銷社臨街風貌的改造上,我們採取了最少干預原則,門臉和外牆依然保留歷史的原貌和記憶,導視系統的標牌採用鋁木結合,字體則採用傳統書法的形式、尺度和比例,以低調內斂為原則。

4

多維關懷下的綜合鄉建

——貴州中關村實踐

文 傅英斌

中國鄉建院

在當今火熱的鄉村建設浪潮中,鄉村再次彙集了各種資源和力量,各種機構與個人以不同的視角和訴求介入到了這一輪鄉村建設中,其中有以扶貧和改善人居環境為訴求的鄉村基礎設施改造,有以獲得鄉村資源為目的的企業資本下鄉,有社會人士以自我價值實現為目的的鄉村經營。不同於常見的單一層面的鄉村介入,貴州中關村鄉建實踐試圖以多角度、多層面的介入——空間改造、制度設計、人文關懷、社區營銷等多方面的綜合,探索鄉村復興的新模式。

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茅石鎮中關村是位於貴州北部深山的一座村莊,一共51戶,整個村子都為徐姓。該村位於深山,交通不便、耕地匱乏,烤煙種植是當地的傳統支柱產業。桐梓縣毗鄰重慶,海拔高、夏季涼爽,也成為重慶市民的避暑去處,由此帶動了當地夏季避暑旅遊產業的發展。近年來,中關村由於烤煙種植規模日益縮減,大量村民外出打工,導致村莊空心化嚴重,環境凋零、組織渙散。2015年,在貴州省扶貧政策的支持下,中關村被選為轉型示範村,通過發展夏季避暑旅遊實現村莊產業轉型,由中國鄉建院主導的中關村改造也由此正式啟動。

5

火塘邊的耳語

——彝族居住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文 謝麗菲 許義興

aYa 阿尼那建造生活

2012年10月初,我們前往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和美姑縣,先後對鄉村傳統建築遺存及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考察。在彝族傳統村落中,夯土牆木瓦板建築房屋隨處可見。涼山地區多高山,房屋依山勢而建,村落分散在群山之間,四周農田環繞,整體村落渾然天成。在長期寒冷的涼山地區,村落的選址受寒冷的季風影響很大,所有大門和房屋的朝向都盡量避免直衝主導風向;房屋錯落有致地散落在山路兩旁,建築、圍牆、樹木、人、溪流都按照舒適的距離相互依存,以一種自然有機的形態存在著。

作為建築師,在整個項目落地的過程中,我們也曾想過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但很快便放棄了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發現傳統的生活方式——圍繞火塘製作美食、唱歌、跳舞和講故事,對他們而言,不僅是生活的日常,更是連接親情的鏈條和家族團結的力量。尊重與保障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才是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根本,我們願從當下的每一個項目開始,重視本土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使鄉村建設豐富多彩、歷久彌新。

6

鄉建的工與匠

文 蘇童

中國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

「工匠」是指專註於某一領域的工藝專長的匠人,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專註投入的精神理念。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而忽略了品質與靈魂。本文基於中國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鄉建設計研究中心的鄉村建設實踐,提出鄉村建設需要匠人的手工藝,需要工匠精神,也需要現代工業化的裝配式技術。

傳統鄉村裡都有木匠、泥瓦匠等,他們的手藝大多是家族傳承。大多數匠人都是半工半農,農閑時互相幫工蓋房子,鄉村的營建維修都由他們來完成。如今,這種工匠組織形式在我國很多鄉村中依然存在。

筆者與團隊在甘肅天水街亭古村的鄉村實踐中就遇到一位專業工匠——張銘璽師傅,張師傅是天水麥積鎮八槐村人,1950年出生於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後跟隨叔父開始學習木工手藝。據張師傅講述,他這一門的祖師傅是清朝末年石門五羊觀的高道士,高道士在天水街亭鎮留下了四個傳承人:張、南、王、何,而南師就是其叔父的授業導師。如今張師傅帶過的徒弟近百人,平時在天水地區鄉村參與傳統農房、廟宇等傳統建構項目的建造。街亭古村鄉建項目的木構部分就是我們與張師傅共同合作完成的。

7

用大樹將建築錨固在場地之上

——玉華村村委會

文 賀勇 孫姣姣

浙江大學建築系

背靠高聳的山脈,門前是一片種植不久的櫻桃園,透過濃密的樹枝隱約可見一組農居,這便是玉華村的所在。該村位於浙江省安吉縣鄣吳鎮,毗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鄣吳村,地處金華山和玉華山之中,青山環抱、綠竹滿山,全村人口約850人,主要經濟來源是茶葉、筍及休閑農家樂等。

玉華村村委會位於村中心,背後是一組新近完工的農居,門口有一條穿越村中心的鄉道,也是與外界聯繫的主要通道。玉華村村委會原本就在這個場地上,20多年前建的兩層小樓已過於狹小、破敗,亟待重建。一棟一層的條形長屋是原來的活動室,質量尚可,於是被保留下來。除此之外,一個籃球場、一座亭子和四棵大樹,便是場地上的全部要素。

8

另一種停留

——棗園旱廁

文 唐勇

原本營造事務所

對於一個村子或是一座建築而言,棗園旱廁是一次再微小不過的建造實踐,但每當身處其境總會有一絲觸動。她不出眾也不完美,但散發著一種場域性的沉著力量;像一面殘垣,又像一處亭子,給予人另一種停留方式。此項目亦是對陝北佳縣古棗園(泥河溝村)農業遺產地保護與建設的一種思考影像。

廁所,在建築中往往被「避之不及」,消隱於角落邊緣。而鄉村旱廁,更是成為「臟、亂、差」的代名詞,被當作環境衛生治理的重點。於是,舶自西方而遍布中國城市的水廁開始大規模取代鄉村旱廁,如今幾乎演變為一種社會運動。水廁需要巨大水量沖淡少量排泄物,並通過污水管網排出。而鄉村傳統旱廁幾乎不耗水,且能將糞尿作為農肥再利用,是傳統農耕體系的重要一環。而且在沒有城市完善管網與處理系統及水資源稀缺的傳統村落,如何低成本解決廁所的排污凈化與資源化利用也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陝北佳縣古棗園及泥河溝村傳統聚落的保護規劃與建設中,當地旱廁的衛生困境讓我們深有體會。陝北佳縣古棗園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除了緊挨聚落的36畝千年古棗林外,棗糧蔬間作的傳統精細農耕及糞肥灌溉系統也是其重要特點,此外古棗林中散布的傳統旱廁糞肥模式本身也成為了需要保護的對象之一。但在水資源稀缺的西北地區,如何提升這裡的廁所條件,新建或改造的旱廁能否滿足無菌、無臭等衛生條件,且能夠自然、輕微地融入這片古樸參差的棗林之間,成為我們研究與設計的起點。

9

鄉村營造的零策略

——關於低技實踐的再思考

文 王蔚

四面田工作室

當鄉村營造成為建築師持續的、深度的,甚至主要的學術關注和實踐領域,對一個單項任務書的習慣性反饋轉變為對一套複雜系統的處理,可以說所有的策略都可能被面對,而所有的策略都在這樣的多元環境中失去了指導行動的意義。

近年進入鄉村營建領域的四面田工作室,將工作分割為「鄉建」和「營造」兩個部分,就是在獲取了鄉村建設的一定經驗之後,為了區分複雜的鄉建和單純的營造而設。和其他所有浸泡在鄉村的吃村民飯、睡村民床的鄉村營造團隊一樣,我們或許在-20℃冰水中濯洗過自己,或許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看過春草在瓦縫中伸展,但面對大規模的鄉村改造、提升、搬遷與整合,建築師所期待出現的那種從鄉村生長出來的、充滿了文化意味的、混合著鄉土人情的、溫暖而又讓人驚喜的,甚至是驚世駭俗的、卒姆托似的永恆的原鄉建築,卻離我們比想像得更遠。在鄉村中,低技不是一種策略,而是一種必然。所謂的「鄉土風格」是期望回到本土文化軌道的建築師們想要的,但卻是鄉親們最想「拋棄」的。

10

當代鄉村聚落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文 gad 建築設計

傳統聚落豐富形式的背後具有相似的空間原型。本案設計試圖從類型學的角度抽象出共性特點,還原空間原型,嘗試以較少的基本單元通過組織規則實現多樣性的聚落形態。設計從基本單元入手,將宅基地邊界與院落邊界整合同步考慮,在建築基底佔地面積不超過120㎡的前提下,確定了小開間大進深(11m×21m)和大開間小進深(16m×14m)兩種不同方向性的基本單元,建築基底邊界和院落邊界形成了一種交織關係,而非傳統兵營式布局中宅基地和戶內院落的平行關係。

兩個基本單元建築基底的適度變化演變出4種類型,將單元通過前後錯動、東西鏡像形成一個帶有公共院落的規模組團,與傳統行列式布局相比,在土地節約性以及庭院空間的層次性、私密性上都有顯著提升。每個規模組團都有一個半公共開放空間,有助於鄰裡間交往及團體凝聚力和歸屬感的形成。考慮到村民們對自宅「獨立性」的強烈訴求,戶與戶之間都完全獨立,不共用同一堵牆,間距在1.6~3.2m不等。若干個組團的有序生長便逐步發展成有機多樣的聚落總圖關係,這種從單元生成組團,再由組團演變成村落的生長模式與傳統中國古建築的群體生成關係邏輯一致,也為未來的推廣提供了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能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規劃師筆記 的精彩文章:

美國俄勒岡州:融入自然的兒童遊樂場
漫畫:園林專業到底是幹嘛的
悉尼達令港 Darling Quarter
倆年輕的設計師爆改了北京的四合院!

TAG:規劃師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