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想一個人靜一靜,何時起這成了孩子的口頭禪

我想一個人靜一靜,何時起這成了孩子的口頭禪

身處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劑心藥治癒內心所有的創傷。《解憂雜貨店》就在此時悄聲無息地上映了。

影片敘述的是僻靜的街道旁有一家「解憂雜貨店」,只要寫下煩惱投進捲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後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店主浪矢雄治每天都會收到各種煩惱的來信,並及時地給出答案。

幾個故事中浩介的掙扎更是將影片淚點推向高潮:

喜歡披頭士的浩介一直過著安穩的生活,有一天因父親貪污東窗事發,無奈只能計劃舉家潛逃。浩介向解憂雜貨店求助,得到的回復是希望他和父母在一起,但因披頭士解散,傷心的浩介偷偷離開了父母,住進了孤兒院。

多年後長大的浩介決定回故鄉看看。在一家酒吧,看到了自己曾賣出的唱片,同時得知了父母的情況,原來二人都在浩介離開不久後雙雙自殺了。看到這裡很多觀眾是非常心痛的,浩介並不知道父母一直用他們的方式愛著自己。

故事的結局有些無奈,最後浩介聽著披頭士的歌,後悔中默默地為天國里的父母祈禱,僅僅而已……

關於浩介的出逃,網上一直都很有爭議,認為自私的浩介害死了父母……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浩介家境遭遇突變時,父母只顧爭吵,相互推卸責任並沒有顧忌到一旁兒子的情緒。即便浩介想緩和家庭關係,也被父母厲聲訓斥。浩介再也不說話了,開始成天躲在自己的房間里。浩介雖然是個小孩子,但他已是個少年,有了是非判斷,他能清楚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語言傷害,很深。

如今越來越多的的孩子不願向父母透露自己的想法,不願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給自己的父母看,就算髮個朋友圈也會屏蔽掉爸媽。只要父母坐在自己面前,便脫口一句「我想一個人靜一靜」。網上甚至有人吐槽說,和情商低的父母真的很難做溝通。因為他們分分鐘會把話題轉入死角,讓人無語。

難道和孩子做一個溝通就這麼難嗎?

一.為什麼孩子變得不愛說話了?

「孩子越長大越沒有意思了,小的時候多好玩,什麼話都和我說。現在怪了,不肯親近,老是迴避,什麼都不和我說了。」類似這樣抱怨,如今在許多家庭普遍存在。

既然有疑惑,為什麼不找找原因呢?

其實孩子起初都是很願意與自己的父母做溝通的,告訴爸媽學校發生的事和別的日常小事,把歡樂和煩惱一股腦地傾訴開來,可一個個孩子怎麼到頭來慢慢閉上嘴巴,變得沉默起來了呢?

現在的孩子和父母溝通困難的難點就在於,父母嘴上說著你可以把我當朋友,平等交流暢所欲言有什麼說什麼。可實際上孩子只要多說幾句,父母的態度立馬從溝通變成了單向說教。

有哪個孩子希望家裡變成學校的?白天去學校不夠,晚上回來做完功課還要聽教?

可像這樣說教式的父母還真的很多。他們的談話模式通常是單向的,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像炒冷飯一樣漸漸變成了嘮叨。父母嘮叨一般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孩子當然不愛聽,甚至會感到厭煩。

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慢慢關上了心靈的大門。

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並不真的需要大人的指導建議,更不需要評判他們的是非觀,他們所需要的,只是簡簡單單的被傾聽,被理解,被接納和能被看見,能有人與他一起分享快樂和一起分擔痛苦,僅此而已。

孩子最討厭的嘮叨模式前三位有:

1.要求高,反覆與別家的孩子比較的嘮叨

這似乎是大多數家長共有的毛病了。這類父母通常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期望值太高,總是拿優秀的孩子與自家的孩子作比較,目的是好的,是激勵,但殊不知孩子久久地沒有獲得肯定,會導致自卑情緒,哪裡還有上進的信心呢?

2.動不動就埋怨指責的嘮叨

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有的家長忽略了這一點,硬要內向的孩子開朗起來,當達不到要求時便一味地指責孩子。還有的父母認為畫漫畫等一些興趣愛好是耽誤學業,當孩子興沖沖將自己的畫作拿到父母面前,卻換來一句「這有什麼用」,這都可能導致自己孩子的心離自己越來越遠。

3.命令式的嘮叨,限制自由

孩子都是渴望平等和自由的,而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在外面玩得很開心時,他很有可能回家將遊戲的過程與父母分享,而有些家長討厭自家的孩子在外面玩耍,怕結交壞孩子,總希望把孩子關在家裡,認為這才是安全的。所以當孩子高興回家後,很有可能遭遇一盆冷水。

二.用孩子的心去理解世界。

曾有一位媽媽帶孩子去商場,商場正在做年末促銷十分熱鬧。商品琳琅滿目,店內的裝飾也很華麗。媽媽對孩子說這裡很棒啊,但孩子始終高興不起來,直嚷著要回家。

當媽媽蹲下身體想問孩子回家的原因時,媽媽突然發現以孩子的視角看到的商場是非常可怕的。前方都是冷冰冰帶有直角的貨櫃,和一條條快速移動的人腿。

這時媽媽明白了,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到孩子的世界的。

大人通常在生兒育女後就已經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思維,有時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也習慣了用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衡量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麼樣的,或者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

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孩子無法自我思考,他們往往會將父母的解釋認定為最佳答案,這並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他們會因為父母的錯誤回答而去否定自己。

年僅26歲的台灣青年女作家林奕含自殺事件曾轟動全國,相信大家記憶猶新。林奕含於多年前被補習名師誘姦,這段噩夢侵擾了林奕含多年,導致她患上抑鬱症,最終親手結束了生命。

林奕含1991年出生台南,身高168公分,有著漂亮的明星臉,爸爸是有"台南怪醫"之稱的知名皮膚科醫生林炳煌,哥哥也讀醫學系。林奕含從小家境優渥,可以說是無憂無慮,不僅成績名列前茅,更是台南唯一在高中升大學考試中取得滿分的學生,媒體稱她是「最漂亮的滿級分寶貝」,是很多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凡了解過林奕含死因的人,會發現林奕含之死並非完全可以歸結給老師的罪惡之手。畢竟在這事件中,性侵只是起點。

大家是否還記得林奕含性侵後曾向母親委婉地求助過,她問母親師生戀應該嗎?但母親卻回答,師生戀是「女生自己發騷」。

也正因為林母錯誤的回答,使林奕含產生了無比荒謬、無比糟糕的出路:想了這幾天,我想出唯一的解決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歡老師,我要愛上他。

此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在對子女的性教育課程中,林奕含的父母是雙雙缺席的,林母對「師生戀」的錯誤表述,更是將受害者林奕含,說成了過錯的參與方。

人的一生中都難免遭遇不幸和痛苦,孩子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比我們想像中的要狹小得多。當世界觀還未形成的孩子遭遇困境,會無助地向周圍的人尋求幫助。「求助」的本身,是除了通過外界的幫助使自己從某個事件中解脫出來,更在於建立重新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但林母給了錯誤的回答,使林奕含越陷越深。當痛苦漸漸積存,林奕含選擇寫小說將自己的痛苦轉移到文字上,但在長達10多年的抑鬱折磨,她早已在默默的精神糾結中千瘡百孔,寫書已無法宣洩盡內心的痛苦。

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上大門的呢?也許就在某一次我們忘記了理解他們的世界的時候。

其實每位做父母的都是愛著孩子的,為了孩子他們可以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就在上個月家住西安市的王建峰迎來了第四個腎。35歲的王建峰10年前得了腎衰竭,為了救孩子,母親早已把自己一個腎換給了他。

沒想到10年後,王建峰的腎再次衰竭,這次已經62歲的老父親決定把自己的腎換給他。手術後,兩代人默契地保持沉默。父母對兒子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沒事兒」,的確,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平凡的父母總是話不太多,他們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地藏在行動里,用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來保你的周全。這樣無私的愛,為何孩子往往看不見,為何有些時候,孩子從父母這裡得到的卻是傷害呢?

圖為老父親王萬保在展示兒子患病前的照片

問題擺在這裡,大家必有深思。每個孩子其實都喜歡在父母面前談天說地,孩子這種天真行為主要是為了獲得肯定,當這種獲得感被忽視的時候,便產生了失落感,失落感一直沒有消失,反而一再增加,孩子就會變得沉默,不再想說話,因為孩子在你身上看不到盼頭了。就像我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如果看不到任何人點贊,看不到任何人評論,我們就會覺得特別失落,這份失落感就是因為沒有存在感而導致的。

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跨出這一步也並非易事。既想和孩子親密交流,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愛著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將這份愛意傳達到孩子心底,讓孩子明白。讓我們來看看有什麼好方法讓孩子打開心扉,讓你成為孩子心中喜歡的父母。

1.把自己當成孩子

平等與孩子交流,要麼把孩子當成大人來看待,要麼就把自己當成孩子。拋開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孩子自動的靠近你。

2.體會孩子的感受

對孩子的感受要有正面的回應,孩子如果遇到了困難,不要大咧咧回答:這算什麼困難?你怎麼那麼弱?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不體諒自己的感受,而導致更加難過。如果你回應:別難過,我以前也遇到過這樣的事。孩子因為擁有相同的經歷,感覺上會好很多。

3.耐心注意孩子的態度

現代父母工作節奏普遍快,工作壓力大。在教導孩子上往往也雷厲風行,不擅長或沒時間慢慢地開導孩子,往往在孩子還沒說清事情緣由情況下,用快餐式的教育迅速地對孩子的煩惱提供建議,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嫌棄或忽略了。

大家始終認為孩子很小,不敏感不懂事,其實大家並不知道,幼小的孩子內心敏感度遠遠超過大人。只有當你學會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你才能明白孩子的高度,孩子的世界是怎樣的。

不要讓孩子再選擇「一個人想靜一靜」,讓孩子重新打開嘴巴。

你,可以的。

文:父母堂(askjane)原創 || 轉載需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堂 的精彩文章:

陪孩子睡覺,看這睡姿就知道這一定是親爸,准沒錯!
糾錯事!標註「小兒」的葯就能隨便給孩子吃嗎?兒童用藥早知道!
太聽話的孩子最可憐,馬伊琍女兒終於說出心裡話……
余文樂太太可能懷了三胞胎?看看多胎妊娠風險有多大
胡可自曝有個錯誤「執念」,好像大多數媽媽都這樣哎!

TAG:父母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