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欣賞古琴曲所達到的各種境界?這裡有方法!

如何欣賞古琴曲所達到的各種境界?這裡有方法!

古琴曲 流水

指下三千

董波

00:00/08:06

又到了我們的裝逼課堂了,跟著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

今天我們來繼續講解:左手技法之吟猱?美感解析篇 ~

GIF/34K

通過前幾節課對吟猱的技法類別,以及功效進行分析,大家都已經知道吟猱在琴曲演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至於吟猱為什麼在中國音樂特別是古琴音樂中得到如此的發展,這已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的表演藝術手法,而是一個具有民族、文化、審美等深刻背景的音樂文化現象。

如上所述,高度發展的吟猱指法,是表演者與聽眾在多少個世紀的互動中自然而然的發展出來的,那麼,究竟是什麼東西賦予了吟猱這樣經久不歇的魅力呢?本章就從審美的角度來探討吟猱的內蘊,以揭示其奧妙。

自然的韻律美

從發聲來講,吟音是本音與稍低或稍高一點的音迅速交替而產生的音的波動的表演方式。自然界的這種波動的聲音頗為常聞,如風振松梢所發出的颯颯聲,山澗清泉的潺潺聲,又如蜜蜂的嗡嗡聲,蟋蟀的嘰嘰聲,幾乎處處可聞,而人聲吟詠更以吟音為能事,國外有專家認為弦樂器的Vibrato是來自對人聲歌唱的模仿;古琴文獻稱吟音「若吟哦然」,吟字即以神似吟詠的波動感而得名,二者可謂所見略同了。

而琴書還常把吟猱比作「寒蟬吟秋」、「鳴蟬過枝」、「號猿升木」、「若鐘聲餘韻」等等。可見,前人是受人聲、蟬鳴、鐘聲等自然顫音的啟示,品味、感悟出其波動的韻味和美感,而在表演藝術中加以描摹、創造與提高。可以說,吟猱的起源,是廣泛地反映著自然界多種波動的聲音的。

人們從吟猱中傾聽到了大自然的聲音(像流水的汩汩、松濤的颯颯、秋風的裊裊,古人稱之為天籟),也感受到了它的自然的韻律。從唐代陳居士、陳拙的指法著述中所描述的「吟是沉吟之意」,如「春雷飛電」,徐青山對圓滿的吟猱的形容:「如水滴荷心,不能定擬」等便可明白,古人對吟猱的興趣,還是更著眼於這種自然的韻律所產生的意象聯想上。如前所提到的從吟猱發音之圓潤,聯想到荷葉上那晶瑩剔透、顫動不定的水珠;而吟猱波動所具有搖曳與律動感,又如春風拂柳,湖泛微波;使人若置身於畫舫之中;強烈時又如急浪奔雷,令人振奮不已。這種自然波動的音響與由此產生的意象感受與聯想,實即吟猱所反映的自然的韻律美,古代的琴學大師們早就對此有著深刻的體驗與認識了。

變化的線條美

與西方藝術相比,中國藝術更重視線條美。如書法可以說就是一種線條的藝術。無論是點、劃都講究一波三折,行筆最忌平托,古人有一個絕妙的比喻是要如「屋漏痕」,我們知道屋漏的水跡並非直線下行而是左右微微擺動著流淌的;類似的還有中國畫中的戰筆描、解索皴,行筆均具波動感。

中國音樂雖不像書畫那樣直接可見,而理實相通。在音樂表演中,吟音是避免發音平板單調的重要手段,中國傳統音樂更通過吟音的各種波動變化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表達細緻的情感變化,吟音技法極盡變化之能事。仍以古琴音樂為例,其中既有從容安祥的緩吟,又有急迫湍促的急吟;既有珠圓玉潤,不著痕迹的定吟,又有頓挫剛健、故露圭角的盪吟;既有博大寬宏的大吟,又有窄小縝密的細吟……,使音的行進呈現出絢麗多姿的線條變化,真可謂蔚然大觀,美不勝收。

空靈的意境美

古琴音樂自古受到道家音樂思想的影響,以大音希聲為理想境界。唐代以前,古琴演奏以右手為主,琴史稱之為聲多韻少,琴人多是利用彈散音後聲音的自然衰減來營造希聲的效果與空間感;宋代以後,左手的指法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原本較為急促的節奏與旋律逐漸發展為氣疏韻長的長句,琴書稱之為韻多聲少,這時,就往往用吟猱、進退使餘音一波三折,似有若無。

疏疏淡淡的琴音,欲斷還連的吟猱,恬靜悠遠,適足以表達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道。其微茫虛空處,就像中國畫的空白,書法又稱之為布白,空白處尤見匠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無既是從有處見,這時的虛無就非枯寂的一無所有,吟猱的律動一派靈機,生意盎然,有如大海的潮汐,高山的松風,湮湮蘊蘊,若雲山曖叇,香霧空朦。吟猱至於無聲處,正是給聽者以想像地步,使人之精神有所休游,真氣得以吐納,只覺靈動之氣,往來其間,這就是的吟猱的最高境界了。

再現心靈的顫動

如果說,以上所述主要還只是表層的形式上的美感的話,那麼,對吟音所表述情感的心理感受則是其深層的內蘊。吟音感人還有其特有的心理機制。

人們常用心潮起伏,手顫心搖之類的語言來形容情緒所引起的心跳、呼吸的波動和肢體的振顫,每人都會有過這樣一些感覺經驗,如過分的緊張使人心悸,激動能使人戰慄,恐懼和氣憤也會使人顫抖……「有動於中,必搖其精」——二千年前中國醫學典籍《內經》就明確地指出了情緒對身體的振憾作用。近代心理學和生理學也進一步表明,不同情緒所引起的心跳、呼吸波動是不相同的,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都會顯示出不同的波動特徵。這種波動如經過不止一次的重複,就會積累感覺經驗,形成條件反射,反過來,對這些不同特徵的波動也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感受。

《樂記》說:「樂者心之動也」。音樂既然是情感最直接的表露,把感情運動轉化為音樂形式表達出來,那麼心靈的顫動,以音的顫動——這個聲音最具個性的形態來描摹是最為直接不過的了,事實上,正是因為吟音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心靈的顫動,它才具有了那樣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成為音樂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成為演奏家獨一無二個性的最有力的表達手段。

表演者既然是把心靈的顫動以音樂形式——即吟音等形式表達出來,聽眾的欣賞則是一個逆過程,即從顫音音響的感知,通過感情體驗而產生共振。當人們聽音樂時,常說感到「動人心弦」,這正是因為真實地使你感覺到了心靈和肌體的顫動。如當你聽到輕柔的吟音,心中像盪起了微波,會感到舒緩與喜悅;當你聽到動蕩的大吟音,會感到搖曳而惆悵;當你聽到急促的重顫音,會感到揪心的緊張;當你聽到凄切的細顫音,則會感到莫名的心酸……。具有不同特徵的顫音波動與不同情緒的心理、生理波動相契合,同氣相求、同聲相應而產生共鳴,你的感覺就是:吟音直接顫動了你的心弦,吟音就這樣以其不同的波動特徵而直接感人肺腑。

註:本篇內容參考丁承運先生所著《吟猱論》。

預知更多古琴知識,歡迎關注我們下次的裝逼課堂~

上期古琴課堂回顧:

古琴專欄丨論學會吟猱,你能達到的三種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豪韻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豪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