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居易沒有《妖貓傳》里過得那麼好,杭州三年才是他最愜意充實的時光

白居易沒有《妖貓傳》里過得那麼好,杭州三年才是他最愜意充實的時光

1

由京城長安到杭州,白居易是主動請求外放的。

外放不易。

如果不是交好的牛僧孺博得唐穆宗的信任當上了宰相,白居易「吏隱」之願也不是那麼好實現。

長慶二年(822年)七月十四日,白居易自中書舍人授杭州刺史的詔書得以頒發。

揚鞭簇車馬,揮手辭親友。

總算是輕鬆上路。

行行止止,十一月一日,白居易到達杭州,這一年,他51歲。

離開京城,並不是白居易最初的願望。

《妖貓傳》里,白居易狂傲不羈。不過,那時的少年,與今天還是有點差距。

白居易29歲考取進士,看起來已是而立之年。不過,唐代科舉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明經科內容較淺,不難考取,而進士科除了要通達五經,還要考察詩詞歌賦、時政策論。因此,五十歲能中進士猶屬年輕。

不過,由於讀書過於刻苦,白居易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據傳還是個「少年白」。

#不知道會不會掉粉#

2

古代文人的出路,終究在於以文采搏名,居高堂,以求槓桿天下。

背景不夠深厚的白居易,在京城的日子,並不好過。

唐人張固在《幽閑鼓吹》記載;白居易初到長安,拿著自己的詩作拜謁詩人顧況。

顧況看了白居易的名字,調侃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後人常戲用 「長安居,大不易」來形容居住在大都市,維持生活不易。

畫中的大唐繁華街巷

這本是顧況拿白居易姓名開的一句玩笑,然而一語成讖,白居易在長安住得的確很不容易,雖後來生活無礙,但他耿直的性格影響了他的仕途。

「居易屢陳時政,請降繫囚,蠲租稅,放宮女,絕進奉,禁掠賣良人等,皆從之。又論裴垍違制進奉銀器,於頔不應暗進愛妾,宦官吐突承璀不當為制軍統領。」

這句話很好理解,但白居易抨擊的幾位官員,很有必要認識一下:

裴垍,出身聞喜裴氏。內史裴居道七世孫。元和三年九月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

於頔,北周太師于謹七世孫。元和三年入覲,九月拜相。

吐突承璀,宦官。初在太子李純東宮中,因性情聰敏,倍受寵信。李純,正是當時在位的唐憲宗。

也就是說,白居易除了關心民間疾苦,經常「關心」的事還包括:宰相(官七代)用了違規的器物、宰相(官七代)偷偷娶小老婆、太監(皇帝最寵信)統兵。

且不論宰相肚裡能否撐船,起碼太監肚裡也許不會撐船。白居易早已被懷恨在心。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當街遇刺身亡,白居易再次上表緝兇,卻被認為是越職言事。權貴的不滿終於爆發,要將白居易排擠出京。

文人整人的手段一般比較單調——雞蛋裡挑骨頭。

看一下這樣的一則誹謗:

白居易母親因看花墜井去世,而白居易卻寫過《賞花》、《新井》二詩,乃是大逆不道。

白居易母親的母親墜井而亡不假,當時,眾人弔唁,白居易並未明說母親死因,只告因病而逝。而《賞花》、《新井》二詩,是在母親陳夫人去世很久後才寫的。

以此為由,白居易遂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又改調忠州刺史。五年後才被調回長安。

僅僅過了兩年,白居易又忍不住上書論河北軍事。但在位的穆宗「皆不聽。」由是兩河再亂,國是日荒,民生益困。

白居易一生,經歷了9位皇帝登場——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

其中,有如憲宗,欣賞白居易的詩文才華,只是極少同意他的政見。

主上的不認同與朋黨傾軋的壓力,是白居易主動請求外放的原因。

3

對於杭州,白居易並不陌生,少年時代他就曾遊歷江南一帶。對於杭州刺史的職業生涯,白居易也甚至還有些嚮往「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

白居易在杭州的時間確實只有短短三年,而他的過往直到今天仍廣為流傳。

西湖黃昏

為政一方,要想留名,無外兩條途徑:要麼說漂亮話,要麼辦踏實事。白居易則兼而有之。

詩人本色,白居易任內為杭州留下了大量的詩作,光寫西湖之詩多達二百餘首,為歷代之最。杭州最響亮的一句「廣告」就出自他手。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杭州的詩詞不可勝數,可杭州的美,千般勾勒,萬般描摹卻總不如一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但白居易不光會說漂亮話,還踏踏實實地為杭州百姓辦了許多實事。

最突出的政績就是興修水利。

杭州自古就是魚米之鄉,以農為本。然而當時西湖水淺,平時難以被利用灌溉。相反,大雨之時卻會因湖水倒灌淹沒湖濱農田,百姓久苦其害。

當時杭州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決放湖水,不利錢唐縣官」。本地官員雖然知百姓所苦,卻無人願意治理。

白居易偏不信邪,他計劃在湖上修築一條堤壩,增加西湖的蓄水,以利農科。這可嚇壞了一些官員,雖不好直接以「恐傷風水」為由反對,卻偽托種種理由企圖拖延。

「或雲魚龍無所託,或雲茭菱失其利,又雲放湖即郭內六井無水。」

誰知這位長官軟硬不吃,鐵了心要修堤壩。對於下屬的搪塞,他反問道:「魚龍與生民之命孰急?茭菱與稻糧之利孰多?」

最終在白居易的帶領下,湖堤最終落成。蓄水灌地千頃。變「水害」為「水利」。長慶四年三月十日,白居易以一則《錢塘湖石記》將這段歷史寫下。

湖中一線就是白堤

事實上,今天西湖畔的白堤已非當年白居易所築的白公堤,而是他筆下「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那道白沙堤。

杭州人民將錯就錯,仍以白堤命名以紀念白居易。

4

解決了灌溉問題,白市長又將目光投到了居民的飲水問題。

當白公堤修築時,就有官員以「放湖即郭內六井無水」的理由反對。

因杭州地處錢江下游,受海水侵蝕嚴重。而杭州的水井多與錢江相通,水質咸苦,難以飲用。唐德宗時的杭州刺史李泌曾引西湖水入城,開鑿六井。這六井與西湖相通,水質清冽。然而時隔四十年,當白居易治杭時,六井已淤塞嚴重。白居易又帶人疏浚六井,保證了杭州居民的生活用水。民足於水,自然井邑日富。

此外,白居易又西湖水引入運河,使得運河逐漸與杭州城融為一體。奠定了今日杭州「一江一湖一河」一江一湖一河的城市格局。

公務閑暇之餘,白居易遍訪杭州的山水名勝。他的詩歌往往暴露他的行蹤,如一首著名的《杭州春望》: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一首詩里就包含五處名勝,足見詩人遊歷之廣了。

斷橋上望向北山路的秋色

此外,篤信佛學的白居易和北高峰韜光寺的韜光禪師多有詩歌唱和,常來尋禪師品茶論道。寺中現仍存烹茗井,為白居易當年取水烹茶遺迹。

但要論白居易的最愛,則非靈隱寺冷泉亭莫屬,他在《冷泉亭記》中寫道:

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

當時主政杭州者,多喜在此建亭紀念。白居易之前先後有五位刺史在靈隱建起虛白亭、候仙亭、觀風亭、見山亭和冷泉亭。五亭相望,如五指並列。白居易認為已經盡善盡美,故述而不作。只留下一篇《冷泉亭記》,而沒有修築新亭。他常在郡亭設宴雅集,流連忘返「況有虛白亭,坐見海門山。潮來一憑檻,賓至一開筵。終朝對雲水,有時聽管弦。持此聊過日,非忙亦非閑。」

長慶四年五月,白居易改任太子左庶子,要離開杭州。臨別前,他還對西湖戀戀不捨。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白堤邊的凋落蓮蓬

離任之日,百姓自髮夾道相送,人群甚至阻斷了白居易的歸途。

白居易不禁動容,寫下一首《別州民》相贈杭州父老。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白居易對自己的政績自謙了一番,認為自己並沒有什麼建樹。但唯獨對自己治理的西湖不無得意,相信今後能助杭州百姓渡過凶年。

白居易還將自己的俸祿留在府庫,以備不時之需。後繼官員,公用開支不足時,就從這筆基金里挪用。待到資金充足又填補回去。

「繼守者公用不足,則假而復填,如是者五十餘年。」(《唐語林》)

直到黃巢之亂時,亂軍焚毀杭州的文籍,這筆錢才不知所蹤。

5

回頭再說《長恨歌》。

元和元年,白居易授周至太尉。他與元稹同為應制舉登第,元稹卻被授左拾遺,成為皇帝的近臣。白居易是有些失落的。唐代縣尉,掌管一縣治安、司法、賦稅等庶務,是一個「風塵走吏」,而才華是無用。

周至距長安不遠,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在這一帶廣為流傳。天寶十五年的馬嵬坡兵變,距此不過50年。

這年秋天,白居易與友人馬造、王質夫、陳鴻飲酒作詩。眾人以為,王昭君、西施的故事,都有人吟詠,楊玉環卻無人提及。

白居易當然未曾見過楊玉環,但她的故事身影,與他交往的女子疊加在一起。他提議眾人立馬各作一詩。

但王質夫提到,這樣罕見的傳奇故事,需遇絕世之才方能潤色記載,能擔當此重任的,也只有白居易。

月光燈影下,幾杯酒之間,白居易寫就《長恨歌》——想來,該沒有黃軒在電影中那麼作天作地。

846年,白居易病逝於洛陽,終年75歲。

同年即位的唐宣宗是白居易的忠實粉絲,為紀念詩人,宣宗親自寫了一首《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或許就是詩人最大的欣慰。

撰文

方濤、孫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湖格格物 的精彩文章:

司馬懿VS諸葛亮: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TAG:西湖格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