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梅景傳家之玉器篇:博學如吳大澂,也會看走眼!

梅景傳家之玉器篇:博學如吳大澂,也會看走眼!

中國人對玉這種礦物有著特殊的情愫。歷朝歷代的文物收藏家,很少有不喜愛玉器的。吳大澂也不例外。

儘管吳大澂的古玉收藏,目前為止尚未見到完整的目錄傳世,但從他的著作《古玉圖考》來看,愙齋收藏玉器的數目必定不小。

吳大澂《古玉圖考》內頁。《古玉圖考》出版於1889年,書中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古玉進行了考證、介紹。每一類玉器均有附圖,為吳大澂族弟吳大楨所繪,共錄玉器60餘類227件。

目前所見的關於吳大澂玉器收藏的文獻資料,年代最早的一條見於《吳愙齋尺牘》:「近得古玉璽四,為趙謙士家舊物,少暇屬伯元拓寄……如兄大澂頓首,光緒十三年二月初五日。」光緒十三年為1887年,那一年,吳大澂53歲。

漢玉蟬形琀一對,吳大澂舊藏,現藏蘇州博物館

吳大澂之前的收藏家對玉器的研究,多為品評、鑒賞性質,當時的玉器著作,可以以清代收藏家陳性所撰的《玉紀》為代表。《玉紀》分為12個部分,講述了玉的產地、玉器辨偽、如何養護玉器等方面的內容。至於不同玉器的名稱、用途,人們多沿襲錯誤百出的舊說。

玉琮良渚文化 高7.6厘米,寬7.9厘米,吳大澂舊藏,現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清代的很多古玩商和收藏家將玉琮稱為「釭頭」,以為是古人用於固定車輪軸的器物

吳大澂為清同治七年進士,本身具有紮實的經學、小學功底,這為他考證玉器的名稱和用途帶來了很大便利。而他研究玉器、撰寫《古玉圖考》的目的也非常簡單,就是「資詁經之助而補金石家之所不及」,為訓詁學和金石學提供更多的資料。

在當時的文物收藏界乃至金石學界,吳大澂研究玉器的這種方法可謂令人耳目一新,為後人指明了玉器研究的一條道路。在本次展覽中展出的這件玉璧,就曾經吳大澂考證為「蒼璧」。

玉璧良渚文化 直徑21厘米,厚0.8厘米,通高36厘米,吳大澂舊藏,現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這件玉璧的玉質原似青色,現在呈現出不均勻的黃褐色,局部有灰白色斑狀和條狀沁色,應為長久埋於墓葬所致。從玉料、質地、製作工藝特點等方面判斷,它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禮儀重器。其表面圓潤,給人一種古樸醇厚的感覺,可知應出土已久,並經多人收藏把玩。

玉璧細部

《周禮·春官》記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

至少在先秦時期的文獻記錄中,就認定在有文字記載之前的史前時期,人們在祭祀天地的活動中使用了玉璧。有現代學者認為,玉璧的形狀來自先民對太陽在天空中運行軌跡的想像,玉璧可以代表「陽氣」的周而復始。

雖然現在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史前時期的中國人是如何用玉璧來祭天的,但這一傳統一直延續了數千年。秦漢時期以玉璧和玉圭的組合來祭祀太陽,這一記載已經得到考古發現的證實。直到清代,皇帝在天壇舉行祭天大典時,依然要將蒼璧敬獻給皇天上帝。

一璧二圭的祭玉組合,山東榮成成山頭遺址出土,年代為戰國末至西漢初年

幾千年來的祭天禮儀讓玉璧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心目中最為重要的玉器之一。吳大澂收藏這件玉璧,並考證它為「蒼璧」後,特意為它定製了一個木托座,刻上「蒼璧」的名字,並題寫了15個字:「青玉無文,製作渾樸,亦三代禮天之器。」

木托座以及上面的字

有了玉璧,自然要有其他的玉禮器與之相配。比如說這件被吳大澂稱為「大琮」的黑色玉琮。

吳大澂舊藏神人獸面紋玉琮,高 26.7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古玉圖考》中對這件玉琮的著錄,吳大澂稱讚此琮為他收藏的「三十二琮之冠」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現在對玉琮這一器物形制、功能的認識,在總體上依然沿襲著吳大澂的觀點。在《古玉圖考》中,吳大澂把他收藏的玉琮與《考工記·玉人》《說文》等文獻中記載的玉琮形制對照,考證它為「禮地」的禮器。

然而,由於西方考古學在晚清時期尚未傳入我國,人們對玉器的認識主要依賴真偽難辨的傳世品,即使博學如吳大澂,也難免犯錯誤。將這件玉琮的口沿部與考古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琮一比較,就會發現明顯的差別,推測應該是器物之前的某一任主人對它做的改造。

吳大澂藏黑色玉琮的口沿部,有一道明顯的凹陷

南京博物院藏良渚文化玉琮,口沿部直上直下

至於吳大澂在著錄這件玉琮時特意標註的「通體純黑」,也是清代人「整容」的結果。

明清時期的文物收藏家特別重視玉器的沁色,認為玉器上的黑色是水銀沁入的結果,「黑玉如漆者」更是上等的玉器。於是,作偽者便投其所好,給這件玉琮通體塗抹黑漆,偽裝成水銀沁,竟然騙過了吳大澂的眼睛。

如今,這件玉琮底部的黑色大部分已經脫落,露出墨綠的本色。而在顯微鏡下觀察玉器上的黑色部分,更能看到明顯的類似漆皮開裂的痕迹。

顯微鏡下的黑色塗層物質

實際上,吳大澂收藏的玉器中,不乏明清時期的仿古玉,以及在流傳過程中被人改制的古玉。但他以及《古玉圖考》在古代玉器研究中的開創性地位,是難以撼動的。吳大澂基於古代的文獻記載,對大多數玉器的形制和功能做了當時可借鑒的科學考證,為後來的玉器研究指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吳大澂收藏玉戚,長14.2厘米,寬9.3厘米,最厚0.5厘米。此戚造型具商代特徵,但整體較薄,齒牙間距及刃部的弧度都與商代玉戚有明顯差異,推測為清代仿古器物。

1902年,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著名學者和玉器收藏家勞菲(Berthold Laufer)撰寫了《玉器:中國考古和宗教之研究》一書,便是借鑒了《古玉圖考》。勞菲的這本書對西方的漢學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說吳大澂的《古玉圖考》也是西方研究中國玉器的開山鼻祖。

如果吳大澂能悉心守護這批收藏,那麼他一定會對中國的玉器研究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然而老天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早在吳大澂生前,他的玉器藏品便開始流散:吳大澂有六個女兒,每個女兒出嫁時,都要帶走一些玉器藏品當作嫁妝;《馬關條約》簽訂後,吳大澂被撤銷一切職務,晚年生活拮据,不得已靠變賣藏品維持生計。

吳大澂去世後,他的玉器藏品流失更加嚴重。現在收藏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28件吳大澂舊藏玉器,有27件是20世紀20年代被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從上海古董商手中購得。

懷履光,英文名William Charles White,1897年來到中國,1934年回到加拿大,在中國的30多年間,他大肆掠奪、盜掘、收購文物

而上海的古董商,又是從吳大澂的女兒吳本嫻和女婿袁克定(袁世凱的大兒子)手中得到這批玉器的。袁世凱倒台之後,袁克定和吳本嫻坐吃山空,不得已變賣了先人的收藏。

除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以外,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哈佛大學等地,均收藏有吳大澂藏玉。新中國成立後,吳大澂的後人也向蘇州博物館等收藏機構捐獻了一批吳大澂舊藏玉器。

本次「梅景傳家」展共展出吳大澂舊藏玉器37件,分別來自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等機構。在分離一百餘年之後,這些玉器終於再度在蘇州相聚。百年之後,物是人非,吳大澂收藏玉器背後的故事,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梅景傳家——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

此次展覽共展出百餘件清代蘇州吳氏家族的珍貴舊藏。蘇州吳氏也是收藏世家,藏品足以媲美過雲樓顧氏四代所藏。顧氏當年收藏的辛宮鼎、魏了翁文向帖、沈周有竹鄰居圖,都曾是吳氏的收藏。

展覽時間:2017年12月16日—2018年3月11日

展覽地點:蘇州博物館二樓吳門書畫展廳、負一樓特展廳

參考文獻:

沈辰.故人似玉由來重:吳大澂舊藏玉璧流傳軼事[J].美成在久,2015(05):6-25.

谷嫻子, 翟楊. 明、清古玉器塗抹上色研究兩例[J]. 南方文物, 2017(2):287-292.

谷嫻子. 吳大澂玉器收藏和清代古玉作偽——從上海博物館館藏實物及文獻記載出發[J].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7(4):132-14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館丨看展覽 的精彩文章:

有的人表面光鮮,私底下竟然連只貓都沒有
一通石碑、一座佛寺和一代女皇
2017文博年度大事記
大吉大利,雞年吃雞!
國寶劇透之陝西歷史博物館

TAG:博物館丨看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