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所謂武俠,基本上都是假的

馮學榮:所謂武俠,基本上都是假的

廣告合作及需要領取

馮學榮粉絲大禮包的讀者

江湖傳說

清代武俠方世玉,遠赴杭州打擂台,擊敗了瘋狂叫囂「拳打廣東一省,腳踢蘇杭二州」的雷老虎,威震中華。

歷史真相

方世玉是清代小說《聖朝鼎盛萬年青》裡面的虛構人物。換句話說,真實的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什麼方世玉(當然,同名同姓的除外)。所謂杭州打擂台、擊敗雷老虎,也是小說《聖朝鼎盛萬年青》裡面的情節。真實的中國歷史上,都沒有這些事。

江湖傳說

民國武俠燕子李三,劫富濟貧,威名遠播。

歷史真相

燕子李三的真實姓名是李景華,是一個慣偷。此人攀爬功夫了得,曾經多次潛入民國政要家中盜竊。1930年代中期,李景華由於作案太多,被國民政府逮捕,死於獄中。燕子李三(李景華)之所以生前在華北出名,是因為他偶爾會將偷盜來的錢財接濟貧民。然而依據他所聘請的辯護律師蔡禮的回憶,李景華偷盜得來的錢財,其實絕大部分是用於個人揮霍,只有極小一部分是用於接濟貧民。

江湖傳說

霍元甲的徒弟陳真,踢日本人的武館,為民族爭氣。

歷史真相

中國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一個叫陳真的武俠。當然了,同名同姓的普通人不算。

江湖傳說

民國武俠馬永貞,行俠仗義,威震上海灘。

歷史真相

馬永貞不是民國人,而是清朝人。馬永貞在上海灘賽馬會上跑贏了洋人,這是他一生唯一「戰勝外敵」的「英雄事迹」。1879年,馬永貞因債務糾紛在上海被仇家刺殺身亡。馬永貞留給我們最大的經驗教訓是:借錢要還。

江湖傳說

大刀王五,和譚嗣同發動戊戌變法,救國救民。

歷史真相

大刀王五在晚清歷史上,確有此人。真實姓名叫王正誼,也叫王子斌。這個人懂武術,也確實在當時的華北有一定的名氣,同時也是譚嗣同的師友。而且大刀王五也確實淺層次追隨譚嗣同參與了戊戌政變,但大刀王五的人生結局比較悲慘。1900年,大刀王五參加了義和團,庚子事變平息後,大刀王五被清廷逮捕、移交德軍,被槍殺於北京。

江湖傳說

霍元甲勇闖洋人擂台,將洋人大力士打倒在地,痛快!

歷史真相

歷史上確有霍元甲這個人,但是這個人一輩子都沒有打過西洋大力士的擂台。霍元甲生前在上海灘開辦精武體育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健身房,在當時的上海灘有一定的名氣。但究其本人一生,並沒有什麼突出的事迹。

江湖傳說

清代武俠鐵橋三,鐵線拳,以一當百,威震天下。

歷史真相

清末確實有鐵橋三這個人,真實姓名叫梁坤,定居廣州城,也確實懂武術。然而這個人一生並沒有突出建樹。梁坤有抽鴉片的惡習。梁坤(鐵橋三)死後威名遠播,主要是因為文藝作品為了暢銷掙錢而借人之名,造其事實。

江湖傳說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這是少林寺的威風史。

歷史真相

騙你的,中國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十三棍僧救唐王」這件事。

江湖傳說

武俠李小龍,在熒屏上痛擊各種洋人,為國爭光。

歷史真相

李小龍這個人最毀你童年的是,他其實不是中國人,而是美國人。李小龍的真實姓名叫李振藩,他美國護照上面的名字是Bruce Jun-fan LEE。李振藩1940年生於美國舊金山,正宗美國人。李小龍在電影裡面痛擊美國人,是美國內戰,與中國無關。

江湖傳說

蘇乞兒是武狀元,歷史上難道沒有這個人嗎?

歷史真相

歷史上確實有蘇燦這個人,是清末廣州的一個拳師。但這個人不是乞丐,也沒有考上什麼武狀元,那些都是騙你的。

江湖傳說

電影中的黃飛鴻,以高強的武功,多次打敗俄國人、英國人,為民族爭光,是晚清民國時期的大英雄。

歷史真相

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痛擊洋人的各種故事,基本上都是虛構的。黃飛鴻一生做得最多的工作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是在廣州、佛山一帶的賭場當保安。1924年廣州國民政府武力摧毀商團武裝,孫中山的軍事力量(李福林等)火燒廣州西關,黃飛鴻晚年開辦的醫館「寶芝林」也在這場大火中被燒毀,此事對黃飛鴻打擊很大。黃飛鴻死後登上熒屏並出名,主要原因不是因為他愛國救國,而是因為他有許多徒弟的徒弟的徒弟在香港電影界擔當武術指導,這些武術指導將他們的祖師爺搬上熒屏,是為了借祖師爺的名氣去掙錢。

江湖傳說

電影告訴我,詠春拳的代表人物之一,佛山武俠葉問,在佛山淪陷期間,赤手空拳對付日本侵略軍,真長中國人的志氣。

歷史真相

歷史上真實的葉問在一生中,並無抗日事迹。其死後成名,主要原因之一是收了李小龍做徒弟。也就是說,你從電影《葉問》中看到的那些故事和情節,除了人名是真的以外,基本上全部都是虛構的。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馮學榮:中國人最常見的經濟常識誤區
馮老屍過去兩年文章的精華
馮老屍精品散文集
馮學榮:為什麼說看相是迷信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