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即將過去,這9大課改細節值得關注……

2017即將過去,這9大課改細節值得關注……

課程改革,沒有終點,只有節點。2017年,《中國教師報·課改研究周刊》深度關注了課程改革的許多話題,有的聚焦新政實施,有的關於重要課程,有的直指課改痛點。我們復盤9個重點細節,與讀者一起回顧美好的課程生活。

1. 如何順應兒童實施課程

課程絕不等同於規划出來的「教材+器材」;課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是隨著學習的發生進展和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的。未來,學校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運用「互聯網+」概念,構建無邊界的未來學校。

第一,學習內容無邊界。體現個性化差異,滿足個性化發展,幫助學生構建個性化知識體系的教育,將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第二,學習方式無邊界。無邊界學習方式將突破教室這種單一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使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完成創造情境、實踐體驗、交流共享,並最終引發反思的深度學習。

(1月4日第649期《名師眼中的課程發展走向》)

2. 教師在項目學習中的角色是什麼

項目學習主題如何確定?學生要學習什麼?如何學?學生會有哪些學習需求?如何知道學生學得怎麼樣?這些問題的探究對教師習以為常的「舒適地帶」發出了挑戰,降低了單科教學時的自我效能感,也帶來了自身角色定位的困惑。

項目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困惑,恰恰是教師自我超越和專業成長的最好契機,可以幫助教師實現從課程執行者到課程研究者、從知識傳遞者到知識建構者、從教學權威者到學習陪伴者的跨越。

一位優秀教師總能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中發揮自身特長,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在經歷了3個階段的角色嬗變後,找到「喜歡的自己」的教師,將在任何教育場域都能把個人生命的無限可能融入教學實踐中,釋放出更多能量。

(4月26日第663期《項目學習的痛點與趨勢》)

3. 今天需要什麼樣的作業

作業是學生的樂趣還是學生的噩夢,取決於學校對課程標準中價值定位的理解,以及對教育的追求。

上海市黃浦區蓬萊路第二小學以「作業改革」為抓手,從作業的形式到內容、再到評價的改變,帶動了全校教師對作業的再認識。

「作業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改變作業形式,激發學習興趣。第二步,改變作業內容,豐富學習內涵。首先對原有的作業內容進行篩選,從中挑選出基於課程標準、適合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有效作業,然後設計多層次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並指導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內容。第三步,改變評價方式,增強師生互動。一支紅筆的評價方式不再是唯一,更多的評價方式出現,包括自我評價、生生互動評價、家長聯合評價、網路平台評價等。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語言也在向「趨向鼓勵」改變。

(5月10日665期《今日作業》)

4. 如何避免課程「水土不服」

近年來,引進名校的教育舉措在基礎教育系統發展勢頭比較強勁,主要原因在於周期短、見效快、影響大、有交代。褒貶暫且不論,既然引進了名校,如何發揮名校的作用至關重要。其中,引進名校的課程建設問題又是重中之重。究竟是照搬名校課程體系還是結合實際創造性開發本校課程,需要冷靜思考,酌情處理。

不論名校課程建設的思想還是具體的課程門類,都具有資源共享價值。但是,引進名校不僅是簡單的資源共享,它面臨教育時空轉移、教育條件變化、資源輸出方式的差異等諸多問題,通俗地講,就是「風水」不同了。如果照搬原有的課程架構,可能出現「水土不服」。

引進名校的課程建設可以引進課程建設思想、規律,至於課程規劃、開發、實施,則要結合當地情況做「本土化」改造,有的則需要創造性開發本土類一體化課程。這樣,課程才能「接地氣」,適應當地課程供求關係,具有良好的課程品質。

(5月17日第666期《引進名校,你有什麼「課程觀」》)

5. 「小學科」教師的舞台有多大

學習本來沒有「哪個學科更重要」之說,更不提倡「主科」「副科」之分,但由於一些學校課程意識的局限,使得「小學科」教師處於教學的邊緣。但依然有一群具有實踐精神,在學校課程改革協同發展中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教師。

安徽省蕪湖市荊山小學科學教師陳明一干就是20多年,帶領學生開展STEM課程,參加「一平米生態種植」活動,並把它開發為校本課程,目前,以「小學科」為龍頭開設的校本課程已經在當地推廣普及。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學圖書館教師陳俊在新課程改革中扮演學校閱讀推廣者、校本課程設計者、教學資源統籌者、社區閱讀助力者等多項角色,讓這個崗位正以一種全新方式散發出青春與活力,不再只是負責整理圖書、借還書籍,還擔負著更多的責任,承載著更多的使命。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拓展課程教師許燕以《慧心校本課程的開發》課題為契機,探索課程由「整合」到「融合」,即課程由板塊與拼圖式個別內容整合到打破學科界限,用適合的課程帶來學生的全員發展。

(8月16日第675期《「小學科」教師的新角色》)

6. 如何真正體現學生中心

一土是一所先鋒派學校,培養「根植中國?擁抱世界」的全球公民是學校的辦學目標。2017年新學年開學,教師帶領學生和家長走進故宮,以別開生面的項目學習開啟新學年的旅程,被看作是一土學校對構建一所沒有圍牆的未來學校的不斷實踐。

一個「最大」規模的旅行團在遊人參雜的熱門景點開展學習,面對不少具體而微的問題,教師們成功地以兒童視角,憑藉流程化的工作方式,不斷迭代項目學習品質,把教學的創想轉化為落地的課堂,用一位教師的話說,「一土是給理想生長空間的地方」。

2017年新學年開學,近100個穿著一土校服的「小土豆」與20多位教師兵分兩路,踏上了從午門通往紫禁城最大的藏書閣「文淵閣」的「尋寶」學習之旅。這次遊學讓教師們對項目學習、跨學科融合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了全新認識。

(9月20日第680期《故宮項目學習創生記》)

7. 如何使用「統編」語文教材

統編語文教材最大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多讀書,構建成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設計的3個原則是:學生自讀、教師引導原則;課外為主、課內為輔原則;略讀為主、略讀精讀相結合原則。

自讀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是課內教讀走向課外閱讀的一座橋樑,教師教好自讀課,才能真正落實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建議。

統編語文教材給教師提供了許多好的教學思路和素材,想用好教材可以巧借各種情境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自編手指操、順口溜、小兒歌等活動,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多次復現,藉以強化記憶。

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練習拼讀音節時,要注意與具體的人、事、物進行對接,加強人文性、趣味性,幫助學生賦予抽象的字母和音節以具體生活的內容,進而更有效地學習漢字。使用統編教材,文本處理要簡約、過程設計要簡潔、方法選擇要簡練、言語實踐要簡要。

(10月25日第684期《「統編」語文教材使用指南》)

8. 人工智慧時代如何學習

走進人工智慧時代,教師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可能會變成一個輔助孩子、為孩子提供支援的角色。而孩子會從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出發,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進行學習。這樣的思維變化表明,教師要改變自己,引導孩子更加深入地學習。

教師開展創客教育時,應該能夠更好地帶領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做基於真實世界的學習,用好數字工具,最終可以做人工複雜系統的模擬。也許多年後,低端機械的操作都將被機器替代,人需要做的是制定規則。人工智慧提供了許多技術手段,可以誕生許多好的作品和產品,但不是一個人可以承擔的,需要一個團隊合作,需要適應力、創造力和合作力,我們要朝著這個方向迎接面向未來的學習。

(11月1日第685期《人工智慧應用下如何學習》)

9. 用什麼撬動生涯規劃教育

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也是學生選擇未來人生髮展方向的關鍵期,因此在高中階段實施生涯規劃教育非常必要。

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從2003年開始在高一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課程,2008年開始將心理健康課程升級為生涯規劃課程,2010年又進一步完善形成系統的課程教學資源。2015年,學校將課程教學資源整合併設計了生涯規劃課程相關的一套生涯工具箱,歷時兩年運用於實際教學,形成一套完善的、具有操作性的C-ACT生涯工具箱。C-ACT為Career-act的縮寫,其中第一個C代表生涯,表示本工具箱是圍繞生涯這一核心主題開發的。ACT即「行動」,表明本生涯工具箱所實施的生涯規劃課程將根據體驗性、開放性、實踐性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開展生涯探索。

經過一系列整體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高一年級學生逐漸學會從了解自我、探索自我,到了解外部世界、探索未來的無限可能。高二年級學生經過一系列課程,逐步確定了自己的生涯目標,並形成高中生涯規劃書,能夠有計劃、有目標地學習和成長。

(12月13日第691期《獨創C-ACT生涯工具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師報 的精彩文章:

每一位最最普通的教師,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TAG:中國教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