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在被老公孩子氣得抓狂?讀懂這3點,讓左右腦幫你控制情緒

還在被老公孩子氣得抓狂?讀懂這3點,讓左右腦幫你控制情緒

今天咱們來聊聊這本書《全腦教養法》,英文名直譯的話叫《全腦小孩》。我很喜歡裡面的幾個理論:

人的大腦是不斷發展和改變的,不論兒童還是大人。每天在家讀書、每天戶外運動、或者每天看電視上網所形成的大腦,都是不一樣的。隨著個人的習慣改變,大腦的形狀也會隨之改變。也就是說,大腦像肌肉一樣,是可以得到通過不間斷的鍛煉,重塑「形態」的。因此,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可能性,人人都有機會把自己培養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我們常常意識不到,童年的經歷會在我們成長中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雖然我們很難擺脫童年經歷中對我們造成傷害,無法改變自己的童年,也難以改變曾經的人生關係,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積極的聯繫,但我們都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看懂自己的情緒,從而更加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最終跳出從前的思維怪圈。

所以說,雖然這是一本育兒書,但嚴格意義上來講,我把它當作自我成長的書來讀。

整本書圍繞了12個策略,但大的脈絡分為兩塊:如何了解情緒、控制情緒;如何建立與他人的共鳴,換句話說,如何建立同理心。

在情緒方面,作者做了很多的文章。

1)想要告別情緒化?那就大聲說出來

如果說,右腦是控制情緒的,那麼左腦就是負責理智。當我們情緒失控,受到傷害,我們往往會退縮到左腦那部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內心很痛苦時,往往會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冷漠,就以為自己可以不被傷害。同樣的,如果情緒失控,我們也有可能完全受右腦控制,而變得十分不冷靜,做出或說出並非我們本意的事情或話語。

類似的,作者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兩層樓。樓下是本能的對抗外界威脅,當大腦認為受到攻擊,會有兩種策略:反擊和落跑。所以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間起爭執,採用的就是反擊策略,往往會因為情緒化做出「不該做」的事情。二樓的腦區域負責決策,這項決策性功能對於嬰幼兒和青少年則是「在造中」。對於有的成年人來說,如果被情緒沖昏了頭,也會做出錯誤的決策;或者在孩時沒有培養出良好的決策習慣的成年人,也更容易犯錯。落跑則是我前面提到的,採用冷處理方式,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當我們發現我們的伴侶或小孩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或者當他們變得「冷漠」以防內心深處受到傷害等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先用右腦來感受對方的情緒,然後重新引導對方利用左腦進行理性思維。又或者,肯定對方的情緒,同時引導對方,讓對方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很重要的一項技巧是「貼標籤」。給情緒貼一個標籤:生氣?憤怒?失落?憂傷?肯定我們的感受,並認同這是一種情緒。當肯定這種情緒之後,往往情緒就退去了一半。

有時候,我對老公特別生氣,他就會問我「你生氣了啊」?我習慣性的否認(這就是退居左腦策略),然後接著生悶氣(情緒受右腦控制)。但是他不依不饒地問「你確定」?我仔細想想回答說「不確定」。往往當我肯定了我自己在生氣的時候,我感覺氣已經消了一半了。接著,我就可以慢慢恢復理智(擺脫右腦控制,接受左腦的理性思維),和他一起討論為什麼我會覺得不快,同時一起思量要解決怎樣的問題,才能避免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

同樣的方法,也適合小baby。寶寶特別討厭我給她穿衣服,覺得耽誤了她玩的時間,每次穿衣服都花式哭鬧。這就是典型的「大腦的一樓」在控制她的脾氣。於是,每次在她穿衣服之前,我會拿出兩件不同款衣服,放在她面前。她非常喜歡這個「遊戲」,一看見要做選擇題,她真的很認真的在思考比較(這是讓「大腦的二樓」接管她的行為),徹底忘記了要反抗穿衣服這件事。有時候,她很快決定喜歡哪一件,有時候則需要花好久來決定選擇哪一件。但不論怎樣,她選擇好之後,她都會乖乖讓我穿。

2)情緒來了又走

有沒有覺得,你經常會在某一處情緒上卡殼?我會。

我是個比較死腦筋的人,喜歡鑽牛角尖。遇到一點事情不順利,就開始怨天尤人,左一個抱怨、右一個抱怨的。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我喜歡非黑即白,有時候覺得某個人特別好,有時候又覺得他特別糟糕。

和老公愛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覺得他對我真是好體貼;要是鬧一點矛盾,就覺得他怎麼這個人這樣?都不懂得讓著我!

但!是!這只是我們情緒表達的一部分,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我們。

要知道,我們看待一個事物,觀點只是暫時的,會隨著我們的成長,不斷改變。今天我讀這本書,或許覺得收穫頗豐,但也許明年,我已經向前走了,它不再能滿足我的成長需求了。

親密關係也是如此,不論是與愛人還是孩子。在情緒上某一處卡殼,並不能將一個人、一件事蓋棺定論。相反,我們可以跳出這個圈子,換一個角度再來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有時候寶寶突然情緒來了,無理由地大哭大鬧。看起來她好像很困,應該要睡覺了呀,可是一進卧室就開始鬧起來。這種情況下,其實再堅持在卧室里哄她,只是徒勞。她的情緒就在卧室里卡殼了,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走出卧室。當我們再次回到卧室的時候,她的情緒已經走了。那個時候,再哄睡就容易許多。

我們成年人也是一樣。和愛人發生爭執時,一時間也「難分高下」,不如暫時離開「戰場」,遠離情緒,讓理智來說話。這是對於短暫的情緒來說。

我們都會有陷入一種慢性情緒里的時候。這種對自己的感知,往往會形成「不恰當的」自我認知。比如,小時候做數學題,做不出來會卡在某一個知識點上,我就會感覺很沮喪,也很害怕問爸爸。這種情緒很危險的一點是:把卡殼在某一個知識點上帶來的沮喪感,推導出「我很笨、我很蠢」的想法上。大人們在此處的教育至關重要,首先要幫助小朋友認識這只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知識點卡殼,並不能劃等號自己的能力。然後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勤加練習,就會克服這個困難。當小朋友養成了習慣,他們首先不會很在意困難,認為困難都很容易克服。其次,也不會因為某一個方面暫時沒有辦法做到,而輕易劃等號自己的能力差。

3)我們天生愛社交

這本書很有趣的一個地方是,它否定了自私是一種性格特徵。

第一作者是一名腦神經科學家,他提出大腦是否可以感知到他人的情緒(我們常稱之為共情)和大腦細胞發育有關。在該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鏡像神經元。就是說,人們會彼此模仿;又或者,人的行為、情緒是可以被傳遞開來的。

當我們看見有人打哈欠,我們不自覺的也打起哈欠來;當我們在餐廳,經過別人的餐桌,也會下意識地點一樣的菜;聽到有人哼唱自己熟悉的曲子,結果一天腦袋裡就響著這支歌;我們也很容易學會朋友、同事的口頭禪。這些都是行為傳染。

如果有一天早晨,你心情不錯,結果擠地鐵的時候,遇到一群心情很糟糕的人,有沒有會覺得心情驟然變得也很糟糕。如果當你踏入辦公室,遇到愛發牢騷的同事,你會不會突然也覺得有必要發幾句牢騷?但當你午餐時間,遇到熱情可愛的美女服務員,會不會又突然如沐春風?這就是情緒傳染。

是的,我們就是很容易被彼此「傳染」。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很容易彼此模仿,了解彼此的想法,理解彼此的情緒。

但為什麼,有的人就顯得很自私呢?是因為負責「指責」部分的腦區域沒有建設好。這部分區域的大腦細胞還沒有搭建完善。這說明,共情是可以鍛鍊出來的。當發現對方出現「自私」的表現,不妨先不要亂貼性格標籤。試著問問對方,你知道我現在是什麼感受嗎?你看得出來我現在很難過嗎?你能理解我現在很需要安慰和鼓勵嗎?……

後記:

讀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著怎麼育兒。但發現,它反而幫助我梳理了我的童年,讓我了解是什麼樣的經歷讓我成為現在的我。也知道,如何跳出以前的思維定式,擺脫以前的心裡負擔。

在此之前,我也讀過關於靈性(spirituality)的書,但可能不是很適合我的「科學腦」。用科學的方法闡述了情緒的認知和解讀問題,也很巧妙地解釋了靈性之根本,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歇歇,教育軍備競賽;學學,孩子品格教育
跟日本幼兒園學逃生技能!不要等危險來臨再後悔
全職媽媽,我們如何保持自己內心的平和?
父母不經意的這5句話,可能就摧毀了孩子的心
陪讀的小秘密,讓孩子發現閱讀的樂趣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