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拿捏」在恢弘與精贍之間——「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雕塑作品蠡探

「拿捏」在恢弘與精贍之間——「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雕塑作品蠡探

(翰墨剛評:鄭志剛美術評論專欄)

楊必位著《畫眼春秋——楊必位從藝漫語》

(上下卷)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漸行漸遠的楊必位

——《畫眼春秋集》序

文/馬新林

因為畫友和工作的關係我與楊必位相識多年,他那敦厚樸實的樣子,新銳任性的藝術主張,出入傳統、空靈蒼潤的畫作,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起來還是當初在一次雅集上,閑聊中偶然看見他的一方「啞樓主」的印章,取法秦漢瓦當以白文出之,不用說這一定是楊必位的齋號了,然而以「啞」字入書齋名號,「前無古人」,無意間我心生觸動,直想「嚼一嚼」這位道兄。由啞樓主的「啞」諧音聯想到了「雅」,南宋.施元之所注《古詩話》中就有「詩人以畫為無聲詩,詩為有聲畫」之說,便隱隱感覺到楊必位平凡的面容中有一股靜寂之氣撲面而來。他以靜空中的智慧醒覺方式,導引出筆下通達空靈的審美境界,即為「寂照」之美。我想楊必位將此處「無聲勝有聲」的隱喻巧借入「啞樓」之中,並非嘩眾取寵或者故作「與眾不同」,而是以此凸顯自己的藝術態度和詩畫內蘊,在追求「高雅」品質之美中體現著對自我的審美價值的堅守。我想,這也許就是必位以「啞樓」為齋號的用意。在當下浮躁功利、理想混亂的世風當中,總會有像必位這樣的一批志同道合之士,默默地在追求著傳承創新、自覓其樂的清雅之趣。因為畫是「畫」不是「話」的。

近日,必位到崇文門西大街九號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找我,帶給我他自己還沒有定稿的一份書稿,書名為「畫眼春秋」,希望得到朋友間無忌的指正。粗粗翻閱一下,我沒有想到他一個揮筆如風、潑墨似雨、富有激情的啞樓主人會在繪畫之餘,去精心思考那些諸如審美取向與畫者秉性的相依性、時代審美與傳統文化的不可割裂性、理論求真與藝術技巧的相適性等非常「理」性的問題,並將其洋洋洒洒付之於文,集之於冊。而且馬上付樣見書了。哪兒來的這股「勁」?我深深感嘆「啞樓」主人的執著,默默踐行和睿智思辨。乃「雅」也,非「啞」矣!

楊必位國畫 高原晴雪圖

他開篇即寫「從『美學散步』中走來」,說明楊必位對《美學散步》一書的鐘情。他文風樸實且有地域特點,其嫻靜的筆潤,「散板」式的文風,讓人在字裡行間不知不覺就走進了他的「啞」樓,靜坐下來,吃一杯茶,放下塵俗和雜念,品享淳厚與清雅。他用硯邊點滴似的切身感受談論理論問題的方法,就像源源不斷的甘泉,讓我有一種水到渠成、似曾相識的親切,感覺自然而然。他這種寫東西的辦法與老一代藝術家們的遺風、秉性相通相接,也與我產生默契,讀來彷彿有一種親和之氣貫游於心間形成共鳴,敬重相惜之情油然而生。這大概就是我們對傳統文化品性追隨至久而形成的正能量和認同感吧。我也在真情與友誼、敏悟與心性的感念中欣然命筆。

必位之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硯邊心語」寫議,下篇為「踐履瑣記」談行。全篇以人性品質與審美境界乃藝術追求的「極端之美」這一觀念貫穿。他用「散板」「漫步」的方式將考、議、述、評與游、觀、覺、悟的感受相結合,在對傳統審美思想、審美現狀與審美追求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按自己的理解進行了解讀,並結合個人的繪畫心得與文化感受,延伸出了獨到的藝術觸角,我們就不能不被他的直抒胸臆、情思傾注所感染。

楊必位國畫 古寨清音

畫家著書立說,可謂多見。但往往會讓人聯想到如同古代很多畫論一樣,多從技法表現知識、繪畫要領及品畫的方法上入手。但必位的文章沒有停留於常理之中,而是特立獨行地從審美辨判為切入點,在梳理傳統繪畫的歷史脈絡中藉助相關認知去發現其本質規律、從時代的衍變中去覓得新意拓展、在對於傳統的學習中去脫盡習俗、在閑散靜處中將審美心理與藝術表現去做了深刻的論述。

例如「三水映月的遐想」一章中,楊必位直接將對中國畫的研讀帶入對審美的方法討論之中,如他所說:「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形與影》中總結為『這離形得似的方法,正在於舍形而悅影。影子雖虛,恰能傳神,表達出生命里微妙的,難以模擬的真』」,由此「在『象』和『態』中裝入有關的『形』與『狀』後,圖畫才不會杳然空無,才能形成富有價值的審美特徵。

由『象』入『態』的過程,也是畫者由外入里,由淺入深,從可觀到意會的藝術化過程中的重要步入關口」。他將中國審美觀中由「遙望之美」所帶來的從「形」到「意」的意境轉換之美作了明確的註解,並以「老子在恍惚中高明地將『有物』、『有象』與『恍惚』相連接,又將感情變幻的不可捉摸性與恍惚相掛靠,讓人在只能意會的狀態中去獲得對虛境之美的認識,讓表象的實景退去,內蘊的真與信凸顯;在恍惚、意會的自然道法之中,使圖畫在深遠、博大的審美狀態下氣暢、韻長,讓物象之美形成物化後的境界之美;這自然與藝術轉換的過程,也是讓人獲得文化滋養的過程」。作為全書審美思想的總括,讓人如同從迴音壁中獲得了精神與情意的迴響。

楊必位國畫 秋韻伴我踏歌行

一次我們說到藝術表現的虛實感時,他認為:虛實表現是衡量藝術性高低的重要標尺之一。很多人只知其「虛」能納趣,卻不明「實」中含有真性情。的確,「虛」雖能生「境」,但運用不當卻也能生「妄」,甚至能以偽充真;而「實」卻能克「妄」,可以樹立風骨,造化品質,守護人性的本真。在繪畫中,虛中求實固然難,但實中求虛則更難,因為「虛」重在造境,是才情智慧的反映,而「實」卻能解決去造什麼境,是對人性本質的堅守。這虛與實相生相剋之理,是畫者最難把握也容易忽略的命題,因而只有在對虛實之理的深刻理解中,才會讓畫家的才情構建在本質之上,讓作品情真意切、妙趣橫生。

楊必位在「看范寬與董源在樸實與平淡中的真誠追求」一文中,特地將樸實的筆墨精神與平淡的精神揚棄做了細緻的描述。文中指出「通過對范寬、董源繪畫的比較,能看出古代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中,牢牢地抓住對自然與人的關係理解,在藝術的表現中無不真情相待。」並且還引用了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的論述,提示出「文附質」與「質待文」的表現關係、差別和利弊,也提及了對當下文風中重表面文飾而輕內在品質現象的批評意見,十分中肯。

楊必位國畫 點亮中國拂曉的燈光

楊必位在梳理山水繪畫的發展過程中,將儒、釋、道以及詩歌文學對中國畫的影響做了獨自的探究。是書讓人從南朝.宗炳的「暢神」觀中明白了白石老人所談到的「似與不似之間」的含義,就是在對境界之美的追求中去獲得感性意趣的植入,讓圖畫表現在自然的狀態下更具有生命活力及可品讀性。他還以說理的方式提示出:藝術個性是造就時代審美特徵的強化劑,獲取審美符號不是簡單的實景直搬,激情是繪畫表現的境界體現,風骨之美為國人所敬仰,胸有丘壑才能筆暢、墨澈等藝術觀點。讓讀者在對情韻、境界、品性的賞析中,把對中國繪畫品質的認識和追求提到重要的高度之上,並以暢懷的方式去追求著精神的陶冶,也以情意的驅動去感受張揚天性的妙趣。

文章的下篇重點談到求師、交友、遊歷與繪畫過程中的感悟。尤其是在「閑徑留淡語,落音有真味」一文中,楊必位將富有人生哲理的話語和對繪畫實踐的體會,以及在繪畫交往中的同道之情誼做了真切細緻的描述,讓人從平凡中體悟出真情,在言簡意賅中獲得不少人生啟示。他還將自己習畫過程比喻為「山高步微」,告誡自己只有從「胸有丘壑」的積累中去不斷獲取新的認知,才能產生「故苑春蔭醉趣濃」的實際感懷。通過讀書、遊歷,在「知」「行」之中不但讓他開闊了眼界,也將那富於浪漫主義的「大壑之戀」升華為宏大的中國藝術精神,讓他的山水畫在印證黃賓虹所提出的「渾厚華滋」的美學認識中,顯現出凝重而豐厚的文化之感和「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氣。

讀必位的書,一如他自己所述:是在把玩一件小把件。能看到他在散步中的細研,在汗雨中的浸淫,再通過「潤物無聲」的滋養和時間的盤延,讓小把件一天天地變亮而終有沁色。就像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提及的燕石,終於成為「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我想對於楊必位來說,這種回念不單單是他情意的延伸,更在於文化的張揚,心靈的歌唱,一如他這個人一樣。我感到楊必位所走過的藝術之路,用「山重水複迷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做比喻是最適合的。相信《畫眼春秋集》一書的刊行,會讓繪畫同仁們用畫眼看到:在辛勤耕耘的輝光中一個淡定堅毅、漸行漸遠的楊必位。

2015年元月6日於上海至合肥途中

(作者馬新林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長)

楊必位,男,回族,籍貫湖南南縣,1945年生於甘肅蘭州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曾授予的「"97中國畫壇百傑畫家」。曾任重慶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政協重慶巿第九、十屆,重慶直轄一屆、二屆委員,重慶巿文聯委員。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重慶創作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重慶文史研究館館員及重慶文史書畫院常務理事。

「萬千氣象」展標題字:

楊嘉偉,1984年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隸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全軍書法創作班成員、墨池學院導師、江蘇省連雲港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連雲區書法家協會主席、連雲港市青聯委員、連雲區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書法家(副高)、解放軍優秀人才獎獲得者。

書法作品在抗戰勝利70周年暨第七屆全軍展獲最高獎、第六屆全軍書法展獲二等獎等,入展第四屆全國草書大展、第四屆全國隸書大展、第八屆全國楹聯大展、第五屆全軍書法展等全國性大展。

書法作品被中國書協烏海書法館、韓國國家碑林、共和國將軍碑林、花果山等軍地單位收藏。為《海防尖兵》《遼寧青年》《為勞動者喝彩》等多部影片、專題片、書籍及上百家公司、單位題名。50餘副作品刻石於蘇北等地。

獲評「第二屆全國硬筆書法家十傑」。《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手機報》《書法家》《中國書畫報》等軍地傳媒曾專題報道。曾舉辦「藝海揚波-楊嘉偉新婚詩聯書法展」、「兵心墨韻-80後書法家作品展」並出版同名作品集。

微信時代:關注是一種境界,分享是一種美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 的精彩文章:

鄭志剛評畫家書法十大家:「當代畫家書法整體不濟」
「詩意書魂」——當代自作詩詞書法精英100家【張仁潤 專輯
「詩意畫魂」——當代自作詩詞書畫精英100家

TAG: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