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掃碼支付立規,平衡創新與安全

為掃碼支付立規,平衡創新與安全

遍布大街小巷的掃碼支付,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因為準入門檻太低、安全隱患滋生而受到監管關注。從明年4月起,掃碼支付金額將有上限。

12月27日,央行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通知,配套印發《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範(試行)》和《條碼支付受理終端技術規範(試行)》,不僅對業務資質要求、規範條碼生成等進行明確,也對條碼支付進行了限額管理,同時對「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做出警示。

與已經實施的網路支付新規一樣,在條碼支付的限額上,央行根據用戶風險防範能力,共劃定了四個檔次:500元、1000元、5000元以及不限額。使用靜態條碼進行支付的,無論使用何種交易驗證方式,同一客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將不超過500元。這是很及時的「安全補丁」。

從央行新規來看,首先就是確立資質門檻,強調業務資質要求。近幾年來,掃碼支付日益普遍化,資本和技術快速湧入,到2015年3月26日,已有27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獲得了牌照。規模的急速膨脹,也帶來了諸多亂象:違規進行收單、違規處理備付金、未落實商戶實名制……不一而足。多家支付機構因違規操作,被央行註銷了牌照。

此次新規,進一步明確了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取得的相關資質,尤其是明確要求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等於對支付機構的資金流向有了更嚴格的監控網路,確保用戶資金安全。

限額管理是比較受市場關注的一點。這其實是針對不同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安全驗證手段、用戶身份識別手段上的差異性,為其開放對應程度的單日累計交易金額上限授權,鼓勵風險防範能力定級較低的支付機構,不斷提升和完善系統風控水平,從而獲得更大範圍的業務拓展授權;而無法提升的支付機構則面臨邊緣化危險。通過制度激勵,可望形成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優勝劣汰。

我國條碼支付市場發展迅速,業界預計到2020年分別將達到144萬億元,成為第三方支付中體量最大的支付方式,這意味著巨大的資金量需要強化實時監控,才能避免風險因素持續放大,最終釀成黑天鵝事件。

必須指出的是,對包括條碼支付在內的新興支付市場進行嚴格監管,不能視為打壓創新。創新與安全,是市場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大因素,過度偏重任何一方都可能造成失控。

從目前態勢來看,央行在條碼支付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需要從宏觀層面推進管理模式的同步更新,不斷根據新情況打上「安全補丁」,從而確保市場規範化發展。支付機構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的同時,確保資金安全性,新興支付市場才能走得更穩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新聞 的精彩文章:

國王刀砍苦修僧惹怒眾神 一句話使國家躲過一劫
韓國2019年起要求在蛋殼上義務標記產蛋日期
孩子吃魚好處多頭好壯壯助好眠
你2018關鍵詞不是「顏值正義」?想顏值逆襲,快來get這個妝
有什麼職業會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

TAG:鳳凰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