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家:中國留守報告(黔南閱讀)》榮獲第十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

《回家:中國留守報告(黔南閱讀)》榮獲第十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

2017年12月13日,第十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評獎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回家:中國留守報告(黔南閱讀)》榮獲第十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紀實文學獎。

《回家:中國留守報告(黔南閱讀)》是一部關注留守兒童的非虛構圖書,曾獲「2015安平·北大公益傳播獎」人物報道獎入圍獎。作者通過走訪貴州黔南州農村留守兒童學校、家庭,以及留守兒童父母的工作地,記錄了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反映了貴州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這是第一部記錄中國留守兒童心理成長和留守孩子父母在外打工生存狀況的圖書。在留守兒童問題層出不窮的今天,《回家:中國留守報告(黔南閱讀)》為我們打開了走進留守兒童生活的一扇門,讓人們對留守兒童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

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是為鼓勵廣東省優秀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紀實文學、詩歌、散文雜文、兒童文學、文學理論和評論的創作,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而設立的廣東省最具權威的文學大獎。自1981底年設立以來,已經走過三十多年,獲獎作品被認為代表了近年來廣東省文藝創作的最高水平。

女兒,明年爸媽回家陪你

選自《回家:中國留守報告(黔南閱讀)》

卜興華說女兒的時候,一次次哽咽,一次次淚眼模糊。 「把女兒留給爺爺奶奶,我們也沒有辦法。如果待在家裡,家裡的房子沒錢蓋,女兒以後上大學沒錢。我們也不想出來辛苦,我們確實對不起女兒。」 他的聲音穿過很薄的木屋的隔板飄在海上,一個男人的眼淚在他黝黑的臉上翻滾著。

漁排外面的天下著雨,濕冷。他裡面穿一件紅色的 T 恤,外套一件軍黃色的外衣。外衣上是喂海參碰濺的淤泥,他沒有換衣服洗澡。 他拿起桌面上的橘子給我,說 :「過年呢,吃個橘子。」

他穿著紅色的 T 恤,照耀著整個濕冷暗淡的木屋。外套不合時宜地在他身上掛著,腳上的球鞋沾滿了淤泥。 這是雲南人組合的大家庭,說著雲南各地方的方言,吃著雲南人喜歡的飯菜。雖然遠離家門,在這裡共同的鄉音讓他們在一起像一家人。 卜興華來自雲南大理巍山的大倉,從地理名字看就足以讓我知道回家的艱難。 女兒 8 歲時,卜興華和妻子就出來打工。當時他們村裡外出打工的人很少,留在村裡的孩子也沒有幾個。 六年前第一次出門打工是在山東的濰坊,在當地的一家化工廠做苦力。每月工錢 2000 多元,妻子也 2000 多元,加一起 4000 多元。廠里管住,吃飯自 己花錢。

第一年他們在濰坊,卻從沒有進過城,也沒有回家,攢了 20000 元。給父 母寄了 6000 元,他們存了 10000 多元。這是他們第一次有存款,存款上萬。有了存款,他們在外面打工的心踏實了。

第二年,化工廠的苦力幹完後,他們去了江蘇蘇州,在一家電子廠做插頭工。 在廠里幹了一年多,也沒有去過蘇州園林,沒有去過蘇州的任何景點。在電子廠, 兩個人加起來每月有 5000 多元。工廠不管住,不管吃。一年租房子、吃飯算下來, 也沒有攢下來錢。

2011 年,他們經朋友介紹來到寧德的羅源灣,冬天喂海參,夏天曬海帶、 喂鮑魚。

2013 年,來到霞浦下滸鎮的大灣碼頭。

出來六年,回家兩次。前兩次回家,把存摺上的錢都花光了。此後四年里, 他們再沒有回家,攢下了十多萬準備回家蓋房子。出門時女兒 8 歲,現在女兒 14 歲,初中二年級了。每周他們打一次電話 給女兒,讓女兒多幫爺爺奶奶幹活、幹家務。

父母出門打工的六年時間裡,女兒從沒有抱怨過父母不管她。她唯一叮囑 父母的,是一定要在她中考的時候回到家裡,陪伴她中考。

卜興華說話的時候,老婆跟雲南的組合家庭在玩牌,問她話時,她說,她 不會說話,然後跑到廚房去做飯了。

從雲南的山區來到福建的霞浦下 滸鎮的大灣碼頭,卜興華的生活圈子 從山裡搬到了海里,人際交往從同村 的關係變成了老鄉的關係。

她分揀著菜花,眼睛時不時瞅著屋內。問什麼,她只是笑一笑,不停地說: 「我真的不會說話。」她穿著寬鬆的棉質休閑服,寬大花色的休閑服襯不出她的身材。她不是豐腴的女人,也不是漂亮的女人,而是簡單羞澀的女人。 有了卜興華的眼淚,我不想讓這個簡單羞澀的女人也因為提到女兒再落淚。 我希望她把對女兒思念的話語都放在無言無聲的沉默里。當她想起女兒的時候,女兒能開心地在她的思念里。 從貴州人組合的大家庭到雲南人組合的大家庭,我無意識地、無助地翻動著每個家庭離開家鄉打工的辛酸經歷。他們僅僅是中國的農民工捨棄孩子在外 面打工的一個點,從這個點裡輻射著整個群體。

我問卜興華 :「打工六年,去過很多地方,卻沒有進過城?」

卜興華苦笑一下 :「打工的地方都離城裡很遠,沒有時間去。即使去了也 要花錢,也沒有想過去。」

「在漁排上打工,進城更難了?」 卜興華點點頭,有事需要辦就到下滸鎮上。 從雲南的山區來到福建的霞浦下滸鎮的大灣碼頭,卜興華的生活圈子從山裡搬到了海里,人際交往從同村的關係變成了老鄉的關係。他的衣服換了一兩 件新的,穿得最多時間的還是原來的舊衣服。在漁排上,不需要好看的穿著, 也就不需要在穿上花很多錢。

他攢的 10 多萬元,是不抽煙不喝酒,不買多餘的消費品,跟妻子一點點攢起來的。

從雲南的山區來到福建的霞浦下 滸鎮的大灣碼頭,卜興華的生活圈子從山裡搬到了海里,人際交往從同村的關係變成了老鄉的關係。

如果把他們打工的錢放在城裡花,即使他們不消費其他的零用物品,租房、 吃飯的花費下來,他們每年也存不上什麼錢。

漁排是一個攢錢的地方,也是忍受寂寞、孤獨的地方。

漁排讓他們的視野無窮遠,他們眼裡卻看不到遠處的任何風景。 「明年能確定回家陪女兒?」我怕他們辜負了女兒的期盼才如此問。

卜興華堅定地說 :「必須回家。我們已經讓女兒受了六年罪,不能再不管 她了。明年女兒中考,我們要回家陪女兒參加考試。」

這幾年沒有回家,攢了十幾萬,回家可以蓋新房子了。 卜興華的臉上有了嚮往的光暈,他這次的笑,是輕鬆的、愉快的。 建一棟新房子是一個農民對家的期許,就像城裡人寧可成為房奴,也想盡辦法在城裡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屋子。卜興華建一棟新房子的願望,是對自己打工六年的交代。他舍家帶口在外六年,他要榮歸故里。就算他在外沒有新的衣服,沒有進過城,沒有過城裡人 的生活,這些都不重要。他在外面,村裡人看不見,他在外面的生活過得拮据、 寒酸、光鮮,村裡人都看不見。村裡人唯一能看見的是,卜興華在外六年回家 後新蓋的房子、口袋裡的存款、在外面的見識。

再過一個春節,卜興華將帶著妻子風風光光地回家。這六年里,他的辛苦 沒有白費,女兒學習好,孝敬爺爺奶奶,理解爸爸媽媽在外打工的不容易,這 讓卜興華很驕傲。

六年付出,讓女兒有了好的學習環境,讓自己的父母有了誇耀的資本,卜興華,他這個沒有文化的父親,做成現在這個樣子,他過去經歷的所有煎熬都 成了汗漬滴下去時的鏡頭。

他把最苦難的鏡頭只對準自己,並聚焦在自己身上,讓鏡頭無數次地燃燒再燃燒。

回家:中國留守報告(黔南閱讀)

著者:航月

本書為作者走訪貴州南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後所寫的一本關於中國留守兒童現狀的書。作者曾是一名記者,工作的經歷使她能夠更為全面與客觀地描述黔南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在他們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里,過早地肩負起成年人的責任,他們用乖巧或叛逆的方式等待和呼喚著在外打工的父母歸來。而孩子們的父母則在城裡做著最累最髒的活,為的只是能夠給自己的孩子創造好的生活條件,他們日夜盼望著回家見到孩子的那一刻。在這等待與被等待中,留守兒童和他們父母心酸與眼淚又有誰人能懂?他們要的不僅僅是關注,更需要全社會的幫助!

本書作者通過走訪貴州黔南留守兒童學校、家庭,以及留守兒童父母的工作地,最為真實、客觀地記錄了留守兒童及其父母的生存狀況。在留守兒童問題層出不窮的今天,面對那些無助的孩子們,我們最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他們,這就需要對留守兒童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本書便是幫助我們走進留守兒童生活的一扇門。

作者簡介

航月,原名杭月華。詩人、作家、資深媒體人。曾三次採訪西部歌王王洛賓。1960年父母從江蘇泰州支邊來到哈密,1966年在巴里坤大河出生。18歲開始寫詩,並在全國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山那邊的故事》獲1994年全國廣播電台優秀節目評選二等獎。出版個人文集《散步的狼》、詩歌集《生命之惑》、散文集《一粒種子的逃離》。詩歌被選入《中國九十年代詩歌精選》《深圳30年成就讀本》《中華詩選》等全國著名詩集。6年民辦老師,25年媒體人。個中片段、感悟、領略、懂得,這些都成了生命凝結的歲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西師大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胖多好啊,臉像充了氣一樣鼓起來,這樣你就沒有皺紋啦」
普通人的2017影像記憶,一份獨一無二的年度回顧
什麼!篡位奪權、囚禁兄弟的雍正帝,居然是個無欲無求的佛系青年?
2018開年之書:從過去看見未來,從世界發現中國
中華讀書報2017年十大好書出爐,廣西師大社《回望》入選

TAG:廣西師大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