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李崇明道長解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李崇明道長解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本經文強調修行要人從心地下手,以「 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李崇明道長在江蘇省第三節道教文化藝術節、第十屆玄門講經活動上以《常清靜經》為依,向大眾做了開示。

講經原文: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眾聖共尊。至高無上,無比尊貴,故曰太上。老者,壽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長壽,故曰老也。君者,尊號也,道清德極,故曰君也。此尊號明老君為眾聖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為宗祖,又為大道的另一尊號,闡微大道之演化。

常清靜者,此明清靜之原理。常者,即是師法也。常能依此經修行即得清靜妙道。清者,元也。靜者,氣也。清者清其天根,靜者靜其氣海。經即是法則,一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之階梯。凡學道之人皆因經戒而成真聖。聖人未有不假經戒而立,不因元氣而成道者。經言一切眾生,皆有道性,本求清靜,自然應物,常用於世,無染無著,無垢無塵,隨機而化。道德經云: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存者,道也。本清靜常應,而無所不應,隨方而無所不靜。故云常清靜矣。譬如鏡子上落滿灰塵,鏡子還是鏡子,但因為這個塵,就不明,除去塵,自然明亮洞然。又好比池中之水,可映天中圓月,卻因風而動,漣漪蕩漾,水動月失,待到風平水靜,圓月還明。正所謂,清靜現時,道性圓成。

若人能愛形養氣保神,則通達真常清靜之道。經曰:靜以思道,清以修身。現在此身,皆從妄心中來。身生而後有情緣,情緣而後有憂苦。妄增緣起,直入輪迴,前無始而後無終者,舉世皆然。惟悟道者,道心常存,看破種種緣相皆是妄幻,勿令染著。道心既存,妄心無能為也。久久純熟,定證清靜之身。作是見者,真常之道可得。所謂道心者,即是天心;真常者,即無妄也。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至覺至靈,常清常靜。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大道清而至靈,靜而至虛,靈虛杳邈,自然之氣,故無形質。雖無形質,生育天地。無性情,運行日月,照於萬象,生成萬有。無名相,長養萬物,一氣潛通,化生萬物。天地無為萬物自然化育,身心清靜而神氣自然有所為。天地在人,上至頂門泥丸官,下至足底湧泉穴;又言日月,上至左目、右目,下至左右腎;所謂萬物者,即是身中萬神。夫人之受身,皆從道之一氣所生,承天順地,合化陰陽,父母生育,結成形體。是故,一月為胞天,二月為胎地,三月為三魂,四月為七魄,五月生五臟,六月化六腑,七月明七竅,八月八景降,九月諸神全。十月滿足而受生。故知大道以無形之元氣,而能變有形之質體。有形質體賴無形元氣以化生,保而愛之,愛則身不敗失,如大道無其形質而運其真精。養其腎精不敗,而目自明。又知大道無其名字,而得真精之氣為其形。形為受氣之本,氣是有形之根。有其氣而有其精,有其精而有其神。故知,氣者神之母,神者氣之子,子母不離,神氣相依,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呼吸往來,歸為一源,真道可得。

精氣神者,三寶也,天地得之以成,失之以傾,人身得之以生,失之以死。故《黃庭經》云:一身精神慎勿失。所以我們修道之人,一定要保護愛惜。又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凡學道之人,若能運用精華,存想神氣,朝拜三元,修功不退,久而行之,自得真道。故聖人云:心為使氣神,若知行氣主,便是得仙人。存想之道,皆以心而使之。心擾則神動,神動則心浮,心浮則欲生,欲生則傷神,傷神則失道。所以本經雲,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所以修道,若能調伏其心,神安其內,外除其欲,明修行之功,遣欲澄心,則自然清靜。得天地之正氣,養有漏之假身。直待火候純熟,功行圓滿,舍後天之有形,返先天之本真。

心者形之主,形者心之舍。形無主則不安,心無舍則不立。心處於內,形見於外。內外相承,不可相離。心形俱用,不可觀執。凝然混沌,有若無形,亦非無也。若非無心,豈能忘於形體?心忘形體,故曰無心。道德經有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心之與形,動無所染,靜而無著,形無其形也。

清靜經上又云: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清者,先天一氣,無形無相;濁者,世間萬物,有形有質。動者為神之變化;靜者乃形之載體。形不得神不能動,神不得形不能存。不濁無以見其清,不清無以見其濁。無一氣而不能生萬物,無萬物不能分一氣。故至清則見濁,此清者濁之源;至動則思靜,此動者靜之基。修真之士,以一氣養神,故清;以五味養腹,故濁。神以動而順生,形以靜而安形,清濁動靜,生化之機。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心生煩惱,憂苦身心,為什麼煩惱呢?為什麼憂苦呢?皆因久遠劫來,輪迴生死,惡根習氣,蒙蔽本心,不見真道。人若能去其情慾,內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靜。心既安靜,世欲豈能生?故西升經言,所謂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是修道。故以令人絕利一源,修真養性,次保心神安樂。故聖人云:修真養性,載神扶命,則離苦升樂,福慶延流,而成真道。修真至神,六欲三毒自然消滅。六欲即是六根,眼、耳、口、鼻、心、意。觀境而染謂之欲,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世人若能斷其煩情,去其嗜欲,澄其躁心,忘其憂慮而安其神,則六欲自然消滅,內神不出,六識不動,則六根自然清靜,安住本根。三毒者,即是三業,人有身時,身有妄動之業,心有妄思之業,口有妄語之業。三業又生三屍,上屍好華飾,中屍好滋味,下屍好淫慾。正是道德經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若能斷得其華飾,遠其滋味,絕其淫慾,去此三事,三毒消滅。三毒既滅,則神和、氣暢、精固,三元安靜,三業不生,自然清靜。三元者,上元、中元、下元。上為三境,生於萬物,下為三元,掌人性命。上元主泥丸腦宮,為上丹田;中元主心府絳宮,則為中丹田;下元主氣海腎宮,為下丹田。此之三元,上主於神,中主於氣,下主於精,故乃掌人之性命。人若能絕其三業,滅卻三毒,保此三元,更辨四時之氣,運轉精華,往來無窮,則三丹田固實,萬和柔順。心若太虛,內外貞白,皆因三屍消滅,除假留真,乃為清靜之道。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靜,至道與神氣,混混淪淪,周乎三才萬物,應變而無窮,至廣大,盡精微。若以欲制道,則失道。失道之士,欲心一萌,無所不至,權利牽於外,念慮煎於內,心為物轉,神為心役。心神既不清靜,道在何處可尋?常能制欲則歸心不動,歸心不動則自然澄澄湛湛,復其本然清靜之大,何欲之有呢?

寂然不動為體,感而遂通為用,是名真靜。至於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真常之道得矣。得之一字,亦是強名。若謂實有所得,則不足以為道。太上所言,人能覺悟,悟則本性,謂之得道。亦非至道難求,亦非易得也。道德經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又云:道本無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唯己自知。善人常能守於清靜,即皆為得其真道者。易經有云: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故云,心靈則道降,道降則神靈,神靈則聖也。神明既聖,妙而難測,即可升登於三界之上三清之境。人能保精、養氣、凝神,調和於元氣,填補於腦,烹煉神水,變化精神,全性葆真,即得上升三界,朝禮太上高尊。

是故太上有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現前賢友,聞法善人,願你我共遵太上教誨,踐證清靜妙法,返本歸真,回歸大道自然。

(道教之音首發,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這幅對聯你經常見,卻不知其修行真意
知足是富人,平常是高人,無心是聖人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道長告訴你冬天養生方
太極圖中蘊含了道家終極哲理
因為自己的無能,才嫉妒別人的成功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