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太宗的書法情結

唐太宗的書法情結

古代書畫史話(23)


唐太宗的書法情結

(本文撰稿和《古代書畫史話》欄目主持 金曉明)

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年輕時隨父從軍,曾帶兵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公元617年,其父李淵晉陽起兵反隋,618年稱帝,改國號為唐,李世民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為李淵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迫李淵退位,9月登基,成為唐朝第二任皇帝,從公元626年到649年,在位23年,治國理政,勤勉不輟,為大唐王朝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卻與書法有著不解之情。

李世民即位後,下令在弘文殿聚書20萬卷,設立「弘文館」,雖是朝廷藏書之地,也是他與文士切磋藝文、教授學生之處。進入弘文館學習的學生,都是皇親國戚和高官子弟,彼時著名的大書家虞世南、歐陽詢都在此教授學生。學生除讀書習禮之外,學習書法亦是日課之一,可謂中國古代最早的書法教育活動。

就書法而言,太宗皇帝獨喜王羲之,在位時曾用重金收集天下王書,並令監察御史蕭翼從智永弟子辨才和尚那裡智取《蘭亭序》。當時朝廷對於王書的收集,可以說是網羅殆盡,此後民間所藏王羲之書法幾乎絕跡。此外,又親自撰寫《晉書·王羲之傳》,把王羲之的地位推到了頂峰,王書一脈亦被樹為書法正統。太宗皇帝得到《蘭亭序》後,令馮承素、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或摹或臨,以分賜皇子近臣學習。

太宗皇帝如此喜歡書法,尤其對王羲之書法情有獨鍾,並非一時興起、附庸風雅,我們看一下他的書法便可知曉。儘管其墨跡今日已不再見,但依然能夠從他寫的二通碑文中領略到他的風采。

其一為《晉祠銘》,貞觀二十年(646年),李世民為謝周武王之子叔虞的神恩、宣揚唐王朝文治武功而立,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行書,酷似王羲之書風,原石現存山西晉祠。其二為《溫泉銘》,是太宗為驪山溫泉書寫的碑文,原石已佚,拓片於1900年在敦煌藏經洞發現,後被伯希和掠走,現藏於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亦為行書,系太宗去世前一年即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所書。二塊碑刻書風一致,相對而言,《溫泉銘》較《晉祠銘》書寫更為自由,字形姿態多變,起伏較大,用筆秀麗而不失遒勁。將此二碑與王羲之傳本尺牘和《集王聖教序》中相同的字作比較,可以看到二者的相似性,足以說明王羲之書法對李世民的影響。

《晉祠銘》

在中國書法史上,通常用篆隸楷體書碑上石,行書書碑十分罕見,李世民可謂第一人,這或許得益於帝王的特權,能夠擁有天下最好的刻工為其刊石。從藏經洞出來的《溫泉銘》唐代拓本,可以為我們逼真地還原出李世民行書用筆的狀況以及那種滋潤華麗的氣象。

一位聲名顯赫的帝王,本來在中國歷史上足以留下濃重的一筆,卻偏偏又在書法上具有如此的造詣和影響,後來者或許除了宋徽宗以外,別無他人。

李世民《溫泉銘》拓本 巴黎國立圖書館

《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此碑立於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臨死前一年。原石早佚,從記載上看,唐代《溫泉銘》原拓不下幾十部,尾題「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墨書一行,證知確為唐初物。後來原拓失傳,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於甘肅莫高窟第一十六窟發現藏經洞(今編號為第一十七窟),裡頭就有三件唐拓本藏敦煌石室,其一為唐太宗行書《溫泉銘》,殘存五十行,另兩件為歐陽詢《化度寺碑》和柳公權《金剛經》,也是殘本。可惜這三件東西現在都不在國內,《溫泉銘》、《金剛經》及《化度寺》之前兩頁,早被伯希和劫往法國,今藏巴黎國立圖書館,《化度寺》的後十頁被斯坦因先於伯希和劫往英國,今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編輯 孫樂怡

—— END ——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後台聯繫

杭州日報藝術典藏周刊出品

掃一掃,帶你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杭州日報藝術典藏 的精彩文章:

「幸運狗」南京博物院藏犬文物特展
清新秀雅 張利安的書學之路
東漢吳房長張汜請雨摩崖:渾厚古樸的漢隸風骨
先行者的背影:沙孟海與沈曾植
西泠拍賣學術範式:從百年文脈到跨文化藝術平台

TAG:杭州日報藝術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