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泉州之行——多元文化探尋

泉州之行——多元文化探尋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旅行次數的增多,旅行變成了更加隨心隨性的事情,放棄了緊鑼密鼓的行程安排和各種必看景點和必吃網紅店的攻略,去到一個地方走街串巷,利用一段時間體會和感受陌生城市裡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隨意間發現的美食和美景反倒成為了最讓人驚喜難忘的記憶。

三年前第一次來到泉州,吸引我的只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這個響亮的名號。但相對於廈門的繁華熱鬧,這個看上去似乎充滿異域風情,實則卻應該是很好的保留了古老中原大地遺風遺俗的千年古城裡的很多事物讓我產生了極大的探尋熱情。

泉州從唐代起便是對外貿易主要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更是世界最大的海外貿易交通港之一。對外貿易的繁榮,帶來的是多元文化和多種宗教的並存融合。儒、道、伊斯蘭教、古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都曾在泉州傳播,你在這裡會看到佛寺的大門外不遠處是基督教堂,而關帝廟旁邊是伊斯蘭寺院這樣有趣的景象,他們比鄰而居,和平共處。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泉州確定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館」。

不遠處,可以看到平靜相對的兩種宗教。

開元寺

始建於唐的開元寺內東西兩座石塔是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兩塔均為仿木製結構八角五層閣樓式,塔身上各面都有精美的浮雕,講述不同的佛教故事。這對中國最高的石塔經歷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和多次颱風的考驗,屹立不倒,默默注視古城的變遷。

2014年第一次來這裡參觀時還需要買門票的,但現在已經免票了(不靠著名景點賺錢,對泉州的好感是不是又增加了!)。

這座寺院更像是古城的街心花園,清晨和傍晚十分,都可以來這裡散散步,逛寺看塔看參天的古榕樹,遐想一下這裡的歲月變遷。

塔底座上的浮雕

塔身上的浮雕

殿後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據說是明代修殿時從元代已毀的古印度教寺移來的。

通常懸掛大雄寶殿的正殿,在這裡寫的是桑蓮法界。

現存最古老的桑樹,樹齡有1300年。相傳因為桑樹長出蓮花,原園主,唐代的黃守恭舍園建寺。

清凈寺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風格的伊斯蘭教寺院,見證了泉州作為通往南洋的主港和阿拉伯人的友好往來。

門樓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形式建造

阿拉伯文碑刻

大殿內的殘柱

明成祖朱埭頒發的保護伊斯蘭教的公告

雖然清凈寺的名聲很響,但實際上卻是個誤讀。據說始建於南宋的泉州城南的清凈寺在元末被毀後一些碑文被移到了這裡,後人可能根據這些碑文而誤以為這裡是清凈寺,並傳播開來。後來有人翻譯出門樓後牆上的阿拉伯文石刻才發現此寺原名叫艾蘇哈卜清真寺,中文譯為聖友寺。但清凈寺的名稱已經傳播開了,只好將錯就錯。

天后宮

也就是媽祖廟,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是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國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在泉州很多街區里也都會看到小規格的媽祖廟。而始建於宋的天后宮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地位重要。

閩南房屋漂亮靈動的燕尾脊

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但這並不妨礙我對宗教歷史文化中那些帶給我們美好感官的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喜愛。

承天寺

鬧市區里還隱藏著一座佛寺,始建於五代,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園別墅,宋景德四年賜名承天寺,弘一法師曾住寺講經弘法。

寺外一副對聯可能是弘一法師的手跡

石經幢

文廟

地處泉州繁華的商業中心地段,始建於唐,南宋重建,是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也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

元代建的泮橋,梁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

這裡彰顯了禁止令應該明文公示

-END-

作者介紹:

一個有思想、有靈氣的女生,看她拍攝的照片,那是一種美的享受,通過圖片,似乎還能觸摸到那圖片後的歷史和故事。跟隨她獨特的足跡,你不僅會領略,我大美中華的無盡山水風景,更能聽到她一路解讀我中華的歷史人文、風土人情。

感謝美女,我的好朋友,終於有時間開始整理。並在我這裡獨家原創首發,讓我們在新年伊始就可以分享這世界的美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國一家人 的精彩文章:

TAG:德國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