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時候打破佛系青年的神話了,真正出家生活可能更現實!

是時候打破佛系青年的神話了,真正出家生活可能更現實!

GIF/1K

想要出家,還是想要離家出走?

陳冬冬

與個人際遇有關,三不五時,我便聽到有人說想出家,或問出家有什麼門檻。出家這麼簡單的事情,找到皈依師父,把頭剃了,換身衣服,你就出家了。

偏偏在想要出家的人中,我從來沒有被問到過,出家需要做些什麼。

有笑話是這樣講的,一個年輕人,來到廟裡跟師父說發心出家,師父幫他剃度。過了幾天,跑不見人了。

一段時間以後,回來了,又跟師父說發心出家,師父慈悲為懷,再幫他剃度。過了幾天,跑不見人了。一段時間以後,回來了,又跟師父說發心出家。

師父說:「你小子就是看我這剃頭不要錢是不是?」

若論出家的門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誠心做一個佛弟子,就是門檻。滿足三點,不乏其一,即便不出家,也可以獲得無上的修為。

與釋迦牟尼佛同時的維摩詰居士,精通大乘義理,辯才無礙,向前來問訊的舍利弗和文殊菩薩講經說法,闡釋奧義。是為在家修行的典範。

沒有低估任何人的意思,這一點你我很難做到。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狀元及第,心氣之盛,不亞你我;才華之高,自不必說。他也做不到。

若說出家的念頭產生,根本原因,多在逃避現實困頓,試圖遠離世間的塵囂。

出家了,兩耳不聞窗外事,晨鐘暮鼓念真經。的確可以更快的擺脫痛苦,獲得片刻身心清凈,令人神往。然而,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角落值得安養閑人。

你每天吃齋念佛,房間里走走,出門透透風,坐累了躺一會兒,太陽底下逗逗路過的小孩子,與過往行人打聲招呼,侍弄一下花草,別人還得給你送飯。

這不是修行,這是張學良的晚年生活。

你試一下,你回家,你說你得到了高僧點化,從此不願工作,每天混吃等死,你看你爸媽會不會打死你。

有一種觀點說,年輕人出家就是給寺廟做廉價勞力。

要出家,先要有能力混口飯吃。

比如金石書畫,精通一樣,你出家了,當別人供養你的時候,你能揮毫潑墨,能夠有所回饋。這樣不必從事太多勞力。

那你問有什麼門檻,你讀過大學,愛好文學,很好,所有的寺廟裡都喜歡年輕人,想出家,先出坡。先去燒火、洗碗做一段時間。

眾所周知,佛教屬於舶來品,而佛教本源在乎托缽苦修,梁武帝好幾次把自己捐給寺廟,找人去贖身,這就不說了;朝臣為了討好他,在新衣服上打補丁,也不說了。

《西遊記》里唐僧動不動就說,悟空,你去化些齋飯來吧。你想一下,無論印度本教還是南傳佛教,他們托缽,但是不禁肉食,也就是有什麼吃什麼。

好,你去化緣。你說施主,你怎麼把肉湯倒進來了?施主,您家這鍋,是不是煮肉沒洗乾淨呀,怎麼有豬油?阿彌陀佛,我不能吃。跟丐幫搶飯不說,愛吃不吃,那你肯定沒得吃。

因為少林十三和尚助唐有功,少林寺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千年不倒,不僅是一次權爭選對了老大所能得來的榮譽護佑。

除了印度那邊來住少林寺的嘉賓,以及達摩初祖對於禪宗的貢獻,你仔細留意就會發現,少林寺被李世民的封賞,最為關鍵和重要的,是「田千頃,水碾一具」。

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寺廟一旦有了田產,便不再依附仰仗任何人來養活。不僅不用討飯,還能把地租給別人種呢。同時,也成為一個間接的地主。近了是開國的原始股,遠了種地也餓不死。

歸根結底,漢傳僧人,要飯不靠譜兒。先自食其力,而發展鼎盛,所以盛唐,懷海禪師,建叢林,立百丈清規。禪宗道場的出家人率先從事農活耕作,在修行的固定時間裡大家一同下地幹活,俗稱:出坡。

例如江西雲居山真如寺,至今仍然保持農禪並重的傳統,你要過來出家,一定先問交通方不方便?有沒有無線網?不方便。他們吃的大米都是出家人自己種的。

我去過一次真如寺,那裡地位很高的老和尚有資格獨住一間屋子,一張床,一個柜子。幾十年沒下過山。

那你說我是來修行的,不是來學種地的啊。為啥手機也不能用?這裡不適合,換一家。

出坡當然也不僅單指去干農活,也可以是集體大掃除,打掃寺廟衛生,也可以是其它任何的勞動。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要幹活。

時至今日,中國的寺廟有很多種,有旅遊的,有經懺的,還有其它。你可能以為少林寺是單純旅遊型的,其實不是,這個有機會再說。要出家,旅遊的不好進,經懺的最好進。

要幹活,而且活多。說參禪打坐,往生極樂,誰有多好的修為,旁人不懂;講經說法,開壇講座,未必聽得進去。而經懺超度、燒香祈福,就是幫人聯絡神佛菩薩,打點一下那頭兒的關係。就比較容易接受多了。做佛事、開法會,出一筆錢,做個功德主,這個就比較明白。

身為小和尚,論不到你來加持,但是寺廟裡人來人往,維持生計沒有問題,可以做的事情便多了。

晨鐘暮鼓要人,法器唱誦要人,洗菜洗碗拖地要人,上供上香擺台要人,各處角落收拾整理要人,師父飲食起居要人,寺廟一應日常處處要人。

那你說我是來修行的,不是來打雜的呀。啥時候能聽講經說法?這裡不適合,換一家。

好吧,其實你能忍得下去。無非就是幹活,然後念佛,偶爾打打坐,這就是全部的修行,你覺得生活就是修行。

但是很多人出家,分明是因為不喜歡寫字樓里的壓抑,不喜歡勾心鬥角,不懂察言觀色,因為初生牛犢、不諳世故,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出家。

比起工作,寺廟更像是機關單位,坐次分明,不容有錯。更講究等級制度,更講究論資排輩,更要學會抱大腿。名師出高徒,在這裡立桿見影。你還不能隨便換師父。

所以,把手頭工作干好了,把師父教的學會了,你可能又想出去散散心了。兩三年下來,你差不多也有一技傍身了,可以去別的寺廟混口飯吃了。

很多人第一次進寺廟,滿懷崇敬之心,都會被其幽謐的氛圍打動,山門肅穆高聳,殿宇盛重莊嚴,唱經聲悠揚渺遠,放生池邊的柳樹充滿嫻靜,池子里的肉龜也仿若聖物。

所以,你是想要出家,還是想要離家出走?

如果你想要在廟裡安定,你就要學會種地。如果你想要離家出走,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那麼恭喜你,很適合出家。

出家人把寺廟當家,也要準備好隨時就走。你有足夠的機會把離家出走養成習慣。

- END -

編輯:江心語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科奧夫 的精彩文章:

白居易願做他兒子,李白沒有他粉絲多,這位詩人寫出了最難懂的詩!
「我覺得自己沒病」
豁達如劉禹錫,一生都繞不過這三首詩
在大唐即將滅亡的年代,詩人們都在忙些什麼!
合格的佛系青年,最應該做的是什麼?

TAG:法科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