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著他們讀1870年以前的美國史

跟著他們讀1870年以前的美國史

編者按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之間的不斷對話。在每一個研究者那裡,對話會以不同的方式展開,對話的內容也大相徑庭。這種對話的豐富性、多樣性和變動性,恰是歷史學的魅力之一。如果史學可以燭照未來,那麼這束光必定是來自自多個光源的光線彙集而成。在2018年到來之際,「美國史研究」特意給諸位送上我們精心製作的新年禮物——「年度閱讀」。我們邀請了數十名不同領域的美國史研究者回憶他們在過去一年的閱讀史,讓大家全方位地理解美國史研究中出現的新觀念、新趨勢和新方法。

一、美國革命史(一)

推薦人 | 薛冰清

書名:The American Revolution Reborn

作者:Patrick Spero and Michael Zuckerman, eds

出版社: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出版時間:2016年

內容簡介

2013年,有感於美國革命史研究的枯燥乏味和停滯不前,邁克爾·朱克曼等學者在費城組織召開了一次學術會議,試圖重振該領域的活力。作為該會議的論文集結,《美國革命史重生》體現了年輕一代學者對這個經典問題的從新關注。從紐波特居民和英軍的關係到費城一個效忠派家庭的命運,從獨立戰爭中的火藥短缺問題到革命後大西洋移民模式的改變,這些個案研究也許還無法拼接成一幅完整的革命史新畫卷,也沒有形成一種新的革命史敘事,但讀者可從中一窺美國革命史研究的新動向。

書名:Independence Lost: Lives on the Edg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Kathleen DuVal

出版社:New York: Random House

出版時間:2015年

內容簡介

作者另闢蹊徑地將目光投向英、西兩大帝國的交界地帶——佛羅里達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美國革命衝擊了這裡的印第安部落、黑人奴隸、英裔效忠派與婦女的生活,令他們陷入巨大的不確定性,也提供了改變自身境遇的契機。驅使他們行動的不是空洞抽象的革命口號,而是不盡相同的個人動機。該書採用當下最流行的書寫方式之一——描寫普通人的經歷,並努力突破既有的革命地理疆界,從邊疆和內陸的視角重寫革命史。

書名:The Common Cause: Creating Race and Nation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Robert G. Parkinson

出版社: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出版時間:2016年

內容簡介

該書試圖回答一個老問題:是什麼把原本鬆散的殖民地人民凝聚成反抗母國的統一戰線?作者認為,種族因素髮揮了重要作用。藉助報紙等媒介,革命領導人有意識地渲染「內部敵人」——奴隸和印第安人——與專制殘暴的英國的聯繫,塑造了殖民地白人的危機意識。種族偏見也影響了美國早期的國族構建,創造了一種具有排他性的公民身份。該書借鑒社會史與文化史方法,展現了用新的概念來改造傳統政治史和革命史的可能路徑。

書名:Revolutions without Borders: The Call to Liberty in the Atlantic World

作者:Janet Polasky

出版社: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15年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視野和雄心堪與帕爾默《民主革命的時代》相比肩的著作。作者以潘恩的《常識》為起點,追蹤激進的革命理念如何在北美、歐洲、非洲和加勒比的政治領域中傳播和迸發能量,進而重新界定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內核——儘管處境不同、語言各異,十八世紀末大西洋世界的革命者們都在追求「普遍的自由」。該書在寫作上也頗具新意,從小冊子、報紙、回憶錄到小說、公私信函,各章分別聚焦於某一種類型的史料,展現了作者駕馭多語種、多類型材料的能力。跨越邊界的不僅僅是革命者和激進的思想,還有當代的歷史學家。

二、美國革命史(二)

推薦人 | 袁婧

書名:The Royalist Revolution: Monarchy and the American Founding

作者:Eric Nelson

出版社: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14年

內容簡介

埃里克·納爾遜是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他在《保王黨人革命:君主制與美國的建立》中關於美國建國這段歷史的分析頗具爭議性。納爾遜的觀點挑戰了以往學者尤其是共和主義學派對美國革命思想淵源的闡釋。美國革命的思想淵源是學術界長期爭議的問題,路易斯·哈茨提出,美國革命的思想淵源是洛克的自由主義,伯納德·貝林、戈登·伍德等共和主義學派認為,美國革命的思想淵源在於發生轉化的共和主義,在喬伊斯·阿普爾比等新洛克派看來,新自由主義是美國革命的思想淵源。納爾遜則將美國革命者的保王主義思想視為美國革命的思想淵源。

納爾遜的邏輯是:美國革命者反對的是英國議會,而非英王,他們支持英王政府,因為在他們看來,英國議會篡奪了本應屬於英王的權力。英王的行政權力完全有能力保護北美人對抗英國議會的專製做法,英王會傾聽他們的訴求。1776年,當英王拒絕北美人民的請願之後,北美人轉而採取共和主義思想。儘管北美人試圖建立共和國,但他們秉持著新政府應保留強大行政權的理念。根據納爾遜的解釋,正是懷著這種理念,建國者們才在制定1787年聯邦憲法過程中,構建了強大的行政權來制約立法機構的權力,目的就是避免出現立法機構專制。總統的行政否決權可以說是革命者保王主義理念的體現。美國總統的權力遠大於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國王。納爾遜認為,革命時期的北美人並不像我們曾經想像的那樣激進。1787年聯邦憲法不是逆革命激進主義潮流的文件,但也不屬於以人民主權為核心的激進的共和實驗,1787年聯邦憲法帶有美國革命時期的保王主義精神。

書名:Whose American Revolution was it?Historians Interpret the Founding

作者:Alfred Young, and Gregory H. Nobles

出版社: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11年

內容簡介

美國革命的意義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學術問題。每一代美國人都結合自己的時代背景來理解美國革命,闡釋美國人的發展歷程。事實上,研究者應該理性地將美國革命放在當時的語境之下探究。北伊利諾伊歷史系榮休教授阿爾弗雷德·揚與喬治亞理工學院歷史系教授格雷戈里·諾布爾斯合力完成的《誰的美國革命?——歷史學家關於美國建國的闡釋》這本書綜合討論了各個時期歷史學者關於美國革命的近百年的研究,同時考察了美國革命時期的不同社會群體對「誰的美國革命」這個問題的看法。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由阿爾弗雷德·揚教授撰寫,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半個世紀的美國革命史學。揚分析了進步主義史學家、一致論學者、新左派、新社會史、新進步主義學派、共和主義學派的著作和理念,探討了幾個核心問題:美國革命的思想淵源、革命的成果、革命的社會影響和政治影響。第二部分是由格雷戈里·諾布爾斯教授書寫,論述近二十年的美國革命史學,考察二十年中美國革命史學者研究方式的轉變,與揚教授的內容構成銜接。諾爾布斯教授重在考察非裔美國人和奴隸制、土著美國人和帝國、階級分析的精鍊和發展、婦女的經歷四個內容。奴隸制與美國革命的關係涵蓋一系列的主題:奴隸的革命,美國革命與大西洋廢奴運動之間的相互影響,托馬斯傑斐遜、喬治華盛頓、本傑明富蘭克林等著名人物在奴隸制這個問題上的自相矛盾。最後這個問題研究的較為充分,革命對奴隸自身的影響以及革命對革命後的種族發展的影響研究相對薄弱。土著美國人這一章則是從種族與國家認同角度探討美國革命對印第安人的影響。婦女的革命經歷這部分內容中,作者不是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問題,而是考察近來婦女史中的幾個話題:婦女的經濟領域、生產和消費的社會政治功用,婦女在革命後的公共領域的邊緣的模糊位置,性別使階級複雜化。

書名:The Men Who Lost America, British Leadership,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the Fate of the Empire

作者:Andrew Jackson O"Shaughnessy

出版社: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13年

內容簡介

丟了美國是強大的英帝國始料未及的失敗,誰應該對這次失敗負責?是英國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的無能?還是英國政府的外交失誤?安德魯·傑克遜·奧桑尼斯教授的學術著作《誰丟了美國》試圖對這個問題做出解釋。

以往的美國學者多從北美視角出發研究美國革命,限於材料等方面因素,從英國視角分析美國革命的學者不多,美國革命中的英國方面有待進一步探究。奧桑尼斯教授正是書寫美國革命中的英國方面,探討英國人為何會在美國革命中戰敗,進而丟掉美國,從英國人的角度理解美國革命以及那個時代。奧桑尼斯從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英國政治家和軍事將領中選取了十位重要人物,如喬治三世、諾斯首相,為他們作傳,分析他們的個人性格以及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發揮的作用,講述英國方面在這行戰爭中遇到的諸多挑戰,得到了與以往不同的結論。

在奧桑尼斯教授看來,英國的政治和軍事高層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軍事指揮和領導是有實效的、充滿智慧的,在他們的領導下,英國一方接連取得軍事勝利。英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不是源於軍事上的無能,也並非外交上的失誤,而在於英國國內政治的複雜和混亂、英國人對北美人民的誤解和對效忠派的高估、以及北美人民的鬥爭熱情和堅定信念。1781年英美結束戰鬥之後,英國與法國、西班牙的戰爭中取得軍事勝利,維護了英帝國的完整性也佐證了英國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的能力。

奧桑尼斯是美國羅伯特·史密斯傑斐遜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他的這本《誰丟了美國》文筆細膩、優美,描寫生動,既適合專業學者也適合普通讀者。本書曾獲2014年喬治·華盛頓圖書獎,已有中譯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三、奴隸制與美國早期政治

推薦人 | 李丹

書名:Wolf by the Ears: the Missouri Crisis, 1819-1821

作者:John R. Van Atta

出版社: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15年

內容簡介

以往的歷史學家如格洛弗·摩爾(Glover Moore)、羅伯特·福布斯(Robert Pierce Forbes)分析密蘇里危機時,往往從危機內部的政治變遷來分析,比如說國會辯論、政黨發展等,約翰·范·阿塔的《騎虎難下:密蘇里危機(1819-1821)》則從公共領域探討了密蘇里之爭,側重於分析外部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對密蘇里爭議的影響。作者認為,密蘇里爭議使得西部、南部與北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爭議達到頂點,為早期共和國帶來了一個新的爭議議題即西部擴張與奴隸制問題。

書名:Hearts Beating for Liberty: Women Abolitionists in the Old Northwest

作者:Stacey M. Robertson

出版社: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出版時間:2010年

內容簡介

這本書研究了舊西北地區(俄亥俄、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密歇根和威斯康辛)的女性廢奴主義者,提供了重新思考廢奴運動歷史的一個新視角。作者認為,美國廢奴運動的歷史遠比人們所理解的更為複雜,舊西北地區的女性廢奴主義者不同於東部的女性廢奴主義者,她們的行動更為複雜,也更加務實。目前對西部廢奴運動的研究主要側重於起領導作用的男性廢奴主義者,而沒有意識到西部廢奴運動的複雜性。這本書開拓了廢奴運動研究的區域性研究,同時也為內戰前舊西北地區的婦女運動研究打下了基礎。

書名:Slavery and the Founders: Race and Liberty in the Age of Jefferson

作者:Paul Finkelman

出版社:Armonk, NY: M.E. Sharpe

出版時間:2014年

內容簡介

這本書從憲法學角度關注傑斐遜時代的奴隸制和自由問題,最新版是修訂後的第三版,作者在這一版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思考了來自其他學者的批評。這本書是作者始終認為,奴隸制問題對於美國建國那一代人至關重要,也是一個中心的政治議題。他認為就奴隸制問題而言,憲法就是一個與死亡簽訂的協約,取消西北地區奴隸制的《西北土地法令》,一開始也並沒有實現廢除奴隸制,而1793年逃奴法則是為了實施支持奴隸制的憲法。

四、美國憲政史

推薦人 | 郭巧華

書名:民主之門:最高法院如何將「一人一票」制帶到美國

作者:道格拉斯·史密斯(J.Douglas Smith)

譯者:胡曉進、李丹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內容簡介

選區劃分歷來屬於最高法院所迴避的「政治問題」,但人口稀少的鄉村地區選舉出來的立法者掌握著超乎尋常的政治權力,使其改革舉步維艱。最高法院最終突破「政治棘叢」,從1962年到1964年期間,以「貝克訴卡爾案」為首的系列案件為突破口,對美國各州議會席位進行重新分配,最終將「一人一票」制帶到美國。正如劉瑜在該書的推薦語中所言,「民主的每一寸進步,背後都是跋山涉水的史詩旅程」。

書名:邊緣與中心:帝國憲制的延伸——大英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1607-1788)

作者:傑克?菲利普?格林(Jack P.Greene)

譯者:劉天驕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內容簡介

作為跨大西洋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作者格林教授從17世紀英國憲制結構及其演變入手,抽絲剝繭,清楚地梳理出自北美殖民地建立到美國革命前夕這一時段英國政體與殖民地之間「權力」與「權利」博弈與消長的過程,並進而推及美國建國後聯邦與各州之間「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博弈,以邊緣與中心涵蓋之,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早期憲制的核心內容。

書名:籠子里的美國總統

作者:陳偉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內容簡介

作者從三個耳熟能詳的憲法大案(分別是水門案、伊朗門案、拉鏈門案)入手,以民主法治為視角,以歷史人物為中心,以彈劾總統為主題,通過生動而又詳實的論述,以此解釋美國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機制的優勢及弊端,並進而得出必須「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保證權力暴露在陽光下,才能確保公共權力的良性運行這一結論。本書內容豐富,細節生動,資料翔實,讀起來也饒有趣味。

書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早期歷史研究(1801-1835)

作者:郭巧華

出版社:社科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內容簡介

1801-1835年是美國獨立後聯邦最高法院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此之前,最高法院已運行十年,但聯邦最高法院的作用非常有限。及至1801年約翰·馬歇爾就任首席大法官,重塑最高法院的角色,在馬歇爾的領導下,最高法院在無為之中有所為,逐步成長為一個與立法部門和行政部門平起平坐的機構,並擁有維護憲法之舟的最終權威。作者以重要的憲法案例為中心,將最高法院在美國早期憲政演進過程中的作用清晰地展現出來。

五、內戰與重建

推薦人 | 許翔雲

書名:Empty Sleeves: Amputation in the Civil War South(空袖子:內戰時期南方的截肢)

作者:Brian Craig Miller

出版社:Athens, G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出版時間:2015年

內容簡介:

美國內戰與重建因其在軍事和政治史上的重大意義,歷來是學界研究的焦點,加上前幾年正值內戰150周年紀念,更進一步促進了相關學術作品的湧現,布賴恩·克雷格·米勒的《空袖子:內戰時期南方的截肢》便是其中代表。該書從軍醫、士兵、婦女、民間團體和州政府的視角出發,考察內戰時期南方的截肢手術流程,士兵和平民如何看待截肢(榮耀的體現,抑或是殘缺的象徵),進而折射出經歷了內戰後的南方社會對男性氣概(masculinity)的重新界定。它既體現了性別史與醫學史等新題材對內戰研究的持續影響,又代表了內戰研究中的「黑暗轉向」,即聚焦內戰對人體的摧殘,淡化它的政治意義。

書名:After Appomattox: Military Occupation and the Ends of War

作者:Gregory P. Downs

出版社: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15年

內容簡介

格列高利·唐斯的《阿波馬托克斯之後:軍事佔領與戰爭的結束》探討了歷史學家關注較少的軍事佔領問題。作者認為,與聯邦在南部駐軍力量不足、作用甚微這一傳統說法相反,北軍在重建期間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保護黑人免受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襲擾,並協助自由民局(Freedmen』s Bureau)開展工作。國會中的共和黨人也意識到軍隊在推動重建進程中的作用,制訂嚴苛的重新接納叛亂州的條件,以延長軍事佔領時期。唐斯在書中多次使用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方法,直觀展現聯邦南部駐軍兵力、地點和覆蓋範圍(相比於步兵,騎兵有著更廣的覆蓋範圍)在不同時期的變化情況。

書名:Civil War in the Southwest Borderlands, 1861-1867

作者:Andrew Edward Masich

出版社: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出版時間:2017年

內容簡介

在研究題材和手法的豐富之外,地理疆界的延伸也推動著內戰研究的發展。學者們一反過去主要關注東部戰場的作法,強調內戰在美國西部乃至國際環境中的影響。安德魯·愛德華·馬希奇的《內戰在西南邊疆,1861-1867》便反映了這一趨勢。內戰初期聯邦軍隊的撤離使得原本便頗具實力的印第安部落愈發活躍,試圖在西南部獲取立足點的南部邦聯的襲擾導致情況變得更加複雜。南北雙方都儘力爭取印第安人站在自己一邊,其結果是不同部落間的廝殺,而內戰後重返西部的聯邦軍隊則成為了新一輪西進運動的前驅。此外,在美國內戰進行期間,法國扶植一個墨西哥傀儡政權,試圖以此為跳板,支持南部邦聯。因此墨西哥共和國反抗法蘭西帝國武裝干涉的鬥爭構成了美國內戰的一部分,並且和後者一樣,也具有共和與專制間對抗的意義(當時不少歐洲國家都希望南方獲勝,以證明共和的拙劣和專制的優越)。

書名:Beyond Freedom』s Reach: A Kidnapping in the Twilight of Slavery

作者:Adam Rothman

出版社: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15年

內容簡介

除地理疆界的延伸,亞當·羅斯曼的《在自由所及之外:奴隸制遲暮之際的一次綁架》還檢視了內戰與重建對前奴隸意味著什麼這一重大問題。羅斯·赫雷拉(Rose Herera)是生活在新奧爾良的一名女奴,她不願丟下母親,隨同女主人前往古巴這一奴隸制的堡壘(男主人在1862年5月北軍佔領新奧爾良後不久便已逃往哈瓦納)。當1863年1月《解放奴隸宣言》生效時,她的女主人帶著赫雷拉的三個孩子啟程,並且還敢於在1865年1月返回新奧爾良訪友。赫雷拉聘請了一位律師,以綁架罪提起訴訟。該城民事法庭援引舊法,駁回她的案子,但赫雷拉不屈不撓,找到了另一位律師托馬斯·傑斐遜·杜蘭特(Thomas Jefferson Durant,他是該城中支持黑人權利的重要人物),並將案子轉到軍事法庭。杜蘭特最終援引路易斯安那舊法中禁止將十歲以下奴隸和他們的母親賣給不同買主的規定,爭取到勝訴判決。

書名:Terror in the Heart of Freedom: Citizenship, Sexual Violence, and the Meaning of Race in the Postemancipation South

作者:Hannah Rosen

出版社: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出版時間:2009年

內容簡介

與羅斯曼的作品類似,漢娜·羅森的《自由之中的恐怖:解放奴隸之後南方的公民權、性暴力與種族的含義》也揭示了重建時期南方新舊交雜、希望與恐懼並存的圖景,以及性別和種族如何影響重建進程。逃奴和獲得自由的黑人從鄉村湧入孟菲斯等城市,與在聯邦軍隊中服役的黑人士兵一道,構成日益興盛的黑人社區,並舉行各種政治抗議和集會,表明自身有能力和權利參與重建政治進程。企圖固守白人統治的群體對此異常恐懼,他們製造出黑人遊民、黑人妓女、無知黑人和黑人強姦犯等形象,吸引更多人同情和支持白人至上主義事業,並發起針對黑人家庭的城市暴亂和3K黨恐怖活動。

通過以上的梳理和介紹,可以看出,儘管已歷經多年發展,內戰與重建研究仍舊方興未艾。新題材的挖掘、新手法的採用和視角的拓展昭示著該領域的無限潛力。正如米勒所言,他的著作僅限於截肢問題,這意味著單就內戰傷痕而言,還有聽力視力喪失、面容損毀、精神創傷等現象有待探討。此外,對多種語言材料的重視和基於此的跨國聯繫的構建起步不久,前景可觀。再者,以小見大的個案或許就隱藏在看似稀鬆平常的史料中。羅斯曼的研究便發源於1866年美國國務院關於南方各州出現的綁架黑人,繼而將他們賣到古巴的報告。最後,內戰與重建所提出的一系列政治和社會問題依然在當今的美國乃至世界迴響,引發學者著書發聲,參與辯論。

謝謝閱讀

編輯:於鑫 責任編輯:杜華

編審:張勇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名家訪談 | 賣淫與港口城市:對話莉婭特·科茲馬
書評 | 解讀斯溫·貝克特的《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
新年獻詞 | 2018年,我們與你同在!
於群:美國對日本的心理戰略計劃項目初探
史學專論 | 崔丕:《美日返還衝繩協定》形成史論(上)

TAG:美國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