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杭州61個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集中開工

杭州61個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集中開工

浙江在線12月2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吳佳妮 葛曉璐)對於很多杭州人來說,2017年是值得記住的一年。伴隨著一片片破舊城中村的拆除,一批批高質量安置房和配套設施拔地而起。破繭成蝶,正是杭州城中村征遷和改造的生動詮釋。

12月27日,杭州61個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約340億元,其中安置房項目18個,建築面積約328萬平方米;配套設施項目43個,其中教育配套項目15個,道路項目20個,河道項目3個,其他配套項目5個。

「拆」是為了更好地「建」,「破」是為了更好地「立」。2017年,杭州已有42個安置房項目以及102個配套設施項目先後實現開工,高標準的小區、四通八達的道路、完善的公共設施……城中村迎來了鳳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未來幾年,隨著更多項目在拆后土地上的不斷崛起,城中村改造這場城市再生行動,將不斷發揮「新能量」,一步一步實現城市功能和顏值的華麗轉身。

杭州,即將迎來新的活力和希望。

從拆到立

最短時間創下歷史紀錄

勢如破竹!今年,杭州城中村改造按下快進鍵。截至目前,杭州累計完成簽約69411戶,實現整村征遷「清零」51個村。

「拆」得快,「立」得更快。

杭州錢江新城二期五堡地塊,在今年4月份還是一片交通出行不便、安全隱患突出、生活環境差的城中村,如今已是挖掘機轟鳴的建築工地現場,其安置房成為這次集中開工的項目之一。

「從征遷結束到安置房項目招標完成進入開工準備,才花了三個月!」負責該項目的杭州城東新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蔡宏偉告訴筆者,項目建設從立項到開工,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時間,但模擬審批的新舉措,讓這個民生項目的開工速度創下了歷史紀錄,城中村向都市新區的華麗轉身真正實現了爭分奪秒。

原本的審批流程,是一環扣一環,上一個環節審批完成,才能進行下一步審批,模擬審批則是多環節齊頭並進,「相當於把審批環節從單行線變成多線程。」 蔡宏偉說。

有了模擬審批,安置房項目落地實現「零等待」。立項、設計、環評、能評等環節同步進行,並可以同步進行設計、施工招投標,通過中介單位編製各類相關方案設計成果。待其項目土地等手續辦理完畢,就能將模擬審批文件轉化成正式審批文件,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讓安置房項目建設大大提速,「建設周期較原來縮短了1~2年。」

其實,不僅僅是五堡地塊這一個項目,杭州提出,城中村征遷完成後,安置房必須在半年內開工建設!

這份沉甸甸的承諾,意味著當地百姓在外漂泊的日子縮短了,對生活的期待提升了,美好的未來近在眼前。

樣板先行

建比商品房更好的安置房

在很多人印象中,安置房的結構、質量一般,小區環境也不怎麼樣,感覺上總要比商品房差一些。然而,這已經是「過去時」了。

越來越多安置房由綠城、濱江等品牌房地產企業代建。比如這次集中開工中的十三區塊二期安置房項目。

這是杭州濱江區浦沿街道浦聯社區,在征遷時,村民就有了「定心丸」。「安置房是綠城代建的,品質信得過。」 濱江區建管中心前期科科長沈衛介紹。

建老百姓信得過的安置房,這是杭州所有城改人的共識。為此,在項目招標初期,就拉高門檻,「提了很多要求,比如要品牌房地產公司、一級企業。代建過多少政府的安居工程、註冊資金等,都是考量指標。」沈衛說,「這樣就在源頭上把握住了安置房的質量。」

而在濱江區,安置房還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樣板房」。

在之江大橋西北側,由綠城代建的耀洋地塊一期的7幢單元樓,已經做好基坑,這裡就有一個安置房樣板展示區——大到煙帽、樓梯,小到岩頁磚、對拉螺桿套管,各類房屋建造原材料一應俱全。

征遷時,浦聯社區幾乎每家每戶都去這「樣板房」展示區看過,材料是什麼,今後房子怎麼建的,工藝標準都明明白白。村民說:「敲也敲過了,摸也摸過了,這樣保質保量肯定放心的。」

沈衛說,「樣板房」是什麼標準,以後驗收房子的時候就是什麼標準,「我們現在的要求,就是力爭在質量和品質上超過商品房。」

這樣的「城中村改造」工程,真正成為了民心工程,有著「於農村變革,為城市而生」的清晰定位,並帶給百姓福祉。

留住鄉愁

一土一木傾聽百姓心聲

城中村改造,最終還是要造福百姓,為百姓服務。這次安置房項目集中開工中,就有許許多多的細節,傾聽百姓心聲。

拱墅區蔡馬安置房(二期)的一幢塔式住宅,房屋結構很特殊,一梯四戶,兩個邊套為136~138平方米大戶型,兩個中間套是63~66平方米的小戶型。

看似不合理的設計,卻是設計工程師與當地百姓反覆對接商量的結果:當地居民習慣住大房子,在房屋建成分配時,一大一小打包分配,既可以滿足幾代同堂的需求;也可以讓年輕人和老人各有私密空間,但也處於同一樓層方便相互照顧。

「讓老百姓自己做選擇。」蔡宏偉說,「我們五堡地塊安置房項目也是這樣,安置房在設計期間,徵集老百姓對房型的需求,我們進行反覆對接,盡最大可能讓百姓滿意。」

對細節的雕琢,延續到百姓的內心,「留住鄉愁」,成為不少集中開工安置房項目的亮點。

比如五堡地塊在征遷時,錢投集團工作人員就走遍了該區域6平方千米的規範範圍,對歷史老街、歷史村落進行綜合評估,對歷史構築物、古樹、古井、古橋等歷史環境要素進行全面普查,保存了不少歷史建築、風貌等標誌物。

這些標誌物,都將在安置房和配套項目建設中利用為景區,等到嶄新小區落成後,人們走進這裡,會發現熟悉的風景。或許一口小時候打過水的古井,依舊在小區公園的中心位置;又或許記憶里三岔路口的一塊石碑,成為小區的新路牌。

鄉愁、文脈,就在這一點一滴中被保留延續。

普惠全民

環境提升迎來更好的生活

如果說漂亮有品質的安置房,是對當地百姓生活小環境的保障,那麼配套設施項目的建設,就是城市功能的整體提升。

家住蕭山區寧圍街道的陸阿婆最近心情愉快,不僅因為家裡新添了一名小寶寶,更因為以後小寶寶還能在家門口上學。就在寧圍街道寧稅村所在地上,一所高品質幼兒園將拔地而起。

這所暫命名為市北東幼兒園項目,就在此次杭州市集中開工項目內,預計將於2018年6月份完工。

該幼兒園一期為9班制幼兒園,如果按照每班30人計算,可滿足270名幼兒學前教育需求。而根據杭州市「百戶指標」測算,即住宅區每百戶產生的生源數中幼兒園為11生,城市人口按每戶3人口徑統計,那麼一期建設完成後,大約2454戶居民不用為孩子的上學問題發愁。待二期工程完成後,可滿足450名幼兒學前教育需求,約4090戶居民將受惠。

而支小路、停車場、中心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更將讓居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設想將來,傍晚開車回家,暢通的道路不再讓家變得咫尺天涯;小區門口保安輕輕道一聲好,消除一天的疲憊;登上電梯回到溫暖的家,窗外望去是一座城的繁華似錦;吃完晚飯,去小區公園裡散散步,不遠處,體育公園也燈火輝煌,隨時都可以去跑兩圈。

這便是杭州城中村改造帶來的生活,這是更好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萬人搶房」的南京樓市變臉:開發商推出「一成首付」
雪鄉「花式宰客」 坑人終會坑了自己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經費清單浮現 600餘項目分食130億
平均140斤的美女網紅 大碼胖模健康自信
44歲是男人一道坎 一定要注意四個方面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