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你讀經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五

為你讀經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五

今天是羅玥陪伴您的第78天

今天繼續為您讀誦閔智亭道長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解》,讓我們一起學習。《清靜經》為《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的第一部經,道教徒日常持誦。雖然篇幅短小,僅四百字,但是義理精深,是一部十分重要的道教經典。

第五段: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40)。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41)。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42),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què]帝君(43),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44)。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45)。上士悟之,升為天官(46);中士修之,南宮列仙(47);下士得之,在世長年(48)。遊行三界,升入金門(49)。

[注釋]

(40)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葛翁,此指葛玄。三國時方士,字孝先,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抱朴子·金丹篇》稱,他曾經跟從左慈學道,受《太清丹經》、《九鼎丹經》、《金液丹經》等煉丹經書,於閣皂山修道,常辟穀服食,擅長符咒諸法,奇術甚多。後世道教尊稱為「葛仙公」或「葛仙翁」,又稱「太極左仙公」;北宋徽宗時封為「沖應真人」;南宋理宗時封為「沖應孚佑真君」。明清時,道門和民間又常稱葛洪為葛仙翁。仙翁,祖代求仙,皆成真人,仙翁初入道之時,居長白山,或居東嶽,自後遍歷名山,殷勤求道,成道之後,隱跡潛形,惟值得留經教於世,勸悟後學之徒,凡言誦此經萬遍者,即萬行圓備,圓滿之意。又說,萬遍道備,飛升太空,萬神之備,萬遍既周,乃成清靜之道。

(41)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天人,極陽之仙。天仙者,碧落飛騰,遊行自在,兩腋有羽毛,也叫羽客。凡是天仙羽客,住於三清之上,常行於經法,也不輕傳下士。世人苦修天人之行,即謂天上人。凡欲修學之士,何不誦習此經,日有進修三業,若無退慢之心,是有進無退之士,也不令經傳下士。聖人云:「經法流行於世,學人若遇須當寶而貴之,不可輕世,如逢賢士,有心即授,有善即傳。」

(42)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吾,仙翁自稱。東華帝君,又名木公、東王公、扶桑大帝,與丹靈、黃老、皓[hào]靈、玄老並稱「五方五老」,他掌管男仙名籍,男人成仙必謁東王公,女於成仙必謁西王母。此句言仙翁得受此經(清靜經)於東華帝君,也是不輕傳於下士的。

(43)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指天庭。金闕帝君,經書中說法不一,有經稱是太上老君。有經稱是太上老君隨方設化,或號天皇大帝,或曰太乙救苦天尊,或號金闕聖君。此意指上聖帝君,督促寶秘此經,何況後學傳授修持諷誦,還不更加崇仰而學修。

(44)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即王母娘娘、金母。是道教諸女仙之尊神,女仙之首,凡女人成仙必謁「金母」。此句言金闕帝君受此經於西王母之時,也是不輕傳下士的。

(45)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口口相傳,指古聖人傳授經法,都是內藏心腹,秘受經文,流通行化,並不記文字,就不被世人所能見到。自從仙翁以來,書寫下了此經,傳於下世,普遍流行,是要拔度後學之人。

(46)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上士,外鍊形質,內養精神。外和其光,而同其塵,內修功而保其元炁,元炁是神之母,人能常存於元炁,下保于丹田,上固於泥丸,中守於絳宮,這樣保於三元,內養於神。(神,炁之子。形,神之舍。神是身之主,身無主則不安,形無神而不立)。上達之士,常服日精,保於下丹田,飲月華,保於腦戶。(腦戶,指泥丸上丹田,屬陰。所以用太陽精炁保之)。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能恃日月二景,扶身形而行之,必升為天官。五雲五炁,是五行之正炁。凡上道之人,五臟既真,五臟炁自生五行,真炁化成五雲,扶其形質,上游三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下游十方(十方,指四維、上、下。)。三界十方俱無滯礙,然後升入上清,得位為天官之號。

(47)中士修之,南宮列仙:凡學道之士,先順煉肌,謂之寶玉(玉,指骨)。煉肺保津,謂之炁。(金,指肺。金石,指腎。丹,指心。)安心息氣,保於腎臟,乃得延年。不是世間金石寶玉。這裡所謂的金石,能保人性命。另據圖南子云:如何外寶?即先要內保。如果能內保於性命,然後上參於上清聖文(聖文,指上清秘寶之書)。下達玄微(玄微,指下元腎)。又據上清經云:南方有丹靈天,內有蕊珠宮,宮內有一真君號靈天君。又據是朱陽宮或朱陵宮。宮的一處有炎炎火煉池,池有七寶宮殿。也稱紫陽宮。如果有下達之士,學道成功的,得到司命真君認同,錄下姓名,奏上南宮,就得為仙宮之號了。

(48)下士得之,在世長年:下士不能絕利一源,都求資身益命之道,或服靈藥,或餌丹砂,或休名棄位,或淡靜安神,或依倚林泉,或藏跡於朝市,內修至道,外合五常,或隱或見,體道合真,如斯不退,尚保延年,何況高士英賢,隱於嵩谷,學神人餐葯而得白日升天。何故後人不能專至,即今西嶽華山,山居隱士,丁陳二人,在世延年注名以入仙位,況後人不能相效,故舉此數,喻乃明至道無偏求者必達。故本經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49)遊行三界,升入金門:靈寶經云:三十二天、三十二帝,第六名上明七曜摩夷天帝。名恬會延,此是欲界。雖有此說,凡學道但去其欲,即名真人。色界在二十四重天,無極雲誓天為色界,其帝君號名飄駑穹隆。太素秀樂禁上天為無色界,帝君名龍羅覺長,此名三界,乃指天地而言,此為外約大綱之說,若喻人身而言,三界即三丹田。下丹田為欲界,中丹田為色界,上丹田為無色界。人若保守於三丹田,則精炁神存上中下三丹田之境,真人游於三界,若得三丹田,神俱足則自然升天。所以經云: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上清經》云:大羅天在三十二天上。《靈寶經》云:三界之上,渺渺大羅,大羅之境,惟有三清宮闕。莫不上聖高尊游於其上。學道人若先修內行,保固守於三元神,三元神俱備,自得升天,遊行三清之境,出入金闕之前,朝拜太上、得為真人。故曰:升入金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為你讀經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四
大家都在說小寒,我們來看看小孩如何平安度過「咳嗽季」
「嗣漢天師府長老院首席長老」加冕儀式
為你讀經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三
天師府戊戌年春節期間法會安排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