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闆,你要整哪樣?

老闆,你要整哪樣?

McKinsey香港辦事處的高級合伙人Joe Ngai在1月份發表了一篇名為「為中國老闆工作的外國職業經理人需要了解的二三事」的文章,文中的見解頗為有趣。將主要內容整譯成中文(我是笑著整理完的),供大家交流學習。

在過去的10年半里,我為許多在華跨國公司工作的外籍高管提供了諮詢。我同時也為在中國本土公司工作的中國籍職業經理人提供諮詢。但漸漸地,我發現在自己的諮詢對象裡面,出現了一個新的類別——在中國公司為中國老闆工作的外國人高管。其中大部分本土公司都是私人持有,很多都是由一位企業家創立和經營的。

在我共事過的外籍高管中,我發現他們常常對中國公司運作方式的不同感到驚訝。即使是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了好幾年的高管們,依然對中國企業的運作方式與西方企業的諸多細微差別表示詫異。

這種差別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企業的發展如此迅速,以及中國企業家賴以生存的商業直覺和經驗上的差別——中國是一個回報快速決策的商業社會,需要在競爭開始前即能抓住機會的商業直覺—— 公司會需要不斷地重新審視他們的商業計劃和預測。優先順序的變化和日程表一樣頻繁——變化是唯一不變的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國企業的老闆總是設定"不現實"的業務目標

在目標設定和年度預算中,中國和西方企業之間的差異最為突出。

在西方公司,

但是,在很多中國企業,流程通常是這樣的:

許多接受過西方培訓的高管都認為,這樣粗魯的目標設定過程,表明中國企業在公司運營上還不夠專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這可能是真的,但我在當今中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的經歷經驗告訴我,這些「不切實際的大老闆」恰恰是那些讓企業變得異常強大的企業家。

回顧過去的十年,我驚奇地發現,那些看似不切實際的計劃實際上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所以我可以這樣下結論——設定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抱負,常常會迫使許多中國團隊跳出固有思維模式,以創業精神來工作。

一位成功的中國企業老闆曾經透露,「下面人說他們可以把業績增長從10%做到15%,然後我會告訴他們,你們要做到100%增長。最後,他們拼了命做到了60%。這明顯比15%增長大很多。所以當他們開始思考如何達到100%增長的時候,他們已經跳出了實現15%增長的思維模式(你不得不承認,這很湊效)」。

成功的中國企業家相信他們可以進入任何(不相關的)商業市場和競爭領域——一切都是可以爭取的

在西方,試圖進入其他行業或行業的公司被指責為不務正業,分散資源。

相比之下,在中國,多樣化diversification則以一個完全不同的名字存在著—— 「打造生態系統」

最好的例子可以在金融服務業找到,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很多沒有任何相關經驗的公司進入了這個市場——

相關案例,不勝枚舉——萬達在房地產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現在它擁有龐大的娛樂和媒體業務,包括AMC影院。平安集團擁有數家「獨角獸」互聯網公司,其中包括貸款交易公司「平安陸金所」,以及互聯網醫療「平安好醫生」。另外幾家大企業集團正在開發電動汽車。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正在許多垂直領域展開競爭,從文化娛樂到房屋租賃。

對一個局外人來說,這些舉措似乎是違反企業運營常理的,但對於中國企業家來說,這只是一種常態。

職業道路是由機遇決定的,而不是一場「搶椅遊戲」

企業高管進出公司在哪裡都不足為奇。然而,在中國,這種情況已經被帶到一個全新的「段位」——有很多的管理層更替,有些因為表現出色被快速提拔,甚至整個團隊被挖到一個全新的行業。人們對跨公司乃至跨行業的晉陞有著前所未有的預期——差不多平均一年半就希望會有一次晉陞。在很多公司,幾乎每個月都會有新的工作崗位。

許多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很難適應這種狀況,這些公司通常有穩定的組織結構,在跨地域的人力資源指導原則下,很難創造出能夠滿足中國高管期望的職業機會。

另外一點是薪酬。中國企業正迫切於抓住市場新的機遇,也願意為人才支付足夠的溢價——通常,職業經理人跳槽中國企業的加薪幅度不止是常規的5%到10%,薪水翻倍是很常見的,因為公司對頂尖人才的渴望程度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這一趨勢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當然許多人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但它突顯了中國企業在抓住機遇的緊迫性上的強烈意識——價值創造的巨大潛力遠遠超過暫時的「過度補償」成本

中國老闆痴迷於市場份額爭奪- go for market share

根據我的觀察,外籍職業經理人很難理解中國企業對市場份額的痴迷。傳統觀念告訴我們,企業必須通過開展創造價值的商業活動,才能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業務。儘管這可能是事實,但在如今這個龐大、快速增長、極端的中國市場,「go for market share」戰略已被證明在許多領域都有成效

當然,企業需要找到足夠多的資本支撐,來為企業在這場殘酷的市場份額爭奪戰中提供足夠的資金。

在諸多行業,我們發現那些玩過「市場份額爭奪戰」的公司至少保證了他們的生存,即使不是很成功。對於那些沒有雄厚資金或願意為其提供資金的公司來說,這是一場特別痛苦的遊戲——「入場券」是很貴的。但那些不想參與「市場份額爭奪戰「的公司在中國通常最終會變得無足輕重。在過去的幾年裡,投資者(包括許多外國投資者)都非常支持這種「蠻力」策略。

當然,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是一個多元化的群體,我這樣一概而論有失偏頗。這些企業家中有許多人願意冒極高的風險,在他們的新嘗試上「押注」。就像在任何創業環境中一樣,失敗多於成功,但當我們讀到這些難以置信的成功故事後,我們依然會偏執地選擇相信「我也能如此成功」。

所以,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中國企業經理人嗎?請記住這幾點:

編後語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諸多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老闆特色,其實我們在諸多外企企業也感同身受,這是不是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外企已經開始在如何駕馭中國獨特的市場競爭環境方面,越來越接地氣了呢?

編譯自:McKinsey websit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來福賽恩斯 的精彩文章:

TAG:來福賽恩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