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立音樂人姜晗:理工是矛,音樂是盾

獨立音樂人姜晗:理工是矛,音樂是盾

親青春人物檔案

校園| 小人物大故事

我們這裡的故事,是你走不完的青春

這是我們第16期人物故事

本文新鮮度:口味:巧克力慕斯

當生活少了嘴巴

只剩耳朵

就聽見了

最自然動聽的

音樂

01

元旦前的周四,天空飄起了濛濛細雨,給質樸的wuli校園披上了一層「文藝面紗」,克卜勒咖啡館裡正放著舒緩的音樂,14點整,姜晗拎一把雨傘推門而入,白色衛衣套黑色大衣的打扮在寒冷的冬季略顯單薄。

果不其然,坐下來後幾聲咳嗽就暴露了他已感冒的事實。

元旦前一周,姜晗從北京趕了回來,接連三天都泡在實驗室里。

從玻璃光學性能到泥漿相對粘度再到水泥材料綜合性能的分析,都是他作為wuli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14級學生需要完成的實驗課程。

因為低估了武漢冬季的寒意,姜晗在返漢時只帶回了一條毛毯作為被褥,自是不能與突如其來的寒流相抗衡。

不過即使頭疼發熱,姜晗還是如期赴約,即便嗓子干啞,他也能耐心作答。

或許,比起他俊秀的顏值,守信與謙和的品質更能讓人如沐春風。

02

姜晗是1996年生人,祖籍是那個備受唐代詩人青睞且盛產才子佳人的揚州。

在他22歲的人生里,也曾迷茫過。

那時姜晗剛上大一,進校不久,他發現自己對材料專業並沒有多大興趣。

在此之前,對於專業的選擇多少是聽從了父母的建議。

畢竟,18歲以前的姜晗,可能沒有比「乖」或「聽話」更能形容他的辭彙了。

姜晗小時候很怕媽媽。

一年級的一次考試沒考好,姜晗嚇得不敢回家,放學後直接躲到了爺爺家裡,因為他知道回家後媽媽肯定會生氣。

二年級學拉小提琴,周末放假在家練習,媽媽有事要出門,臨出門叮囑他「要拉兩個小時(小提琴)。」

在沒人「盯梢」的情況下,姜晗楞是從一點半拉到了三點半都沒敢停下來,後來還是鄰居告訴姜晗媽媽「孩子房間的琴聲就一直沒有斷過」。

那時候,令姜晗不解的是,身為幼師的媽媽對其他小朋友總是和藹可親,還會經常帶小朋友回家玩或者給他們買吃的、用的,對錶妹也特別好,唯獨對自己很兇。

被區別對待的姜晗甚至懷疑自己不是媽媽親生的!

直到長大他才體會到媽媽的良苦用心: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所有才會有所要求。

2014年夏天,在浮躁、不安與憧憬中,姜晗結束了高考,成績還算理想,高出了當年江蘇省一本線25分。

考慮到工科大學及其王牌專業的就業前景,姜晗遵從了父母的建議。

畢竟,他也沒有學過材料,說不定會很有趣呢?

不過令姜晗失望的是,材料偏化學,專業課比起高中時代的理科更為深奧晦澀 ,若是一節課漏聽後面的課程則完全聽不懂,平時還好,就怕遇到考試。

就像三毛在《雨季不再來》里形容的那樣,「每次考試就像是一種屈辱 ,你說你會了, 別人不相信 ,偏拿張白紙要你來證明。」

姜晗戲稱「每次期末考試都會被虐到懷疑人生 」,這種體驗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

03

安娜·昆德蘭在《不曾走過,怎會懂得》中寫道:

青春迷茫的你,不要有太多的欲求,也不要過於急躁,慢慢來,屬於你的都將出現在你要走過的路上,你會懂得。

對專業的失望令姜晗試圖做出一些改變,大一下學期他與朋友合夥在揚州開了個琴行,地點就在媽媽任教的學校附近,打算教小朋友彈吉他兼賣吉他。

那時候,姜晗想像著畢業以後開個琴行搞搞音樂也未嘗不可。

不過琴行並沒有維持太久,從房屋改裝到進貨到招生,再到往返武漢與揚州之間上課與教課,做生意遠比姜晗預想的要累要複雜。

3個月的時間,雖小賺一筆,但這個靠開琴行改變人生的計劃終究還是被擱淺了。

關閉琴行再回到校園,姜晗已經大二了,若換專業就得留一級重念大一,思考良久,他選擇了堅持。

這一年裡,姜晗憑著一股衝勁和熱情,組樂隊、寫原創、搞演出,參加音樂節比賽,在收穫名氣之於,他也發掘到了自己內心最熱愛的東西——音樂。

顯然,姜晗是個熱愛音樂的孩子,而這種熱愛其實可以追溯到姜晗父母那一輩。

年輕時的姜爸爸玩過樂隊,姜媽媽唱歌也厲害,只不過後來他們都沒有從事音樂方面的工作。年少的音樂夢最終轉化為興趣愛好,成為這個家庭的浪漫點綴。

姜晗記得很小的時候,爸媽總喜歡在家放音樂,櫃檯上那個小小的、放碟片的卡拉OK機里反覆播著時下最流行的歌曲,從早上起床刷牙就開始,直到夜晚入睡才會結束。

如果說父母的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那麼音樂習慣的養成則是一種耳濡目染。

在學了4年小提琴後,姜晗改學吉他了,他覺得比起單純拉小提琴,他更想唱歌,而學吉他剛好可以滿足他邊彈邊唱的需求。

六年級那年,姜晗第一次學吉他,用的是爸爸玩樂隊時留下來的那把吉他,這也意味著父子二人在音樂上達成了一種默契與傳承。

姜晗考上大學那年,父親特意去買了一把新吉他送給他作為成年禮物。

父親算的上是姜晗的頭號粉絲了, 直到現在他還會時不時發微信問姜晗「你好久沒有出新歌了吧?」(姜晗在網易雲音樂上偶爾發一些自己錄製的小樣)

04

然而,所有的東西都處在在得失之間,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

音樂之於姜晗亦是如此。

大一那年,姜晗和夏思遠邀同校的幾位學長學姐組成了「路人樂隊」,他倆任樂隊主唱,所唱歌曲均為二人原創,一個負責填詞,一個負責作曲。

夏思遠是姜晗同班同學,共同的音樂愛好讓兩人一度形影不離,被同學們戲稱「cp」。

「路人樂隊」在校園十佳歌手比賽中拿了一等獎,在校園裡收穫了一批粉絲,還在鑒湖校區樂咖啡館開過一個專場演唱會。

除了參加校園的一些賽事,樂隊也會參加校園外的一些商演活動。

路人樂隊參加校園活動

那段時光,榮譽加身,基友相伴,呼朋喚友暢談音樂與人生,這樣的日子豈不快哉!

2015年5月,姜晗陪夏思遠去參加光谷音樂節,那是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彈唱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曲。

「變成一隻困獸,被你佔有」(《佔有》)

《佔有》這首歌是姜晗與高中女友分手後寫下的, 算是早早寫好的,臨場被拿去參賽,雖稚嫩倒也真情流露。

順利進入複賽後倉促創作的第二首沒能受到評委的青睞,遺憾被淘汰。

夏思遠是那屆光谷音樂節的冠軍,同為樂隊主唱,一個成了冠軍,一個惜敗,這差距多少令姜晗感到難堪。

難過之於,姜晗更視其為一種激勵。之後,他專門去街道口拜師學藝,一個老師教唱歌,一個老師教寫歌。

那段時間,只要周末沒課姜晗就去找老師學唱歌,學寫歌,十節課程學完,姜晗和教課老師成了朋友。

如果把這些「功名利祿」或者友情當做是姜晗在音樂路上的所得,那麼失去戀人則是姜晗不得不面對的挫敗。

2015年武漢理工大學新年音樂會演唱《看見什麼吃什麼》

在姜晗的個人公眾號「只剩耳朵」里,他「悄悄」吐露過這段刻骨銘心的戀情:

音樂讓我擁有了很多人,也失去了很多人。

她卻偏愛平平淡淡的生活,理想的對象是那種樸實無華、成績前茅、知書達理還會修電腦的理工男。

可我偏偏就「招蜂引蝶」、成績不好、還有點「非主流」。

所以後來就漸行漸遠,最後分開了……

失戀的人將情感注入音樂譜寫成歌,只是那個聽歌的人早已不再是你。

或許開了苦情的頭,後面陸續推出的情歌都帶有苦情的影子,就連姜晗自己都忍不住吐槽,「我是一直很想換一種風格來著,不能總寫這種苦逼情歌吧,但是寫都寫了,就湊合著聽吧……」

05

2017年的暑假一過完,步入大四的姜晗也開始找實習單位了。

雖是材料與科學專業的學生,到底是興趣不在此,也沒有繼續組樂隊玩搞音樂。

這個文藝的男生總在關鍵時刻顯露出他身為理工科人的超理性思維。

他深知玩音樂意味著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穩定的收入,也見過太多比自己優秀的人還未走上這條路……

9月初,姜晗通過自學互聯網行業的知識,成功入職今日頭條音樂部,後來部門調整去了抖音做運營和品牌相關的工作。

夢想和青春一樣,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力量。

抖音的工作兼顧了運營與音樂市場兩大塊,與姜晗的音樂夢有了間接聯繫,也成為支撐他北漂的動力。

有人說,北漂的人,害怕離別,害怕微笑,更害怕孤獨

初到北京的姜晗也寫下過「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感言,他說來北京之前,考慮了很多問題,唯一漏掉的,就是孤獨。

一個人在偌大的北京城裡無止境的找中介、看房子、換中介、看房子......會在兩天時間裡看六套房子,最後簽一間離公司近,但除了滿是腳印的大床外別無傢具的小房間。

也會一個人在熱鬧的北京城逛地攤、逛超市、逛宜家,遇到突如其來的暴雨天,拎著大包小包,用脖子夾著雨傘,擠進擁擠的公交車。

然而,和孤獨比起來,北漂最大的痛楚莫過於工作壓力 。

在抖音工作的近5個月,姜晗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途中,累一點苦一點尚能忍受,最怕累完苦完還要被責怪。

一次姜晗出差武漢,做完活動已是晚間十點,將嘉賓歌手送回酒店後,姜晗又折返現場拷貝活動視頻以及照片,再回酒店都已經十二點了 。

第二天一大早,姜晗就收到了領導的信息「轟炸」, 10點前完成周報,12點前交新的方案,13點前必須把所有的視頻和照片上傳完畢。

奈何酒店網速不給力,一共 700G的照片和視頻根本傳不完,來不及完成任務的姜晗自是遭到領導一番「痛罵」,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後不用你來做了……

未了,突然想起姜晗人還在武漢,領導又補了一句「你怎麼還不回北京?」

那天姜晗定的是下午2點的飛機,到北京就5點了,再從機場趕到公司就直接下班了。領導怒氣沖沖地對姜晗說,「你應該昨天晚上或者今天天一大早就飛北京,你這是偷懶!!!」

後來,在回北京的飛機上,姜晗越想越覺得委屈,情緒一度崩潰至流淚。

想想以前,下飛機開手機第一時間一定是先給父母報平安,可如今,飛機還未落穩就趕緊開機看(工作)群,生怕耽誤了什麼訊息。

作為95後,初入職場的姜晗對時下比較流行的「喪」文化也是深有感觸,偶爾也會滋生出自己很失敗的感覺。

但誰的生活不是一邊喪著,一邊燃著呢?

至少,姜晗內心的理智一直在告訴他,要挺過來,要相信現在吃的苦、現在受的委屈,都只是一種人生歷練 。

06

姜晗說,如果他有心事,要麼寫在歌里,要麼寫著公眾號里。

他給自己的公眾號取名「只剩耳朵」,大概是取自林宥嘉那首《耳朵》吧!

「當生活少了嘴巴,只剩耳朵,就聽見了最自然動聽的音樂。」

這個旨在發掘和分享優秀大學生原創歌手及作品的平台,就像姜晗發起的聚會地點,才華是他們「入會」的唯一條件。

他用清新的筆觸將他們內心的細膩描繪出來,篇篇文字走心,首首音樂動人。

只不過他寫的都是別人的故事,唯一寫自己那篇卻是找人代筆,他害怕被人誤解為「自誇」or「自戀」 。

他的理性中始終透著一絲謙遜。

就像他說音樂是他的夢想,未來還會繼續寫歌,但不一定非要成為歌手或者唱給很多人聽。

寫歌可以給朋友聽、給喜歡的人聽;再大一點,給自己的孩子聽;等老了,給自己聽。

如此,便已足夠!

畢業在即,姜晗對未來已經有著從容不迫的規劃。

走出迷茫,他發自內心地說道:當一個人面臨諸多選擇時,一定要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因為答案並不在風中飄蕩,它只存在於內心深處。

我們這裡的故事,是你走不完的青春

END

My 故事徵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青春 的精彩文章:

TAG:親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