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帝的秘密》連載之六:宗教的本質

《上帝的秘密》連載之六:宗教的本質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道書3:11)

要說宗教的本質,就必須追尋宗教的起源。歷史唯物主義的普遍觀點是:原始先民的無知、無助產生了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產生了原始宗教和巫術,隨著社會組織家庭、宗族、國家的興起,有組織的宗教便從巫術和原始宗教的巨蛋中破殼而出;宗教的興起和形式,與人類文明的進程基本同步,並相互促進和相互制衡。環境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宗教起源中具有決定性的話語權,幾乎一律指向政治動蕩、國家衰亡、民不聊生的艱難時世。國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如此,國內的道教、佛教、白蓮教、上帝教也概莫能外。張天師的孫子張魯興起於東漢末年,黃巾軍祭起的大旗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白蓮教在清末的沉重年代一點也不輕鬆,太平天國的上帝企圖一統天下。凱撒與上帝的合謀,使得宗教的起源蒙上了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用目的的正確性來解釋工具的合理性,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一覽無餘。於是馬克思在《黑格爾哲學批判》里大聲疾呼:「宗教是被壓迫人民的嘆息,是人民的鴉片。」

我並不否認環境在事物發展中的巨大促進與制衡作用,但如果一律強調環境的主導作用,則人類有意義的歷史,恐怕是從恐龍滅絕開始的,而締造歷史的,僅僅是一顆外來的小行星。如果偶然的小行星來訪決定了地球的歷史,那麼唯物主義歷史的必然性就根基不穩。於是我們只能回到人和人性,只有人參與了歷史的進程,只有人性的不變賦予歷史連續性的意義和合理解釋,並使之具備穿越時空環境的普世價值。

神本主義或許對上述宗教的起源說不以為然,始終堅信宗教是由神啟示並藉助人創立或恩賜的,這個並不要緊,只要沒有蛆蟲的宗教、野草的宗教、細菌的宗教、獅子的宗教,人的宗教共識便能確立。只要人的宗教確立,無論神的權能如何偉大,離開了人和人性,所有時空的神和他們的宗教便無立錐之地、生根之所、發芽之處。

神本主義說,只有認識神,才知道我們有多壞;人本主義說,我們時好時壞,只有認識人是什麼,才能明白上帝是誰。因此,人們尋找上帝,實際上是在尋找自己;人們皈依宗教,實際上是在開闢一條尋找上帝的道路,並盼望在這條路上找回自己和滿足自己的靈與肉。

凱恩斯把人的慾望分為需要與欲求,前者是絕對的,後者是相對的。用時下的流行話來說,就是保生存謀發展。與生存有關的就是絕對的需要,與發展有關的就是相對的欲求。只是作為經濟學家的凱恩斯所界定的都是世俗的利益,而且恰恰是所有宗教的神祗們所鄙棄的。佛家所說的貪則聲、色、香、味、觸,儒家的七情六慾可概括為名和利,道家所說的五色、五音、五味則濃縮為「欲」。這些現象界、有限界的利益都屬於世俗的利益,而難以企及永恆的廣度和高度,突然有一天神對世人說,皈依我的宗門,踐行我的道道,沒有世俗利益的將得到世俗利益,已有的將得到更多,而且還有永生的果子等待你們來採摘。神用只增加不減少的方法,讓在利益上習慣做加法的俗人們欣喜若狂,使不信者動搖,讓信者魚貫而入,於是宗門鼎盛,香火縈天。

以基督教為例,神在《舊約·利未記》中關於「遵行誡命者的福祉」里說:「你們若遵行我的律例,謹守我的誡命,我就給你們降下時雨,叫地生出土產,田野的樹木結果子。你們打糧食打到摘葡萄的時候,摘葡萄要摘到撒種子的時候,並且要吃得飽足,在你們的地上安然居住。我要賜平安在你們的地上,你們躺卧,無人驚嚇。我要叫惡獸從你們的地上息滅,刀劍也必不經過你們的地…….。」在其餘摩西四經中,關於此類世俗利益的賞賜承諾,也多有記述,大抵是土地、財富、人丁、權柄、國度、聲名、平安、康樂、長壽等世俗所需所求的。而在《新約·馬太福音》里,耶穌明確告知「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勸誡人們「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強調「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與此相對,威脅的手段便是剝奪世俗利益與下地獄。

於是乎一門偉大的包含所有概率的宗教邏輯成立。如果你得不到世俗利益,要麼是你和你的前世(佛教和印度教)作惡,要麼是行善果報未到或財寶在天上;如果你得到世俗利益,必定是行善的果報和上帝的恩典;無論你今生是否得到世俗的利益,只要你信神且行善,籍著神的恩典,你的來世肯定是永恆的富足和自由。如果允許我用「三劑」來解釋上述三種情形,那就是安慰劑、致幻劑和興奮劑。

因此,從人性功利主義的角度來解釋宗教的本質,宗教便是人類絕望中的希望和希望中的奢望。如果沒有西天凈土,憑什麼要我放棄現世的一切喜怒哀樂?如果沒有天堂,您也用不著用地獄來嚇唬人。

作為現代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馬克思導師(另外兩位是韋伯和塗爾干),其所說的「宗教是人民的嘆息和鴉片」,僅僅是看到了第一層。問題是即使看到了第二層,仍然還不是宗教的本質。

要解決這個問題,用加爾文的歸納推理法從《聖經》中尋找證據,通過舊約上帝的牧羊人和新約耶穌的替罪羊行為可以求解,但並不符合人類本性的交易性思維習慣,而且俗人常常以神職人員的行為來判斷神的行為,容易得出相反的結論。因此,循著人性的交易性思維習慣,用演澤推理的方法,或許可以得出明確的答案。

首先,如果神與人的關係只是交易性的關係,那麼神的神聖性便不復存在;其次,無論諸教諸神如何地神通廣大,他們也無法滿足世俗眾生的所有利益訴求,從而使得所有宗教都主張禁慾而不是縱慾;再次,神對世人利益訴求的妥協,與威脅剝奪世人利益的做法一樣,僅僅是針對人性的權宜策略;最後,永恆的天堂與地獄,既是終極的獎賞,也是終極的懲罰,這種從有限到無限的飛躍,既彌補了神在現世的必然錯漏,又為世人提供了一種借口和念想。

因此,宗教的本質是創造天堂與地獄,利用(神本主義會使用「根據」這個詞)人半神半獸的自利貪婪本性,引導人類擺脫物慾(世俗利益)的束縛,解救人類的靈魂,使人從獸歸於人,從人上升到神。靈魂的救贖才是宗教的本質與上帝的工作,不符合這個標準的便是邪教和假神。

用加法來引導激勵,用減法來溯源約束。這種先繁後簡的方法,不單是為學之道,而且是修身之要,成功之鑰。所謂出神入化,對於凡人而言,便是從凡人到神人,經驗累成直覺,無招勝有招,隨心所欲。

根據人的稟性和現實的必然,用入世的方法做出世的事業,這種庖丁解牛式的手法,足以說明宗教的創立者是能夠洞穿三界,極頂智慧的人物。如果承認宗教與巫術的傳承,那麼宗教的創立者便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巫師和先知。所以釋迦牟尼成了佛祖,老子成了太上老君,孔子成了聖人,耶穌成了最偉大的先知,穆罕默德則成了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無論人們是否有宗教信仰,這些聖人都是智慧與道德的化身,值得將來所有的世代紀念和景仰。

儘管早期的宗教基本上都帶有父權(佛教除外)、絕對真理、禁慾等色彩。但宗教救贖靈魂、導人向善的本質卻是恆慣的。正是由於一代代聖人先哲的言傳身教,開啟了人類的心智,確立了人類向善的道德操守並因循成俗,使人類的身心得到了巨大的解放。

孔子說仁者愛人,耶穌說愛人如己是最大的倫理,聖人們對人類的大愛,融於聖人的經典與言行,或許,這正是上帝對人類的愛和恩典。

對於諸神和聖人們的恩典,人類並不是不領情,但理性的人類並不會因為恩典而否認人與上帝的分歧。面對人與上帝的分歧,有些宗教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世俗化運動,使宗教淪為迎合大眾口味的心靈雞湯,有些人則因為遭遇患難不公改弦更張,從急公濟義急流勇退到叢林法則。這不是上帝和上帝之道的過錯,而是人性使然。循著人性,正視分歧才能解決分歧。而其中的法則,則是回歸宗教的本質和人的稟性。

阿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所羅門論壇 的精彩文章:

《上帝的秘密》連載之五:人是什麼
投資保增長:環保,環保+,新能源革命

TAG:所羅門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