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郎中」邱錦仙:我愛祖國,所以我留在英國
中華瑰寶數之不盡,其中不乏珍貴的典籍、古畫、經卷等。這些文物不僅對後世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有著至高無上的文化價值與科研價值,每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其珍貴性無法用金錢衡量。
邱錦仙修復丨《紫禁城》·明
但這些寶貝並沒有全部「活下來「,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遺落、損毀的、戰爭中流亡國外的,剩下的很小一部分,就是今天我國倖存的、需要加倍呵護的「命根子「。
其實歷代以來一直都有默默無聞的文物修復師,一代代地傳承文物修復技巧,不斷改進方法,精琢技藝,使一件件的殘存的文物起死回生,煥發光彩,比如她——邱錦仙。
1972年,年僅20歲的邱錦仙進入上海博物館學習修復古畫。
87年因機緣巧合,受邀至大英博物館修復,面對令英國人束手無策的、已經面目全非的、從火中搶救出來的傅抱石山水圖,經邱錦仙查驗顏料不褪色後,用滾燙的開水,在畫作表面燙洗5次,再用清水漂洗,毛巾吸干,直至膠水與畫面分離,接著來補洞,填色。
GIF/1K
邱錦仙修復丨傅抱石山水·局部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補色處與畫心顏色非常接近,幾乎難以分辨!英國人震驚不已,如此脆弱的紙張居然能用開水燙?當即聘請她留下工作。
可一心回國的邱錦仙哪裡願意?要知道,她的丈夫作為上博館的首席攝影師,並不能陪她一起在英國工作,究竟如何是好呢?
館長見狀,便帶她到收藏中國畫的房間,令她震驚的是,幾大箱國寶級的古畫竟然堆在牆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正在暗無天日中消逝。邱錦仙痛惜萬分,她絕不能讓國寶變成一堆廢紙!從此,她獨自一人過上了在別人家修自己家寶貝的日子,與丈夫一別就是12年。
獨守英國的邱錦仙即使遇到麻煩也不退縮。在異國他鄉,她找遍市場,找不到與原畫作質地、紋路、顏色相同的絹布或紙張,修復工作難以展開,她就在國內託人買,找到了之後想方設法寄送至英國。
迄今為止,她已修復了三四百幅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畫,敦煌藏經洞的絹畫能夠保存至今,她功不可沒;如今每逢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才讓遊客"一睹真容"的中國瑰寶《女史箴圖》,已經被她修復的非常牢固,再放兩三百年也沒問題。
《女史箴圖》丨修復前、後
邱錦仙常說,雖然很想念家,但只要多修復了一件文物,就感覺自己離家又近了一些。她也還記得師父這樣形容自己:「你這一輩子就像漿糊和紙,跟修復粘在一起,分不開了。」
對中國人而言,文物綻放出的耀眼奪目的光芒,和文物價值一詞,可能需要很漫長的過程去理解,去感受,去普及,但我們不需要過度渲染它,只要大家每看到一次,了解一丁點,這就是一點點收穫和進步,這就是邱錦仙背井離鄉半生的意義。


TAG:滕王閣幸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