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瑞應寺:「東方小布達拉宮」

瑞應寺:「東方小布達拉宮」

出阜新市區向西25公里,便來到了一座古鎮——阜蒙縣佛寺鎮。古鎮最顯眼的建築群,是古剎瑞應寺。

瑞應寺有著300多年的悠久歷史,與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齊名,有「東方小布達拉宮」的美譽。歷史上,瑞應寺曾經是八大國廟之一,民間號稱「東藏」。

康熙帝恩准建廟

史料記載,瑞應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關於瑞應寺的建立,還有個傳說。相傳康熙八年,康熙皇帝微服私訪來到本地,見一戶人家正迎新宴喜,皇帝自忖:今天是凶日,為何挑選此日娶親?便向主人打聽,主人答曰:「是一位山洞修行的高僧選的日子。」康熙便來到高僧所居山洞,只見一位喇嘛早已迎候在洞口,並躬身施禮。

皇帝便問:「為何將凶日當作吉日呢?」

高僧答道:「今天並非吉日,但因紫微星照耀此宅,定能逢凶作吉。」一語道出了康熙的身份,皇帝暗自佩服,於是許他擇地建廟。

有了皇帝的聖旨,高僧便尋覓建廟的風水寶地。幾經尋找,發現這裡三面環山,南面開闊平坦,天空祥雲朵朵,地上萬物茂盛,於是奏請康熙皇帝恩准,便在這裡修建寺廟傳經佈道。

於是,從清康熙八年開始,萬千能工巧匠彙集於此,仿西藏布達拉宮之勢,經過長達三十餘年的建設,到康熙四十三年(1712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瑞應寺佛教建築群終於初具規模。同年,康熙皇帝欽賜金邊盤龍匾額,用滿、蒙、藏、漢四種文字寫成「瑞應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還被康熙稱為「大清東部蒙古老佛爺」。

「有名喇嘛三千六,無名喇嘛數不清」

從建寺之初到清朝末年這段時間,是瑞應寺的鼎盛時期,歷時近兩百年。六位活佛薪火相傳,多次對瑞應寺進行擴建。瑞應寺建築布局自南向北,突出中央,兩側相輔,顯得主次分明、協調有致,既仿西藏布達拉宮形式,又有一定變化,充分體現了蒙、藏、滿、漢融為一體的藏傳佛教典型寺廟的建築風格。歷史有載,當時瑞應寺的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祈願殿、九大臣祈願殿及東西佛宮。大雄寶殿外還有四大扎倉、德丹闕凌。大殿周圍有五座廟宇,分別建在東西南北的山頂或山坡上,從而形成內外相映、布局合理、四面對稱的格局。此外,繞全寺一周還建有環寺路,路旁萬尊石佛環路而立,被稱為「環寺路上萬尊佛」。

史料記載,由於瑞應寺規模宏大,影響廣泛,當時清王朝統治者對其也頗為重視,不僅將其列為「八大國廟」之一,六位活佛還多次進京接受皇帝接見和恩典。至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賜四世活佛行政印章,寺廟屬民800多戶,僧人3000多名,當時盛傳瑞應寺「有名喇嘛三千六,無名喇嘛數不清」,是東北地區唯一享有「政教合一」管理特權的寺廟。瑞應寺也由此成為東北地區藏傳佛教的中心。

當時,瑞應寺還設有四大扎倉。「扎倉」為藏語,是藏傳佛教中用來研習佛學、培養人才的「學院」。瑞應寺的四大扎倉分別是薩尼特扎倉、曼巴扎倉、阿克巴扎倉、丁科爾扎倉。事實上,瑞應寺的四大扎倉雖屬佛教機構,但其研習和傳授的知識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佛經教義本身,包括了醫道葯術、天文曆法、文學藝術、建築文化等諸多內容,相當於當時北方的「綜合性大學」。在大眾教育尚不發達的封建社會,這裡培養出了很多佛門學子,對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宗教、文化、醫學、建築等方面對蒙、滿、藏、漢各民族交流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歲月流逝、時代變遷。20世紀初,各路軍閥混戰,日本入侵,輝煌一時的瑞應寺遭受了一遍又一遍的蹂躪,到20世紀70年代,幾乎面目全非。寺院內的建築嚴重破損,佛像經書等法器法物所剩無幾,僅存的一座殘破的大雄寶殿因為改作糧庫才得以留存。

「東方小布達拉宮」再現輝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重新落實。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瑞應寺在一片廢墟中逐步修復重建起來。

寺廟建築不同於其他建築,每一個飛檐、每一處窗欞都自有其獨到之處。二十年來,瑞應寺彙集了眾多能工巧匠,並且從西藏、青海等地聘請了建築及塑像的傳統工藝傳承人,恢復建設了眾多的寺廟建築,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藏傳佛教藝術特色。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重建,瑞應寺已經輝煌重現。如今的瑞應寺,三面環山,卧谷十里,宏偉闊麗的藏式佛教建築群與瑞應湖等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渾然天成。

遠遠望去,在中軸線上,自南至北依次為牌樓、五間山門殿、白塔、鐘鼓樓、轉經亭、四大天王殿、藏經閣、護法殿、大雄寶殿、佛祖殿、長壽塔、九大臣祈願殿、彌勒佛石像等建築。修復後的薩尼特扎倉,四層廟頂全部以鎏金銅瓦鋪成。大殿的四層部分是以 12 根 12 米高的通天木柱挑起。這12 根「通天柱」的根部直徑 1 米有餘。整個四層大殿是一個緊緊「凝結」成一體的木架構,不用一顆鐵釘。大殿內數不勝數的藏式木雕和彩繪,就算在藏區各大寺廟中也堪稱一流,在東北及內蒙古更是絕無僅有。

瑞應寺還恢復了查瑪舞和經箱古樂這兩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這兩種飽含著宗教、民族和歷史色彩的藝術,如今經瑞應寺整理恢復後,在重大的法會上進行表演、演奏。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兩天,二月最後一天,臘月最後一天,瑞應寺都要舉行查瑪法會。表演時,所有扮演者頭戴不同的假面具,身穿各式「查瑪」服,口誦經文,動作敏捷,隨著古樂節奏而翩翩起舞。

如今,瑞應寺「東方小布達拉宮」的美名傳播開來,每年來這裡進香、拜佛和祈求家庭合睦、事業騰達、親人平安的信眾絡繹不絕。遊覽瑞應寺,觀賞查瑪舞,品鑒經箱樂,吃瑞應寺素齋,成了一大賞心樂事。

晨鐘暮鼓間,眼前這座東北及東蒙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已經走過了300多年的歷史。瑞應寺魅力不減,「小布達拉宮」風采更盛!

來源:《今天遼寧》雜誌2017年第6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阜新宣傳 的精彩文章:

鬼斧神工海棠山
文明的發端——阜新查海遺址的陶、石、玉
心路相伴石路寬——陳永靈與他的奇石文化產業園

TAG:阜新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