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音頻:修「止觀」方能得「定慧」

音頻:修「止觀」方能得「定慧」

「南師讀書會」是佛醫堂發起的一個推廣閱讀南懷瑾老師著作的公益項目,我們每天就一個主題為您朗讀幾段南懷瑾著作中的文章,讓大家可以用碎片化時間,每天讀點南懷瑾。

各位師兄好!歡迎您收聽「南師讀書會」,我是美樂,在這裡每天為您朗讀幾段南懷瑾老師著作中的摘錄,助您每天有所進步。

今天我們來朗讀幾段南懷瑾老師講述「修止觀重要性」的主題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所有的佛法用功修持的方法,歸納起來,只有一條路,就是止觀。怎麽「止」?怎麽起「觀」?止是修定的工夫,觀是修慧的工夫,定跟慧雙修,最後才能夠達到真正圓滿的境界。

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莊子借孔子的嘴講出來,「人莫鑒於流水」,流水不能做鏡,你心中像流水一樣的雜念妄想不能靜止,就永遠不能見道;「而鑒於止水」,必須要把心波的識浪停止,靜止,才可以明心見性。他說,「唯止能止眾止」,唯有真達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夠停止一切的動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樣澄清,就永遠沒有智慧,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遠沒有辦法自己作主,永遠沒有辦法了脫生死。

我們人的思想紊亂、痛苦、煩惱,就是因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個內在的基本修養,然後外在的行為也要做到止。所謂止,人生認定一個目標,一個途徑,止於某一點,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是散亂,不是隨便,不是做一件什麼事業,而是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要做一個了不起有道德的人,就是向道德的目標方向走;如果要做一個壞人,他認為這樣做才對,這是止於壞。要做一個止於善的人,比做一個止於壞的人更難了;道理就是說,以善的行為,使惡的行為不會發生作用,而專註於至善;這個在曾子所著的《大學》里討論得很多了。

——《莊子諵譁》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要證得真實之境,應如何修行呢?

必須「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如來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是單指一個世尊。「奢摩他」是梵音,翻譯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門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專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須修止,才能夠有所成就,即使是畫符、念咒、乃至邪門外道還是一樣要修止。

止是把心專一起來,止又稱專一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應諧調而達到專一。不談學佛學道,世間的任何一件事,如學問、事業、技術、武術、藝術、若不專一,也不會有成就。

但是,專一很難,譬如讀書或看小說,看完一篇,卻忘了前一篇,看書看到一半,突然發現自己在胡思亂想,又從頭再看起,是不是這樣?若真達到專一,則記憶力非常強,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很清楚地印進腦海里,永遠記住。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容易忘記,過去的事情記不起來,或者常常忘了東西放哪裡,或是到處掉東西,這是心不能專一,散亂的緣故。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寧靜,其實他腦子裡思想沒有停過,所以,奢摩他行之專一對一般人而言非常困難。

釋迦牟尼佛說過:「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把心集中於一點,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會修成佛。佛說的話那麼簡單,可是誰都做不到,心不能專一,因此又說了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觀想等等各種工夫,其目的在於求得專一。

中國《四書》中的《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以前我們小時候讀書,老師教我們把這一段背誦下來,至於什麼意思則不懂。那時候心裡覺得很不服氣,這是什麼老師嘛!等到了中年以後,真的自然就懂了。所謂「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如何明心見性呢?「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達到了之後才會有定,定下來之後才能夠真正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慮非指憂慮,而是思惟的意思,經過思惟才能達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明明德而明心見性。這個戒定慧的程序講得非常清楚。

佛經形容人的思想念頭如同一條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緒這條急流所淹沒。學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不管河水多急多深,從中截斷水流,就是說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煩惱都停掉,後念不讓他起來,中間就空靈了,這才叫作修止。

中國文化里形容一個人有偉大的力量、偉大的人格,處在時代的浪潮里凝然不動,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時代如何亂,他本身始終不為所動,他的人格永遠是大眾的標竿,如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這種人格的養成靠「止」。

我們學佛學了很多法門,為什麼沒有效果呢?乃至於學個招鬼的咒,都招不動,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心行不能得止。不管是出世法或是入世法,沒有不修止而能成就的,修止是共法,沒有做到「止」這一步,學佛都是白費功夫。所以佛告訴我們,如果要想成佛,先要修如來奢摩他行

佛學稱「戒」、「定」、「慧」為三無漏學,由嚴持律戒而得定,由定力而生髮智慧。戒律是為了防範自己行為(包括心念〕的錯誤,由外而內,先把外在的行為防守穩固,進而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戒是自己築一條防線,不能越過這條線,把自己困住,限制在一個範圍,以此漸修得定。

那麼《圓覺經》在此處為什麼不先堅持禁戒,再來談奢摩他行呢?而是「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再「堅持禁戒,安處眾徒,宴坐靜室」,這是什麼道理呢?真正的大乘佛法,心專一得定就是戒,沒有起心動念,何須有戒?不得定,不是真正守戒,不得定,不是真智慧,那是散心、妄想。得了定,妄想即可轉成般若智慧,其行為自然中規中矩,自然在戒中。

所以,佛說「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先求止,心定之後,再談戒。戒不只是指外在的行為,起心動念都是戒。得定之後會不會犯戒?也會呦!稍稍失念,離開定一下子就是犯戒。因此,得定之後,要堅持禁戒。

菩薩有很多跟著他學的徒子徒孫,所以講到這裡要「安處徒眾」,要帶領徒眾修行打坐,「宴坐靜室」。身心寂靜叫宴坐,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提到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這是大菩薩境界,身體感覺空了,心裡沒有任何雜念妄想,最後連空也空了,這不是止、觀、定、慧所能範圍。到達這個境界已經很高了,不過,還有更奧秘的。須菩提尊者乃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他有一天在山洞中宴坐,天空中忽然散落許多鮮花下來,須菩提便問是誰散花?所為何事?空中聲音回說:我是梵天,因為尊者善說般若法門,所以雨花讚歎。須菩提說:我坐此,一字未說,何有說法?梵天回說:尊者以不說而說,我以不聽而聽。這就是無上大法。所以天人要散花供養,這位天人也是悟了道的,與須菩提唱雙簧演了這一幕,這是宴坐的典故。

記住學佛的第一步就是修奢摩他行--修止。後世持名念佛,必須念到一心不亂--得止,此是凈土法門最初一步,最基本的一步,也可以說是最後一步。任何法門都必須先修止,才會成就。這個道理在《圓覺經》這一段用很簡單幾個字便交代過去。在這裡,佛沒有告訴我們應該修哪一個止法,其實,隨便哪一個止的法門都可以,「處處洛陽皆系馬,家家有路到長安。」無所謂好壞、高低,只要你「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眾徒,宴坐靜室」,就可以了。

那麼,是否修止、得定就是究竟呢?是否打坐能夠入定,坐上幾十天,佛法就不得了呢?不,定是共法,即使能坐上一萬年也沒有用。佛法還有不共法,此為其他宗教及一切外道所無,那就是般若智慧--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功夫的累積。由修止以後再修觀,由觀而成就慧,觀是慧之因,慧是觀的果。證得菩提,覺悟道體,這叫般若。

——《圓覺經略說》

以上朗讀的內容,是南老師著作關於「修止與修觀重要性」的講述。希望各位師兄有所參悟。

本期南師讀書會的文字部分是摘編自「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微信公眾號,我們對編者表示感謝。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人了解南懷瑾,多去讀南老師的著作,更推薦大家多來佛醫堂參加共修活動,真正踐行南老師所倡導的「實修」精神。

感謝收聽本期「南師讀書會」,我是佛醫堂的義工美樂,我們下期再會!

「南師讀書會」是佛醫堂所創辦的一項推廣閱讀南懷瑾老師著作的公益項目,如果您對我們的工作有任何建議,請在本文底部「寫留言」,希望我們共同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請注意我們讀誦的內容僅為南懷瑾老師著作中的一點摘錄,旨在讓更多人能輕鬆地學習南懷瑾老師講述的精華內容,但各位師兄不可以偏帶全,建議大家多去閱讀南老師的完整著作。

如需收聽更多「南師讀書會」的音頻,請您用「考拉FM」手機軟體關注「佛醫堂」。(責任編輯/普昕)

「佛醫堂流通處」所銷售利潤均用於支持佛醫堂平台的公益事業,您在本處的消費也是在供養佛醫堂的文化道場,全體義工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聲明

佛醫堂公益事業的一切之功德,皆悉迴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醫堂 的精彩文章:

寒冬養生操,暖和一整天!
三招快速消氣,排出體內的「毒氣」!
南懷瑾先生:不要留戀過去,要展望明天,開啟未來!
金雞獨立:讓手腳不再冰冷
音頻:人生在絢爛以後,要歸於平淡

TAG:佛醫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