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禁城裡的冬天

紫禁城裡的冬天

冬天的紫禁城,寒風在宮殿之間的甬道內呼嘯而過,在這個難熬的季節里,清宮內都採取了哪些措施來為皇帝禦寒保暖?而在元旦(也稱元朔,一年的第一個朔日,即正月初一日)當天,皇家又有哪些重要的活動?後宮的妃嬪們如何消磨這漫長的冬日呢?讓我們通過相關檔案去一窺其中奧秘。

清 葫蘆型《消寒圖》

溫暖如春

紫禁城裡的保暖措施

滿族,興起於冰天雪地的東北,在北京城裡過個冬天原本也是很輕鬆的事,只是這紫禁城中的皇帝畢竟是九五之尊,早已不像自己的祖先那般毫不在意風雪洗禮。面對著短短一個晚上就將整個皇城覆蓋的大雪,怎樣能讓皇帝和後宮的妃嬪們在這偌大的宮殿里暖和起來呢?

「穿」當然是最直接的保暖措施了。為皇室專門服務的機構內務府下設有廣儲司,其「凡供奉皇太后、皇帝、皇后御用冠服,妃嬪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皆依禮部定式,敬謹成造」。具體負責制衣工作的是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蘇州織造和杭州織造。他們按照廣儲司發去的樣式做好的衣服,會由龍衣船運送進京。而對於皇帝的各類冬裝,各織造更是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如皇帝冬季所穿的朝服,除了和春、秋兩季的朝服一樣用織金緞鑲邊外,還多加了一道海龍皮邊,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工序,但這樣皇帝穿起來不僅更加舒適,而且還大大增加了衣服的保暖性能。在服裝的料子上,冬季用的是妝花緞或綢地繡花皮,披領用的是紫貂皮鑲邊,袖口用的是熏貂皮鑲邊,朝冠是由海龍、熏貂、黑狐等材質製成。而君臣在坐褥上也是有等級區分的。早在順治帝剛剛登基之時便頒下諭旨:攝政王和諸位親王冬天裡可以用貂皮鑲嵌猞猁皮做成的坐褥,郡王的坐褥可以用猞猁皮,貝勒、貝子們可以用豹皮,再往下便是虎皮、狼皮、獾皮、山羊皮等等。至於皇帝,那自然是最高級的紫貂皮、黑狐皮。

穿得暖和了,自然住得也要舒服。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時,他久居北京,深知此處冬日寒苦,因而在興建紫禁城時就特意囑咐匠役注意防寒的問題。紫禁城建造的各個「宮」「殿」的主要房間基本都是坐北朝南,以便冬天朝陽取暖。院落內部空間一般不太大,這樣可以減少冷空氣活動的範圍,而房間的屋頂也足夠厚實,形成了厚厚的保溫層,同時還採用了加裝隔扇等手段來將屋內空間的高度降低,使得熱量不易揮發。除此之外,在各個主要寢宮的地磚下,工匠們還修建了彎曲盤旋的通道,入口在室外,因其形狀蜿蜒,被稱為「地龍」,到了冬天,在入口處燒炭,熱氣便能沿著通道湧入室內,整個地面都是溫暖的。而宮殿的牆壁有的也被砌成空心夾牆,牆下有火道,入口在殿外的廊檐底下,一旦在入口填火燒炭,炭火的熱力就能從火道進入,沿著夾牆溫暖整個大殿,火道盡頭的氣孔用來排煙,這樣既保暖又清潔。儘管如此,有些身嬌體弱的妃嬪仍舊覺得寒冷,沒關係,屋內還設有暖炕、熏籠和手爐,熏籠可以置於屋內,手爐則可隨身攜帶,十分方便。正是有了這許多的保暖措施,整個冬天的紫禁城,雖然在空曠的廣場上和長長的甬道里,依舊寒風凜冽,但對於皇帝和妃嬪們來說,室內卻是溫暖如春了。

隆重和諧

元旦的朝賀儀式和君臣共飲

對於清代的皇帝來說,元旦這一天可謂異常重要。因為這是農曆新年第一天,要舉行隆重莊嚴的朝賀儀式,也算是大臣們給皇帝拜個年。

《清實錄》中關於康熙七年(1668)貝勒杜蘭因元旦宴席未遵守禮儀被處罰的記載

按規制,若是皇太后尚在,元旦當天需先在慈寧宮內設皇太后儀仗、樂器等,皇太后升座後,皇帝率領內大臣、侍衛等前來行三跪九叩禮,公主、福晉、都統及命婦等隨後行禮。此後,便是在太和殿舉行大朝典禮,親王以下各官、外藩王子、使臣等都要參加,其中,王、貝勒、貝子集中於太和門,其餘官員則在午門集合。待前來參加朝賀儀式的人員集合完畢後,由禮部官將官員們進賀的表文置於龍亭,再由校尉抬至午門外陳列道路兩旁,然後奉表文入太和殿置案上。接著,由鴻臚寺卿引領王、貝勒站于丹陛,外國使臣從西掖門進入,站在西邊隊伍的最後邊。等到欽天監官報告吉時已到後,皇帝從中和殿前往太和殿,午門鳴鐘鼓,奏中和樂。到了太和殿,皇帝升座,內大臣分立前後,鳴鞭、排班,王公百官各就拜位,待宣讀完賀表後,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外國使臣再到拜位,也行三跪九叩禮。行完禮後,皇帝命人賜座賜茶,待大臣們象徵性地喝完茶後,再次鳴鞭,奏中和樂,皇帝回宮更衣並稍事休息。上午九時許,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宴席款待群臣。內外的王公大臣們依然在朝賀的集合地點集中,並由內大臣分別領入。大臣們在殿內站定後,皇帝登上寶座,接受大家的叩拜。接著,皇帝讓大臣們紛紛入席就座,盛宴開席。此時的皇帝一般也會放下架子,跟群臣們拉拉家常,開開玩笑。而參宴的大臣們也比早上朝賀時放鬆了許多,不再拘謹,互相之間聊聊天,欣賞一下席間精彩的歌舞表演,觥籌交錯間君臣其樂融融,這也算是新年新氣象吧。

能夠參加元旦的朝賀儀式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雖說王、貝勒、貝子每年都要前來參加朝賀,但也有例外的時候,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北京城裡流行痘疹,康熙帝特意讓理藩院尚書阿穆瑚瑯通知來京參加朝賀的蒙古王、貝勒、貝子等,如果已經出過痘疹有了免疫力的,可以前來參加朝賀儀式,反之,就不能參加了。然而,也並不是每個有資格參加朝賀儀式的人都懂得珍惜,如在康熙七年(1668)的元旦宴席中,貝勒杜蘭本應先在太和門跟其他貝勒、貝子們集合,也不知他是鬧什麼彆扭,竟一個人躲到其他地方去了。宴席結束後,鰲拜命人前去訊問事由,他先是不予理睬,又大肆叫囂,後花言巧語企圖掩飾過錯。鰲拜得知情況後,直接將杜蘭判為「情罪重大」,交給宗人府處理,結果,杜蘭被革去貝勒銜,在家反省。

歲月靜好

妃嬪們如何打發冬日時光

其實,對於久居後宮的妃嬪們來說,冬天裡最怕的並不是寒冷的天氣或繁複的朝賀禮儀,而是大把的時間無處消磨。那她們是如何打發這漫長的冬日時光呢?

清代的皇帝,儘管已不常回東北,但對冰雪依舊有著特殊的感情。自乾隆帝開始,每逢瑞雪鋪地、湖面結冰之時,都要登上北海白塔山的慶宵樓觀看各類冰上運動,一般都是由侍衛們組成的方隊表演各種冰上雜技。此外,皇帝在每年十月前後還要組織冰上練兵,讓士兵們身背旗幟、腳蹬冰鞋,進行各種操練。妃嬪們雖然不能親自上陣,倒也能跟著皇帝一起欣賞。即便是有的妃嬪無法親臨,也會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三五成群坐在冰車上,讓太監拉著在冰雪上滑行玩樂。

其實,妃嬪們更多的遊戲和活動都是在室內進行的。譬如,幾個交好的妃嬪常常會聚在一起玩些打紙牌、擲骰子一類的遊戲,偶爾也會添些彩頭增加樂趣,既無傷大雅,又能聯絡姐妹之間的感情。有的妃嬪性喜安靜,不愛群聚,或與交好的一兩人下下圍棋,或獨自一人看看書、吟吟詩,待到梅花開放的時候,便去踏雪尋梅,倒也十分清雅。而在後宮有一種小遊戲很有意思,也具有挑戰性,那就是投壺,投壺就是將特製的鐵壺放置於遊戲者身前數尺之遠,用手投箭,將其擲入壺中即可,以投中之多寡決勝負。但這種在漢魏時流行的遊戲到了清代的後宮,會玩的妃嬪已經少之又少了。

在皇宮冬季里最為流行的應該算是「九九消寒」的畫圖計日遊戲了。畫圖計日的遊戲本在民間流傳,原為繪填圓圈,元代時取「冬梅」之意,多用梅花為圖,元楊允孚在《灤京雜詠·卷下》中有詩曰:「試數窗前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明代宮中則以填寫九九消寒詩圖為主。到了清代,又演化出不同的形式,如每一日畫一圓圈,通過對圓圈不同部位的填塗,表示不同的天氣,積累下來便成了一份氣象記錄檔案。最經典的消寒圖則是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的記載:「宣宗御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段。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每幅消寒圖的九個字都象徵著從「一九」到「九九」,妃嬪們便「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此時再推開窗戶,已是冬去春來了。而要說到最為複雜的消寒圖,當屬葫蘆型的《消寒圖》。該圖整體如葫蘆狀,以文字為邊圍繞「雁南飛哉柳芽待春來」九個字構成,主要內容是自三皇五帝至清朝定鼎中原的故事,可以說是一部極為形象生動的歷史教科書。這樣一來,妃嬪們不但能在這漫長的冬季里增長點學問,還可以順便教小阿哥、小格格們學習一點知識,為冬季的生活增添些溫馨和樂趣。

文中所示檔案資料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檔案報 的精彩文章:

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國家檔案局等六部門聯合舉辦發布會
《拉貝日記》影印本內容選登
南京大屠殺正覺寺慘案:佛門竟成屠戮地

TAG:中國檔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