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談(四十七)最後所有的修行都會落實到戒律上去

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談(四十七)最後所有的修行都會落實到戒律上去

【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

「遠離嗔恚就會得到八種喜悅心法,第一種喜悅的心是沒有損害和惱害的心。我們在人世間行走能不升起害人的心來這是很重要的學佛基礎。佛陀慈悲把從殺害生命到惱害眾生的心境都算做傷害。能不讓人產生煩惱的心,這也是慈悲的一種。」

1、不升起害人的心

對於一個人來說,能保有不傷害他人的心,能有一個不損害不惱害別人的心,這本身就是很慈悲的。

於是就算他可以不學佛, 但是能做到不令眾生煩惱、不忍傷害眾生,這其實就已經是慈悲心了。

於是能升起這樣的心境來,這個人一定是喜悅快樂的, 因為自己不傷害別人、不損害別人、不惱害別人,那麼業力迴旋自己當然不會承受這些傷害、損害和惱害了。

2、生死苦惱從哪來的?從在乎來的!

不讓人起煩惱,那麼大家思維一下,這個煩惱是哪來的呢?

煩惱無外乎從執著中來。

因為在乎所以才會執著,因為執著所以才會煩惱,因為煩惱所以才會牽掛,因為牽掛所以才會牽引生死,因為牽引生死所以才會受了無邊地生死苦惱。

於是生死苦惱從哪來的?從在乎來的!

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是在六道里輪迴的,表面上說是在六道輪迴,實際上更多是在惡道里輪迴,偶然才能進入善道,但是很快又會進到惡道里。

於是地藏菩薩就像一個大火炭一樣,把衝進地獄的水蒸發上去,讓他們上天去享受一下清凈自在快樂,但是這些被蒸發的水到了天上不懂得守護自己的清凈心,又開始拋射願力,投射業力,最後又結成雲掉到地上,再千方百計地衝進地獄去。

3、怎麼才能不讓眾生起煩惱?

就是要從內心深處斷除嗔恚的心,斷除討厭別人的心,斷除那些看在眼裡,心裏面起分別起計較的心。

有一天大目鍵連從其他的世界飛回來,然後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為什麼其他佛的國土都是那麼清凈莊嚴、諸般美好,而我們的這個娑婆世界,您的國土卻如此骯髒臭穢呢?」

佛陀對目鍵連說:「你不知道我的國土是什麼樣的。」

於是世尊用腳趾點了一下大地,大地一下清凈莊嚴、平整香潔。不是大地變了樣子,而是在佛的眼裡,世界就是清凈莊嚴諸般美好的,但是在目鍵連的眼裡,世界就是骯髒臭穢的。

於是同樣的一個事物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了不同的結論。

當我們努力不讓自己起嗔恚心的時候,做起來是很難的。

4、戒律是一種幫助, 是一種剛性的規範

因為我們知道戒律往往對這個身體造作的業行很有效果, 但是對嘴造作的和內心造作的業行就實在是鞭長莫及了。

所以內心升起了嗔恚的心來,他可以不表現出來,但是不表現出來不代表沒有。

佛教里討論的最高的戒就是心戒,在心中起了這樣的想法就算是造作了。

於是才像《地藏經》中地藏菩薩提到的,這個閻浮提的眾生真是「 舉心動念無不是罪 ,無不是業」。

這正是因為不懂得這個心戒的道理,那麼心戒要幫助我們做什麼?

就是幫助我們從內心深處恢復清凈自在。

於是戒是一種幫助, 是一種剛性的規範。

《楞嚴經》的四種清凈明誨里提到的就是:攝心為戒。

把心看好了才算是戒, 以這個看好心的戒為基礎,才能進入到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的路上去。

而如果這個戒我們只當是五戒或者十善戒就不能起到進入正定中去的效果了。

5、不守戒律、修行就無處著手,學佛就成了燙手的山芋

所以我們學佛的基礎就是要看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守身業比較容易,四種口業相對要難一些,而意業貪嗔痴就更難看守了。

因為在一個念頭裡起了一個執著,這個執著里有多少貪,有多少嗔,有多少愚痴,這真不好說,往往可能一句話中已經貪嗔痴具足了。

這就太可怕了!

為什麼呢?

我們學佛要學著斷除貪嗔痴,但是一句話里三毒俱全,這貪嗔痴是怎麼斷的呢?

貪嗔痴不除去,戒定慧怎麼彰顯?

戒定慧沒地方落腳,修行從什麼地方著手呢?

沒有著手的地方,於是學佛成了燙手的山芋,拿不是、不拿不是,拿了放哪又不是,不拿哪也不放還不是,於是學佛就沒路可走了。

我們時刻反省自己,看看還有沒有貪嗔痴,看看還有哪個是執著,放不下看不開的,找得到就有得修, 如果找不到就沒得修。

6、最後所有的修行,都會落到最外在、最基礎的戒律上來

《十善業道經》世尊就是在告訴我們,這樣做有如何多的好處利益.那樣做有多少的結果。

於是讓我們自己去選擇要什麼樣的結果,是要好的結果還是要那些不好的結果,最後只要你看得明白一定是要好的結果。

那麼好的結果是真實地奉行十善業道,想得到就這樣修,於是修行的落腳點也就找到了,基礎也就找到了。

想自己不遭受損害和惱害,那麼就要不去傷害惱害眾生,乃至連對眾生升起輕微地嗔恚都不要有,那就得大快樂了。

所以面上無嗔、言語無嗔、心無嗔這都是大快樂,想得到這種快樂的同修就努力向這個方向走。

7、機緣不同

而有的人不想得到,這也無所謂的, 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這一生學佛的機緣成熟,不是每一個學佛的人這一生都能升起殊勝的真實的往生極樂的願,不是每一個發願往生極樂的人都能成功往生。

為什麼呢?

本身佛法真是難聞難信的。所以機緣不同,他能不能學佛也不是我們求來,或者我們多努力就能得到的。

如果真地能改到願以出離輪迴為目的來修行,那就真的很好了。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各個都直指出輪迴。如果能回小向大,出輪迴同時也想利益眾生、 幫助眾生,那就更好了,這就和極樂相應了,這樣就是真的可以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了。

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談(四十七)最後所有的修行都會落實到戒律上去

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談(四十七)最後所有的修行都會落實到戒律上去

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談(四十七)最後所有的修行都會落實到戒律上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性本佛 的精彩文章:

在家孝父母,不必遠燒香
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談(十六):生死輪迴的根源是什麼?
佛法是對抗命運的唯一武器
引導周遭的人來學佛,需要次第慢慢來,不需要冒進
極樂世界三不退轉:果位不退、心愿不退、行做不退

TAG:人性本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