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23年前,為什麼是那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日本受盡屈辱?

123年前,為什麼是那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日本受盡屈辱?

導讀:123年前,清朝在甲午海戰中戰敗被迫開始於日本議和。最終以割讓台灣島,賠償2億3000萬兩白銀和李鴻章中了一槍為代價,達成日本退兵的條件。這個條約是十分屈辱的,而且日本政府的態度也很強橫無理,肆意欺凌;但是弱國無外交,作為全權議和大臣的李鴻章在這個十分屈辱的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簽字後李鴻章不禁老淚縱橫,30多年的北洋艦隊努力毀於一旦,而且又在這個割地賠款的條約上簽字讓自己背上賣國賊的名聲。那麼為什麼當時已經被拔去三眼花鈴,不在中樞任職且風燭殘年的李鴻章還要被派去簽訂條約呢?

第一 日本的要求

清政府開始派的是戶部侍郎張蔭恆和當時正在署理湖南巡撫的邵友廉專門出使日本並且全權負責此次議和,不料卻接到日本政府拒絕和談的公函,並且勒令兩人離開日本,理由是這兩個人的職權太低不符合談判標準。日本方面要求派一位可以定奪割地事宜且經管外交事務多年的重臣前來談判,並且暗示可以是恭親王奕或者李鴻章。清政府考慮到此前出使的外交大臣中並沒有派出王爺的先例,更何況這一次去日本並不是簡單的外交出訪,而是要簽訂不平等的條約的,日本肯定百般刁難。如果派出王室的親王級別的人去,勢必會被日本方面羞辱,這樣對清朝王室的聲譽損害太大。那麼李鴻章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因為他以前是直隸總督可謂是滿清重臣,而且多年以來一直處理洋務,對外交事務也是很熟悉,這樣也符合日本的要求。

第二 慈禧太后的授意

面對此次甲午海戰打敗,朝野上下對李鴻章幾乎是一片謾罵,所以慈禧太后不得不把李鴻章調任閑職。而此時日本方面又不滿第一次的談判大臣,需要重新選擇大臣去。首先恭親王就被排除在外,但是其他熟悉洋務的封疆大吏比如說張之洞、劉坤一等分別對此事避而遠之,原因也是很簡單,就是大家心裡都清楚,這一次誰簽訂這個條約就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慈禧太后只得重新啟用李鴻章,首先這是日本的暗示的要求;其次李鴻章在此之前已經是名譽掃地,就算再簽一個條約也就無傷大雅。而清廷內部的大臣們幾乎清一色的同意李鴻章去,畢竟甲午海戰打敗的是你,那你就應該去承受這份屈辱。

第三 日本羞辱李鴻章的需要

當時如果日本提出其他人選,不出意外情況清政府也會認真考慮的,為什麼日本卻暗示李鴻章呢?因為李鴻章經營的北洋水師一直是針對日本的,他也一直認為日本有狼子野心不得不防。但是此時此刻,清軍在海戰和陸戰雙雙戰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決定借著簽訂條約的機會羞辱一下這位視日本為心腹大患的清朝重臣,所以才選定了李鴻章。

簡而言之,李鴻章前去簽訂條約視中日雙方共同選擇的結果,他本人並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嘉小董說 的精彩文章:

咸豐十一年,一個女人改變歷史的一年
清末天津教案始末
張居正為什麼被清算
李鴻章與俾斯麥的差距
1861年的中國大變局

TAG:航嘉小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