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發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隨著說法的漸漸普及,基本上將李東陽的《懷麓堂集》中的說法確定為正統,而其它說法則是後代人將其它神獸誤認為龍子,或是將先原確定的龍子名稱寫錯得來,(龍子名稱都比較複雜)。

目前視為正統的說法:第一子 : 囚牛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身為眾兄弟中的大哥,囚牛可算得上是一位稱職的大哥。它不喜歡打打殺殺,也不喜歡胡鬧生事,平生最喜歡的就是音律。按現在的話來說,囚牛是一位性情溫順,愛好高雅的兄長。傳說,龍頭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

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位富有音樂天賦的龍子,不僅出現在漢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著囚牛揚頭張口的形象.

第二子 : 睚眥(yá zì)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睚眥是九龍子中的老二,傳說雖然它身為老二,卻是嫡子從小倍受寵愛。龍首豺身的睚眥從小性格剛烈,喜歡與人打架鬥毆,勇敢勇猛又嗜血好屠,它嘴銜寶劍與人怒目相視,惹下不少事端。為此,其父龍王大怒,要將睚眥趕出龍氏一族,幸好它的母親苦苦哀求,才讓睚眥得以倖存。

十年之後,睚眥主動離開家門,朝著天涯海角而去。到了南海之端,睚眥望著廣闊的天海一片不禁感嘆,自己雖然身形似豺,但流淌在身體中的血液卻是純正的龍氏骨血。沒有龍族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能力,但傲氣衝天的志向絕不輸給任何一位兄弟。

感嘆了一番之後,睚眥決定浪跡天涯,慢慢尋找成事之機。

周文王姬昌原是商紂王的臣子,晚年紂王喜好酒色,荒淫無道,為此文王諫言勸紂王以國事為重,結果非但沒有得到紂王的接受,反而遭到迫害。紂王先是殺害了文長長子伯邑考,後又想迫害文王,但幸運的是文王命不該絕。在友人的幫忙下,文王逃到了自己的領地西岐。 織夢內容管理系統

聽到這個消息,紂王大怒,下詔書集合各路諸侯,準備除掉文王以除後患。

雖然死裡逃生,但一想到死期隨時將近,文王緊張得度日如年,每天吃不下睡不著。有一天夢裡,一位龍神來到文王面前。夢醒之後,善於卜卦的文王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卜了一下那個夢境,得到的結果是,在西岐東面,會有能人相助。

行不過數里,於河畔一巨石旁尋見一奇人,此人身形怪異,但見其面如豺,身如豹,身負銀刀,爛袍金甲;威風凜凜,似有吞月之勢,氣宇軒昂,如有攬日之力。此人乃龍子睚眥也。文王壯膽而問之:「壯士何許人氏?身形何以如此怪異?」

文王往東走了不過數里,就看到河邊巨石上坐著一個奇人,此人長相似豺,體型如豹子一般,背上背著銀刀,身披金甲,威風凜凜的樣子一看就不是凡人。

文王壯膽上前問道:「敢問壯士何人,為何身形與常人相差許多。」

奇人回過頭看了文王一眼,直截了當地回答說:「龍次子睚眥。」 copyright dedecms

聽到睚眥自報家門,文王又驚又喜,心想著這是有神人相助,因此他也連忙報上自己的姓名:「老身姓姬名昌,乃是周文王也。」

自己的身世嚇了文王一跳,文王的身世同樣也嚇了睚眥一跳,他看著這位老者氣宇非凡,卻沒想到就是周文王,心中暗喜的他盤算著自己想要成就一番大事的念頭可以就此達成,因此連忙起身向文王行禮。

文王也向睚眥還禮,並向其講述了自己目前受困於紂王伐周的危機。睚眥先是打消了文王打算以頸上人頭請罪,求紂王退兵的求和之策,然後又用畫圖的方式指點出紂王的弱點和與周邊諸侯結盟的應對計策。

文王聽了睚眥的話甚是歡喜,然後睚眥又向文王推薦了垂釣老者姜子牙,他們二人輔佐周文王與其子周武王伐紂,推翻了商朝統治,改天下為大周。可就在天下統一歸周的那天,意願已成的睚眥無意再留在人間,這位龍次子的離開讓武王噫嘻不已。為了紀念睚眥在戰鬥中的英勇奮戰,武王親自命工匠鑄睚眥像於刀劍龍吞口,世代相傳,以謝龍子睚眥輔周之恩。

第三子 : 嘲風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但是嘲風本身是災難的集合體。地震,海嘯,天炎都是嘲風的力量。傳說嘲風為盤古的心。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房頂角上的嘲風裝飾。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第四子 : 蒲牢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這九位龍太子的性格也是南轅北轍,如果說囚牛與睚眥性格互補的話,那麼老三嘲風和老四蒲牢也是如對鋒芒。老三嘲風膽大勇敢,老四蒲牢卻是膽小愛叫,只要有身形比自己大的動物出現,蒲牢就會嚇得又哭又叫,哇哇鳴叫的聲音足以傳到百里之外。

或許是因為這個兒子太過膽小又會吵到街坊四鄰,龍王最終將蒲牢送到海邊定居,這樣即離自己不遠,陸地上又不會看到太多比它身形龐大的動物。最多也就是看到鯨魚浮岸的時候會叫上幾聲。

歷史資料中對蒲牢的記載是這樣的:

蒲牢獸名,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第五子 : 狻猊(suān ní)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八,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莊嚴威武。

第六子 : 贔屓(bìxì),又名霸下(此兩字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只念bixi)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如果說最有名的龍子,那麼當屬老六贔屓,身形似龜的它常常出現在民間的雕刻之中。贔屓天生力大無窮,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傳說贔屓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屓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贔屓治水的功跡,叫贔屓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贔屓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屓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屓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屓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屓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迹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七子 : 狴犴(bì àn)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身形似虎的狴犴在龍子中排行老七,它的脾氣秉性以正直仗義而聞名。哪裡有不公,哪裡有糾結它就奔向哪裡。和喜歡動粗用武力解決事端的二哥不同,狴犴給人以明辨是非,秉公而斷的印象,在邪惡面前,它用自己的威嚴和律法條理來壓倒對方,無需動手便可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因此狴犴在民間的威望相當之高,通常人們遇到官司糾紛需要上衙門之前,都會拜一拜狴犴以求事件能夠被公平合理的解決。

狴犴的民間形象除了會被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第八子 : 負屓(fù xì)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做為九龍子中形象最接近父親的一員,負屓的性格又與七哥狴犴截然相反,狴犴好仗義執言,出頭露面,而負屓則性格與大哥囚牛相似,喜靜好文,很少拋頭露面。在民間形象中,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雕像,因為形象與父親極為相像,因此負屓常常會被人們忽略,它也是九龍子中最低調的一個。

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第九之 : 螭吻(chī wěn)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眾兄弟中年齡最小的螭吻是最頑皮淘氣的一位龍子,它不像大哥八哥那樣脾氣溫順安靜,除了天性愛水和五哥狻猊不和之外,還喜歡追著三哥嘲風爬屋上脊,到了屋頂上亂蹦亂跳地不得安靜,胡鬧起來還會啃食人家的房屋房梁。無奈之下其父只得給了嘲風一把短劍並告之,螭吻再胡鬧,便以此劍固定之。

在古建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這些東西在老百姓眼裡如凶神惡煞一般,是作威作福的象徵。

除了九位形象性情各不相同的龍太子之外,還有許多吉獸凶獸也曾被冠以龍子之名,它們或者是某位龍子的另一面轉變而來,或者只是樣子相似被誤認成為龍子。

1:饕餮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饕餮究竟是不是龍子,幾乎沒有多少文獻提及,但是在《左傳?文公十八年》中明確地記載了饕餮與混沌、窮奇、檮杌並稱為四凶獸。

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做為帝王之相的龍氏一族,應當不至於讓兒子淪落到活活撐死的地步,之所以會將饕餮列為龍子之一,或許是因為它與龍九子螭吻都有著好吃的一面。

由於饕餮具有「惡獸」和「甚貪食」這兩個狼的特徵,而且饕餮紋又像狼。因此,傳說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從狼演變而來的神獸。

2:蚣蝮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蚣蝮,又名避水獸或吸水獸,沒人說得清它的樣子。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更接近於獸類,有點獅子相,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它的雕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杆頂端。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是古橋的守護神。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避水獸的祖先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被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守運河1000年。千年後,避水獸的祖先終於獲得自由,脫離了龜殼。人們為了紀念、表彰其家族護河有功,按其的模樣雕成石像放在河邊的石礅上,並說這樣就能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

除此之外蚣蝮還是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橋之時,放於橋頭或橋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於作為建築物的排水口。也有傳說蚣蝮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

在故宮、天壇等中國古代經典的皇家建築群里經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

總的來說蚣蝮會被列為龍子大概是兩個原因,一是它的形狀與贔屓相似,二是好水的性格與螭吻相似,但是既然記載中已經記錄了蚣蝮乃是避水獸,因此它應當也只是一種吉獸,而並非龍子。

3:椒圖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傳椒圖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

在椒圖的介紹中不難看出,它的民間形象與狴犴很是相同,只不過狴犴常出現於監獄,衙門,而椒圖則是出現在百姓人家。因此可以確定椒圖是狴犴的另一個形象演變而來。在官家放置狴犴雕像以增加威武威嚴之感,普通人家若放置同樣雕像一來顯得有些太過嚴肅,二來誰也不願意自己家的裝飾和監獄一樣,因此將狴犴的虎頭形象稍微簡化一下,便出現了龍子椒圖的傳說。

4:螭,或螭首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一種沒有角的龍。古建築或器物、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神性與蚣蝮完全一樣,或許就是蚣蝮的另一分身,僅是因為形象相似便被冠以龍子之名。

5:麒麟與貔貅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二者都是民間傳說中的神獸,麒麟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作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貔貅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

其中麒麟是兇猛的瑞獸,且護主心特彆強,有招財納福、鎮宅辟邪的作用。貔貅吞萬物而從不泄,以財為食,能食四方之財。它們二者都是以吉祥招福而聞名,或許只是因為寓意美好而被冠上龍子之名,既然有雄雌之分,就證明它們並非誰家兒子,而是自己獨立的一個家族。

6:犼

龍的傳說:龍的家族不止有九子,還有私生子

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可以說犼是集合了狻猊的佛性和蒲牢的好鳴演變而來,在《述異記》中描寫的是,犼乃是以龍為食,是麒麟的祖宗。由此看來,犼非但不應是龍子,反而是龍氏一族的敵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演說 的精彩文章:

上古十大神器——其中一件散落在人間
刑天揮斧舞盾
千軍萬馬不敵一老翁,這究竟有什麼神力?
不可一世的禿龍,居然是這麼無能,太冤了
冬至——時光流轉尋常事

TAG:歷史演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