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可怕的「親情冷漠症」

可怕的「親情冷漠症」

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庭的水箱,在乾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01、家有「親情冷漠症」的孩子

我的一位來訪者菲菲的母親,給我講了自己剛上初中,12歲的女兒的事情。

菲菲開學上初一,爸爸在外企做銷售,平時應酬比較多,工作繁忙,經常到外地出差,但是對女兒的學習要求比較高,期望值很大,平時回到家就是塞給女兒很多零用錢,女兒需要什麼總是盡量滿足。

菲菲媽媽是一位教師,她非常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家裡也是盡心儘力。平時對菲菲的飲食起居照顧得非常周到,學習指導監督的比較多。

媽媽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稱職的母親,無論工作還是家庭,對孩子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

可是菲菲似乎並不認同媽媽的想法。她總是跟媽媽發脾氣,遇到一點不滿意的地方就鬧情緒。

菲菲媽媽表示女兒對自己態度越來越冷淡,平時那麼辛苦的照顧她,可是她不但不懂得感恩,還很敵視的態度。

菲菲的爸爸好不容易休個假想要帶女兒出去散散心,可是孩子寧願在家上網看偶像劇,也不願意全家一起出去,連話都懶得跟父母說。

對此,菲菲的父母感覺非常的委屈,也特別地寒心,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更不明白女兒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冷淡?

在我接觸過的青少年個案諮詢中,與父母關係疏離,親子關係淡漠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曾經有一個孩子這樣對我說,「我沒有辦法跟我的父母在房間里單獨呆著超過5分鐘,我會覺得很不自在,我真希望他們不要到我的房間里來。」

相信每個父母都很難接受,幼年時期那些對父母無比依戀的孩子,一下子變得跟父母形同陌路。到底是什麼讓他們出現如此改變呢?

02、是什麼讓孩子如此冷漠?

一、過度被愛讓孩子失去愛的能力。

相比於父輩,我們這代父母在孩子身上傾注的關心和呵護要遠超過他們,大多數的父母都會把子女的撫育問題當成家庭中的第一要事,凡事以孩子為先,似乎成為每個勵志成為好父母的家庭的第一要務。

即便很多家長工作繁忙疏於陪伴,但也都是以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為前提。因此,相比與我們及我們的祖輩,現在的孩子得到父母關愛的指數恐怕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值。

然而孩子真的這麼認為自己得到莫大的幸福嗎?

在與菲菲的交談中,我試圖引導她,你看媽媽那麼忙還要每天給你做飯洗衣,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麼愛你們啊……

菲菲很漠然地說,那算什麼呀!誰讓他們當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我以後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不是很正常嗎?難道這就算愛嗎?

愛本是流動的能量,有付出亦有接納,如果只是單向的流動,沒有任何的回饋,愛就會淤積,而接受的一方也會變得麻木,感受不到愛。

我的手指做了一個小手術,晚上睡覺的時候,5歲的女兒主動幫我鋪床,小小的人兒搬著重重的被子忙來忙去,我問她,「為什麼要幫鋪床啊,以前都是?媽媽做的事情啊?」

女兒說,「媽媽,這是因為我愛你呀,你感受到我的愛了嗎?」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並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的愛意,在嘗試給予的現時,他們懂得了什麼是接受。

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強調父母、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互動。從小健康有效的親情教育和與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能讓孩子建立一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形成強有力的情感支持後盾,從而促進健康人格與健康社會交往模式的形成。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則進一步證明,3-5歲是幼兒開始學習自我控制、學習掌握各種規矩和要求的關鍵期。

很多家長誤以為,3-5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無視孩子獨立性發展的要求,對孩子千嬌百寵、溺愛過度、事事包辦代替。比如:生怕孩子自己吃飯亂撒,吃不飽,以至於6歲多了,還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喂飯,養成孩子挑食和不按時進食的壞習慣;再如,孩子想自己穿衣﹑洗臉,家長總嫌孩子穿得慢,替他穿,擔心他洗不幹凈,替他洗,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很無能,不可能做好這些事情。

到小學了,依然由父母幫著穿衣洗臉,覺得天經地義,一旦父母要求他自己做,他會抗拒或者應付了事;有的家裡有了好吃的,總是由著孩子吃,很少提醒孩子和家人共享;家長的百依百順會助長孩子的慾望,孩子習慣於接受,無法付出就會以個人需要的滿足與否作為快樂的標準。

二、強迫式親子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

據一份調查統計,61%的中學生認為自己與父母存在矛盾;82%的中學生認為家中有一個人最啰嗦;認為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經常不與自己交流的中學生有15.2%。

菲菲的父母對她從小要求很高,學習要努力,成績要排在班級前三名,除了上學、補課、業餘時間還要學鋼琴、繪畫、奧數,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藝多不壓身」,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菲菲內心的感受和實際承受的能力。

像菲菲這樣的孩子在當今的社會並不少見,很多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打著為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的旗號,不斷用強迫的方式要求孩子提高生存技能,這些強迫的方式包括:責打、呵斥、譏諷、嘲笑、漠視、嫌惡,以及嘮叨。

被強迫的痛苦體驗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傷害,他們感覺父母和老師把自己當成了「分數的機器」,甚至是他們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工具。這種體驗使他們變得冷漠、孤獨、自私、無法擁有駕馭愛的能力,甚至種下反社會的萌芽。前段時間,湖南沅江市三中,高三學生羅某用刀具刺傷其班主任鮑某致其死亡的案例正是這樣一個極端的案例,令人痛心。

三、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

有別於那些經歷父母離異或者親子中斷的孩子,菲菲以及絕大多數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看起來並不缺少跟父母的溝通和交流。然而事實上,父母平時工作繁忙,回到家裡還是跟孩子凡事講到離,又是分析考試失敗的原因,又是教育以後如何生存和發展,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有效的情感交流少之又少,孩子從父母那裡感知不到真正的父愛和母愛,無法建立真正的感情支持系統。

菲菲的媽媽自身的社會角色是教師,回到家還是把女兒當作學生來對待,除了講道理就是說教,導致孩子越來越厭煩和抵觸。父母對於菲菲的所謂的補償,比如帶孩子出去旅遊,給孩子很多零用錢等,這些對於內心已經缺乏情感的菲菲並不領情。

在孩子成長的最初階段,父母應該注重的是情感教育,而學校才是重視能力教育。

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國一所名校讀博士,留學7年,他僅回家兩次,其中一次還是因為他的父親病危住院他才被迫回來,據他描述,從小學到中學,他都是在父母的高壓之下度過,每天生活除了吃飯睡覺,剩下只有一件事就是學習,父母跟他之間除了學習,幾乎沒有情感方面的交流。父親長年不苟言笑,唯獨看到他的成績單的時候,才會流露片刻的溫情。他從小到大一直努力,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他說他拼了命的學習就是為了離開父母,離開那個讓他無法喘息的家。

我常常在想,對我那個朋友的父母而言,用一個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成績去換孩子一生親情的淡漠,這代價到底值還是不值呢?

四、結果選擇理論

孩子的好行為或者壞行為多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特定環境產生。

美國的行為學家和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40年時間去研究兒童興趣、技能、能力、習慣與後天養育環境之間的關係。依據研究結果,他提出了「結果選擇」理論。

結果選擇指的就是,人類的行為順序總是:先評估結果如何,再反過去組織行動。而不是相反。

也就是說,兒童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在早期養育中,某個行為的產生的結果,被不斷學習固化。

譬如幼兒教育工作者發現,愛打人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喜歡打人的感覺,而是偶然發現擊打能夠贏得父母的關注,這種興趣是在責怪中強化的。避免養出「暴力小孩」最好的辦法是,減少對「暴力行為」的過度反應。

發展心理學認為0-3歲是孩子行為固化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及時給予孩子同情心、安慰行為能力方面的正面教育,就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缺陷,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對於中國的父母而言,我們很多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來源於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自己也沒有真正的感受到「愛」,所以也不曾真正了解過孩子的內心需要什麼。比如當孩子滿心歡喜的把自己喜歡的好吃的東西送到父母的嘴邊時,父母出於疼愛孩子沒有接受,讓孩子自己吃了。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表面上的虛假禮讓,因為孩子原本真心的付出沒有得到父母的情感反饋和接受,最後形成的就只是禮節禮貌,其中蘊含的感情成分慢慢的就消失殆盡了。表面上的付出也是為了自私的得到,因此孩子根本無法養成感恩、真心付出的品質。

現在,你可以再回想一下,你家孩子是不是出現過以下情況:媽媽不小心摔倒,孩子不問媽媽是否疼,仍舊玩自己的遊戲?對小夥伴摔倒、哭鬧不管不問?與比自己小的孩子爭玩具?喜歡拉拽寵物的毛髮?……

如果出現類似情況,請你一定要及時引導孩子學會同情別人,對孩子進行安慰、分享行為的教育。錯失這一教育,將會讓您後悔莫及!

03、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關愛呢?

首先,要善於向孩子索取愛。

正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愛是雙向的互動,有付出亦應有回報。一味的付出,只會讓孩子誤以為父母無所不能,根本不需要孩子的愛,這其實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愛別人的機會和能力。

家長要學會向孩子索取愛,比如孩子過生日期待父母的禮物,父母給孩子送上禮物的同時,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的生日是哪一天,問孩子要送什麼樣的禮物給爸爸媽媽。當孩子以自己小沒有錢的理由拒絕時,可以啟發孩子,禮物不一定要用金錢買啊,表達心意就可以了,可以自己做張卡片或者幫家長做件事都是可以的。再比如生病的時候,可以跟孩子描述一下病痛的難受程度,鼓勵孩子安慰父母。久而久之,孩子會從這些日常的行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其次、儘可能多給與孩子膚觸和擁抱。

家有時是講感情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並不能完全正確理解語言所代表的含義,這個時候不要強行的灌輸,尤其在孩子情緒失控激動的時候,摸摸頭,給他一個大擁抱,孩子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愛,等他平靜下來的時候,再講道理也不遲。

人在擁抱的時候,身體會產生一種激素——內啡肽,這種激素能讓人心情安靜下來,對制止孩子的暴躁脾氣,以及填補內心的安全感有非常大的幫助。

我的兒子今年10歲了,進入到青春前期的階段,開始對父母有所保留,有些事情不太像小時候一樣跟父母傾訴,喜歡自己做些事情。我還是堅持每天都要給他一個大大擁抱,孩子有時候會有點不好意思,但看得出來,他也很享受這樣的過程,不用說什麼,他也知道媽媽是愛他的。

再次、給與孩子更多的尊重和自由度。

增加與孩子心靈的溝通,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比如菲菲媽媽,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歡學鋼琴,就不要強逼著她去練琴去考級,給孩子一定自由的空間,讓她自己去選擇。

我的一位讀者,小林的媽媽,跟我說,看到孩子做的不合適的地方,就總忍不住去嘮叨。現在小林每天回家基本很少和父母交流,上桌就悶頭吃飯,撂下飯碗就回屋,不會多說一句話。家裡買了新房子,父母忙著裝修,他連問都不問,彷彿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她跟我講了一件小事,她覺得小林洗澡的時候,脖子總是洗不幹凈,就逼著孩子去澡堂洗澡,孩子不想去,她就氣得不行,跟我說,她實在受不了了,必須得把他逼去。

我趕緊攔住她,小林已經是17歲的大孩子了,自己必然有衛生的觀念,他不想去肯定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可以給他建議,但一定不要強迫他。

後來小林媽媽跟我說,聽了我的建議,沒有強迫孩子去洗澡,結果第二天孩子主動提出要去洗澡。

真心希望小林的媽媽能從小事開始改變自己的態度,改善跟孩子的關係。

再次,多給孩子一些發泄情緒的機會,讓家成為孩子的避風港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對一些剛到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會讓他們迷茫和不知所措。父母要多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緒變化,而不是麻木不仁和火上澆油。

很多時候我們分不清共情和同情這兩個概念,同情是我知道你的感受,但我不一定有你那樣的感受,而共情則是我知道你的感受,並且我也有跟你一樣的感受,這是兩個不同程度的理解,如果父母對待孩子都能做到先共情,再解決問題,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一身汗跑回家,興奮得告訴媽媽:「我們球隊今天贏球了」。

如果媽媽回應「你的球衣好臟」,這叫「無關反應」

回應「贏球又不能算成績」,這叫「情感逆轉」,孩子瞬間會感覺萬分失望。

如果父母的情感沒有被孩子的喜悅所感染,那麼可以試著看到孩子的感受,然後去確認他的感受,「媽媽看到你好開心啊,這真是讓人開心的事情!」

當孩子悲傷、哭泣、憤怒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這些情緒批判為「不好的」,然後處於自己的焦慮希望孩子趕快停止。這樣做會讓孩子的能量被阻塞,能量長期阻塞會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不打擾,如果孩子需要,就在旁邊安靜的陪伴。

願每個家庭給孩子一個他願意自覺自愿擁抱健康生活的滋養環境,願我們的孩子都變成溫暖的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界冰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親子焦慮,你中招了嗎?
情緒的蝴蝶效應

TAG:臨界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