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賞石文化與文人繪畫的內在聯繫

古代賞石文化與文人繪畫的內在聯繫

◆◆◆

陳洪綬 《米芾拜石圖》 設色絹本 上海工美2007春拍 成交價836萬元

賞石的思想之源,與中國古代對於自然的看法不無關聯。石本是存在於自然之中,大而言之,其可以說是構成大地的基本物質;具體來看,不同的類型石,在社會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用途與功能。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更是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孔夫子也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名句。


宋·趙佶《祥龍石圖》

對自然的推崇與欣賞,影響了我國早期的美學思想,也左右著人們對自然山水靈石的欣賞態度。人們從自然山水奇石中獲得美的感受。東漢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創立,人們對山川奇石的態度,也從自然之美的欣賞轉為對自然神靈的信奉與崇拜。大自然海市蜃樓奇觀的神秘莫測,引起了人們對仙山、仙人、仙境的幻想與嚮往,試圖再現海上仙山的自然奇景。漢武帝在長安章宮內挖太液池,池中堆蓬萊三山,寄託心愿。自秦漢以來,「一池三山」的造園布局歷代相習,逐步形成中國園林獨特的構圖形式,奇石也作為不可或缺的造園之物,跟隨園林的發展賞石文化也得以進入新的局面。

宋·米芾《研山銘》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具有藝術精神的時代,也是一個崇尚「自然」的時代。東晉陶淵明將其所鍾愛的雅石取名「醒石」,寄予返璞歸真之意,這應是最早的賞石記錄。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指出:「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


人們對山水田園生活的親近,使得自然山水逐漸由神化的偶像變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和藝術創作的源泉。私家園林逐漸發展,並開創了以山水為主體的自然山水園林的新形式,奇石、怪石也在造園中被重用。整個社會的審美思想,都崇尚自然之風,中國賞石文化也在這時期文學、繪畫、園林等的變化發展的影響之下,不斷完善,逐漸從園林中分離出來,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品類。

元·趙孟頫《枯木竹石圖卷》

隋唐時期,山水畫逐漸成熟並獨立成科,山石有勾無皴,稍見渲染,用筆細勁,設色濃艷,畫法稚拙,意趣古樸,庭園石峰也循此畫風,從存世作品唐孫位《高逸圖》卷(上海博物館藏)中可見一斑。此圖繪竹七賢故事,庭園背景中有兩面塊湖石,堪稱最早的園林立峰形象。與山水畫興起的同時,這一時期文人雅士游山賞石蔚然成風,品評奇石的詩文大量出現。白居易《太湖石記》詳細論述了太湖石的觀賞特點、欣賞價值和分類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賞石文化的專著。

元·顧安《幽篁秀石圖》

五代兩宋是山水畫全面發展的時期,賞石也達到全盛期,獨立的奇石形象更多見於山水畫中,並有以奇石為主體的創作皇家園林、文人園林,賞石文化也日趨成熟,有關賞石、評石、藏石的文章和專著陸續出現。杜綰的《雲林石譜》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石譜,由記石而論石,對奇石的賞鑒作全面的總結。公元1242年趙希鵠完成《洞天清錄集》,將怪石列入文房四玩,並詳細描述了這些怪石的特點和製作工藝。此外還有《石林記》、《宣和石譜》等圖文並茂的石譜出現,有力推動了賞石文化的普及與發展。

元·王蒙《霜柯竹石圖》

明清賞石之風日盛,一些文人更是積极參与了造園活動。明畫家、造園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疊石)要須迴環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認為「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對園林用石、賞石都有精到的論述。明末計成著《園冶》對造園的理論和技術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論述,標誌著我國造園技藝的全面成熟。

元·吳鎮《竹石圖》

歷代文人有關造園、賞石的論著,充分反映了中國賞石文化與文人書畫、文學藝術及園林藝術的相互滲透和影響的關係。正是理解了不同時代的賞石文化和藝術,才可以深刻地認識描繪賞石的繪畫、裝置賞石的園林和歷史上賞玩奇石的文仕階層。

元·張遜《雙鉤竹石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石本是大自然天然形成之物,普遍存在於我們的周圍環境之中,本身無所謂美醜佳劣的區別,卻因為每個人不同的思想觀念和喜好,產生各種不同的欣賞角度,於是就出現了所謂奇石、頑石、異石等稱呼,以及蒼厚、奇峭、古拙、秀雅、玲瓏等對石的形容詞。其實都是人們借石以言,寄託各種情懷。歷來的文人雅士,就在賞石之餘,把石質的堅硬,與人氣節的堅定不移相提並論,讓人對這構成大地的自然之物平添一份崇敬之意。

明·米萬鍾《奇石圖》

我們通常稱讚某一事物外形的賞心悅目,會用到俊秀、美麗等字眼,而這奇石之美,卻美得「奇」,美在「丑」。這就是中國傳統賞石文化與眾不同的價值標準。如蘇軾曾說「石文而丑」,以一個「丑」字概括了自然界中石的千萬姿態,其實更能表現奇石之為奇的真意。到了清代鄭板橋將這奇石的「丑」發揮為「丑而雄、丑而秀」。

明·米萬鍾《奇石圖》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言:「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一丑字中丘壑未易盡言。俗書非務為妍美,則故托丑拙。美醜不同,其為人之見一世。」從中更能體悟我國古代文人賞石以奇石為美的獨特美學觀:注重石的質地、石與人的共性、人石因緣等人文內涵之美;除去對賞石外形特徵的考量,更看中的是在賞與玩的過程中形成的與文人的審美、意趣相符的文化。

明·唐寅《立石叢卉圖》

因此,文人畫石,首先是基於個人主觀的思想;由於觀賞、品鑒角度的不同,在文人畫家的筆下,自然之奇石,也被賦予了多種意義。中國古代賞石與文人繪畫之共通之處,在於與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深沉情感相映生輝的、深刻的人文內涵,而亦是中國傳統文人道德、情感、懷古精神追求的體現。

明·王鐸《水仙竹石圖》

[作者簡介]:麻元彬,男,陝西西安人,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與理論研究及藝術與考古。

明·趙化龍繪石

請·鄭燮繪石

清·任伯年《米芾拜石圖》

清·朱耷《魚石圖》

清·陳牧《孤峰》

清·高鳳翰《清白柱石圖》

清·高鳳翰《芝石九瑞圖》

清·弘仁《柯石霜筠圖》

請·居廉《怪石花卉圖卷》

清·張熊《石丈圖》

清 吳?《供石圖》

清·梅清《芝壽圖》

清·趙之謙繪石

近代·吳昌碩《梅石圖》

近代·吳昌碩《蘭石圖》

近代·張大千《梅石水仙》

近代·張大千《竹石高士圖》

近代·張大千《拜石圖》

·END·

部分配圖選自:俞瑩《歲寒三友伴宣石》

觀賞石圖文賞析免費發布

觀賞石理論研究免費發布

觀賞石新聞大事免費發布

↓↓↓

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界 的精彩文章:

俞瑩:齊白石寫意「拜石」
楊嘉克:托物言志,石文化與四大古典名著
陳子飛:淺談觀賞石價值的主要取向
弘道賞石文化會館
宋代名人款銅硯山連石座

TAG:石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