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一種痛,叫做有冷說不出……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妖風越吹越猛,又到了深冬,一個南方人集體委屈的季節。這時候的南方小夥伴明明凍得瑟瑟發抖,但是說冷就是沒人信。「什麼?你們南方凍得不行?別逗了,氣溫明明連零下都沒有啊!」
《南山南》里的那句歌詞不是沒有道理,什麼叫「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裡四季如春」?意思就是說北方的冷是物理攻擊,再加上暖氣加成,冬天其實美滋滋;而南方的冷卻是魔法攻擊,明晃晃的太陽掛在天空,身上還是凍到發抖。為什麼南方氣溫不低卻這麼冷?因為這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做「體感溫度」……
1
什麼是體感溫度
何為「體感溫度」?簡單說體感溫度就是人主觀感受到的溫度。每個人的耐熱程度不同,體感溫度自然有別,但是總體來說,體感溫度受氣溫和濕度兩個因素影響最大,因此體感溫度就是「摻了水分」的溫度。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提出炎熱指數的概念,這個指數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濕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儘管這是美國「標準」,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較熱的時候,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濕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比如,同樣是30℃時,當相對濕度只有50%時,體感溫度達到31.1℃,與實際氣溫比上升了1.1℃;而當相對濕度達到90%,體感溫度飆升至40.6℃,比實際氣溫高出10.6℃。可見,夏季濕度越大,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差異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相對濕度對體感溫度的影響也是把雙刃劍,當氣溫低於15℃的時候,相對濕度越大,感覺會越冷,南方童鞋冬季感受到的「魔法攻擊」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可以概括,較大的濕度使南方在熱的時候更熱,冷的時候更冷。
當然啦,濕度的「魔法」再神奇,也不能脫離氣溫對體感溫度發生作用:在同樣的相對濕度下,溫度越高,相對濕度對體感的增溫作用也越明顯。
但其實體感溫度不僅和氣溫、濕度有關,還和風速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體感溫度到底是怎麼計算的呢?
2
體感溫度是如何計算的
以下是體感溫度的基本計算公式:
體感溫度Tg =To + Tu - Tv,其中:
To:百葉箱外溫度
Tu:濕度對體感溫度的訂正值
Tv:風速對體感溫度的訂正值
百葉箱外溫度To可由百葉箱內溫度T推算得到,一般是加入一個訂正值,需要綜合考慮日照時數、總雲量和百葉箱內最高溫度等,可由公式計算得到,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地區會有明顯差異。其它兩個訂正值也需要根據地區和時段的差異,結合本地氣候特點來考慮。而且,以上只是基本計算公式。比這更令人眼花繚亂的公式有的是……
3
穿衣不能只看氣溫
那了解了體感溫度之後有什麼用呢?最日常的作用當然是幫助我們合理穿衣啦。根據溫度穿對衣服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忽冷忽熱的春秋季節和一些極端天氣情況下。網上關於合理穿衣的小建議小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例如曾經火過一陣子的「26℃穿衣法」:
實際上這個穿衣方法並不科學,簡單的線性疊加肯定無法保證我們穿對衣服,要是遇上北京的大風天,穿五件毛衣也得凍死。更何況,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氣溫和體感溫度並不是一回事,如果穿衣服只看氣溫,甚至只看最低或最高氣溫的話,那麼難免一會兒熱出汗,一會兒凍成狗。
那麼正確的穿衣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要注意天氣狀況
如果是晴天,早晚注意保暖。尤其是北方進入秋季後,晴天晝夜溫差大,看預報的時候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要兼顧。
如果是陰雨天氣,精細化預報瞅一眼。目前有很多手機App、氣象網站會提供這項服務,比如中央氣象台可以看省會級城市逐6小時預報,中國天氣網可以看省會級城市及一些中小城市的逐3小時預報。白天陰雨,氣溫較低,穿衣服就要參考最低氣溫了。
其次要查看體感溫度
不論什麼天氣,如果有當地氣象部門做出的體感溫度參考,那麼請你一定要多看它一眼!剛才我說了這麼多,你一定已經明白在濕度大或者風大的情況下,氣溫和體感溫度的差距不是一點點大!請充分考慮濕度和風的影響再決定穿什麼衣服。
最後要結合自身情況
任何穿衣建議都必須結合自身體質特點才能發揮作用,只有自己才最能了解自己的需求哦。另外,很建議大家準備一些「機動衣物」,像是春秋的薄外套、冬天的帽子圍巾甚至是暖寶寶,在關鍵時刻,它們都會發揮很大作用的~
總之,體感溫度和氣溫是非常不一樣的,大家以後不要再diss喊冷的南方童鞋,也不要再傻傻地只看氣溫決定穿衣了。尤其提醒北京的小夥伴,最近流感爆發,不要總是悶在暖氣室里,要穿上合適厚度的衣服進行一些室外活動哦!
一個AI
說這麼多有用嗎,好像明白了體感溫度南方就能有暖氣一樣……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