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印智庫:不關注這四點,印度不會明白和中國的真正差距

印智庫:不關注這四點,印度不會明白和中國的真正差距

【編譯/觀察者網 徐乾昂】隨著中國的崛起,北京和新德里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這種被「甩在後面」的滋味,雖然印度官方一直不肯承認,但越來越多的當地學者開始意識到這個事實。

然而這種優勢也只是中印差距的一個方面:兩國之間的角力往往以國力角度去衡量,忽略了中國實力增長而帶來的「政治影響」。若不意識到這一點,新德里就沒有辦法看清和中國之間的真正差距。

這是印度人自己的下的結論。1月5日,印度智庫觀察研究基金會(ORF)發表文章,提醒印度當局應對與中國的實力差距擴大要有更深認識,並向新德里提出警告:未來若再有中印糾紛,印度的發展中國家盟友們要麼默默「隱身」,要麼就會投靠中國。

圖自ORF

文章開頭寫到,去年的「洞朗危機」已經暴露出印度軍事安全實力的不足:特別是印方邊境基礎設施簡陋,對比中方不斷提高的軍事實力,已經顯得「捉襟見肘」。此外從軍事安全形度出發,中國也借這些「硬實力」,在戰略布局上得心應手。反觀印度,在中國日趨完備的軍力面前,引以為傲的「科技優勢」也成了一種吹噓。

這些差距雖是顯性的——而且文章表示印度當局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很晚了——但不是最致命的。中國實力增長帶來的「政治威脅」,很容易被「只關注安全形度」的新德里所忽視。這種「政治威脅」具體地說可以造成4點影響。

首先,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支持會越來越多,特別是來自中東地區、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支持。文章稱,這些國家、地區,很多都經歷過「殖民時期」,在「傳統的思維定式」上,都將多邊主義視為反對西方國家、提高自身國際影響力的主要手段。

而中國將輕易從這些國家中獲得支持,文章寫道,「因為北京現在強到可以和華盛頓叫板,也因為中國的經濟體量,允許其可以向一些美國都不願資助的國家提供救助。」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考慮,這些國家離中國越遠,就越不會受到中國崛起而帶來的壓力。未來可能會因此形成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新一輪多邊機制。

聯合國大會 @視覺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新德里的地位岌岌可危。世界雖然還沒有真正兩極化,但中國的政治影響,甚至會讓「尼赫魯主義者們(Nehruvians)」發出警告之聲。因為,在未來任意一場中印衝突中,新德里所謂的「朋友們(發展中國家)」要麼會默默隱身,要麼就會投奔中國。

其次,俄羅斯日益有求於中國。文章再次強調,這又是一個「印度當局早就發覺,但拒絕承認的事實」。文章作者認為,中俄關係友好,並不是印度的「錯」——並不是印度對老朋友「不忠」,或者太過於向美國靠攏——而是一些由印度不可控制的因素導致的。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俄羅斯自身的弱勢,與美歐緊張加劇;當然還有中國崛起,為莫斯科提供了對抗西方壓力的一條途徑。無論何種原因,新德里必須明白,「中俄兩國友誼的基石在於中國的崛起」——一個印度無法替代的事實。雖然莫斯科和新德里互相稱為「朋友」,但如果摸不清俄羅斯在戰略上的轉變,「這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第三,印度參與的多個多邊政治組織(例如金磚集團、上合組織等)以由中國主導。而中國的領導力將在未來幾年只增不減。這家印度智庫提醒當局不要傻傻地以為巴西、南非和俄羅斯會在中印出現矛盾時,站在印度這邊。反而,印度應該預判到與中國的矛盾會讓其在這些多變機制內變得更加孤立。

ORF將最該讓新德里擔憂的一點放在最後:中國的政治影響力以及觸及印度的「城門口」,印度的鄰國們也紛紛開始向北京傾斜。這點不奇怪,因為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印度在這個區域內「獨大」,其影響力對於鄰國來說與其說是一種顧慮,不如說是一種威脅。文章稱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中國。

這些鄰國也在周邊大國間的「零和遊戲」間謀求平衡。過去印度的多數鄰國都試圖、卻很少能吸引到有分量的(新)夥伴。如今,中國想利用小鄰國對印度的天然擔憂,且中國迄今比任何域外國家更持之以恆。這種情況下,印度應預料到遠比目前更大的挑戰。

文章總結道,中印之間的差距不僅僅局限在現實主義框架下形成的實力差距,更是基於中國不斷提高的全球力量。即便沒成為全球霸主,印度也應該認真對待中國的全球影響力。

這家愛說「大實話」的印度智庫是什麼來頭?自1990年成立以來,印度觀察研究基金會從只關注經濟領域,發展到現在,業務領域涉及安全、戰略、國家治理、能源、環境等多領域,是一家綜合性的大型智庫。在2017年的《全球智庫報告》中,ORF的評分為印度本土最高,是該國第一智庫。雖然堅稱是一家「獨立」的研究機構,但ORF的大金主就是赫赫有名的安巴尼家族。其下的信實工業,也每年向ORF提供95%的研究預算(在2009前後將為65%)。

福布斯評選2017年度亞洲富人榜,安巴尼家族位列榜首 圖自福布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