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黃渤海有機磷酸酯時空分布研究獲進展

我國黃渤海有機磷酸酯時空分布研究獲進展

有機磷酸酯作為一類重要的有機阻燃劑,廣泛應用於建材、紡織、化工以及電子等行業。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磷酸酯生產和使用量不斷增長,且其在環境中檢測到的濃度比溴系阻燃劑高一到兩個數量級。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逐步引起環境科學工作者的關注,成為新型有機污染物研究的又一熱點。目前,有關有機磷酸酯在我國環境中尤其是海洋環境中的來源、遷移轉化和歸趨的研究較少,存在一定的空白。

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大氣有機污染過程與模擬課題組致力於生源要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從流域-河口-近海的入海通量和環境行為,以及污染物在大氣-水-沉積物等環境介質的遷移轉化過程研究。藉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黃渤海開放航次,研究組採集2016年夏季黃渤海海洋大氣樣品;在渤海海峽的北隍城島設立大氣觀測站,採集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的海島背景大氣樣品,通過與德國亥姆霍茲海岸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分析了九種有機磷酸酯在黃渤海區域大氣中的濃度水平、空間分布和季節性變化規律。相對於前人主要關注顆粒相中有機磷酸酯的分布,該研究分析了顆粒相和氣相中有機磷酸酯的組成與分配,並探討了其在氣/固兩相中的分配規律。研究表明,含氯的有機磷酸酯單體是最主要的污染物(TCPP和TCEP);空氣後向軌跡分析顯示,經過沿海區域的空氣含有更高的有機磷酸酯水平;氣相中磷酸酯的季節性變化比顆粒相中的更顯著。夏季,氣相中磷酸酯濃度水平顯著高於冬季水平,且與空氣中的溫度和濕度水平成正相關。研究還發現,有機磷酸酯(屬極性物質)很難達到氣相和顆粒相的分配平衡,表明極性物質相較於非極性物質更複雜的氣固分配行為。經估算,每年有12噸的有機磷酸酯通過干沉降從大氣輸入到黃渤海。對於渤海,從大氣沉降途徑輸入的有機磷酸酯(約2.2噸/年)約為通過河流輸入量(約16噸/年)的1/7。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了海洋專項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及中科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同時,該工作是課題組在針對環渤海四十條入海河流和黃渤海水體以及表層沉積物中有機磷酸酯工作的延續和有益補充,為認識海洋環境中的有機磷酸酯的環境行為與評估其生態風險提供了科學依據。

煙台海岸帶所在我國黃渤海有機磷酸酯時空分布研究中獲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