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煌壁畫中誰的知名度最高?恐怕非它莫屬

敦煌壁畫中誰的知名度最高?恐怕非它莫屬

莫高窟第39窟飛天(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供圖)

漣漪微盪的池中,蓮蕾初放;小鹿在池邊飲水,在林中飛奔;山間結有草廬,僧人盤膝打坐、靜心修行……這樣一派生機勃勃而又寧靜和諧的寫生,穿越千年風沙,依然壁上猶存、光彩熠熠。

日前,敦煌弘揚文化基金會顧問、博鰲亞洲文化傳媒學院院長羅丹做客中華藝術宮,娓娓講述敦煌及洞窟壁畫的故事。這個遠在千里之外、深藏於茫茫戈壁中的古城,為何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如今,藉助科技可以足不出戶觀賞敦煌壁畫的我們,又該怎樣品味這個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大成的「天上人間」?

青山綠水

近代百年來,誰是敦煌壁畫的「首席粉絲」?這頭銜當之無愧屬於張大千。

作為第一個到敦煌臨摹壁畫的中國畫大家,張大千攜家人、弟子於人跡罕至的戈壁沙域風餐露宿、殫精竭慮,臨摹了276幅畫。

張大千曾經感言,我們生在今日,要看宋、元名家真跡,已是甚難之事。然而敦煌壁畫,留存佛像數千,繪事歷經千餘年,作者來自南北中外,題材則人物、花木、樹石、宮室、舟車無所不備。品鑒「巍巍敦煌」,可以觸摸到中國畫的「初心」以及傳統山水畫的成長。

早期,敦煌畫工重視寫實技法。綿延舒緩的小山丘陵、湍急的河流、林間的芳草、天上的流雲和飛鳥……無不表現得接近自然真實。後來,濃色重彩逐漸讓位於淺淡的青綠,並配合中間過渡的淺赭色,顯得不甚華麗卻平添了淡雅清新。同時,畫面構圖更有氣勢,能夠很好地表現遠近空間層次;細節表現上,愈加豐富細膩,呈現恢宏博大又蘊藉雍容的氣質。

在敦煌的傳統山水畫中,集大成者當屬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圖》。它把現實和想像結合起來,用鳥瞰式透視法將重巒疊嶂、綿延千里的山川景色與風土人情匯聚於一壁,遠觀有磅礴的氣勢,近看有真實生動的人物情節。

全圖包括從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數百里疆域中的山川河流、州縣城池、寺院塔廟、橋樑邸店、農舍草庵;上部畫有靈異的神龍,下面繪有不畏跋涉的芸芸眾生。他們肩挑行李、驅驢牽駝、餐風露宿,使整幅畫充滿了生氣。

佛與眾生

敦煌壁畫在內容上可分為經變畫、故事畫、尊像畫、神怪畫、史跡畫、供養人畫和裝飾畫等。其中,宗教題材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在畫工們的刀筆雕琢下,佛與眾生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

從藝術風格看,在魏晉南北朝各窟壁畫中,佛像的造型感情外露,動態明顯誇張,線條勾勒精細,且注重暈染,色彩上多用赭紅色加散花圖案裝飾襯底的形式,帶有明顯的西域風格。北周時期的風格有了進一步發展,原來的西域味道逐漸減淡,中原風格逐漸顯現。這一時期的敦煌佛教壁畫,以流暢生動的線條描畫簡潔生動的人物形象,色彩從明麗變得清雅,暈染逐漸減少。

到了隋代,畫工們變得更有主見、更有創意。在他們的精心創作下,來自西方佛國的菩薩清秀俊俏、衣飾華麗,第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某個人家的「貴婦」。唐代的畫工則把線條運用得千變萬化、爐火純青。比如,蒼勁流暢的朱線,刻畫人物的瘦健、老辣;純熟的圓線,烘托唐代女子的豐滿典雅;飄若游雲的舞動線條,渲染純凈和嫻雅的氣息。

男女形象刻畫上,也有不小的突破。在第329窟,一名女子身著盛裝、圓領露胸、裙腰高束,一副揚眉吐氣的神態;在第220窟中,男子目光炯炯,看起來激情奮發,充盈著一股內在的驕傲和自信。

大抵在五代十國時期,釋道人物畫逐漸衰落,山水畫和花鳥畫日趨發展,並逐漸成為一股清流。在此大背景下,敦煌壁畫乃至中國美術逐漸擺脫了宗教的束縛,以表現和崇尚自然之美為風尚。

「滿壁風動」

敦煌壁畫中,誰的知名度最高?恐怕非「飛天」莫屬。

敦煌飛天是敦煌藝術的名片。優美的飛天,主要負責在佛國凈土世界獻花供寶、奏樂歌舞。她們時而棲身於花叢,時而飛翔於雲霄。第404石窟里的飛天屬於隋代的作品,其造型不再顯得拙笨,而更加悠然自若、婀娜多姿。

到了唐代,飛天的形象在升騰、翻轉、伸屈中更加體現自然的人體美。她們面容飽滿、氣度瀟洒、舞姿純熟,其輕柔的軀體內彷彿還有血液在潛流。加上畫工對線條把握的熟練程度、衣裙飄帶「滿壁風動」的走勢,正是應了「氣韻生動」一說。而且,與此前茫然顧望的飛天造型不同,唐代的飛天大多數把眼光注視著下方,恰好顯現出藝術形象與世間生活的聯繫。

實際上,飛天創作的盛衰變遷,反映的是封建社會的巨大轉折以及人們心理狀態的嬗變。中唐第158窟的上方,有一軀壁畫飛天像仍然很美,但感情基調起了明顯的變化:她雙目凝視下端,從雲彩中徐徐降落,朝著已進入涅槃的佛陀奉獻虔誠的敬意。她的表情和姿態,彷彿是在悲悼自身的孤單和榮華歲月的消逝。

世界上並沒有一種長盛不衰的造型藝術,但藝術造型所具有的美是永恆的。莫高窟壁畫的飛天,是從優美的心靈中綻開的花朵,是生命活力和旋律的無聲讚歌。人用自己的形象來描摹飛天,而飛天又以其特有的美來償還世人。

「盛世中國」

趣味叢生的世俗生活,是敦煌壁畫至今依然能夠引發共鳴的一個重要特質。

在敦煌壁畫中,有一個極為壯觀的音樂世界。例如,第156窟的《張儀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郡夫人出行圖》 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軍樂、騎士儀仗的場面。其中,還有小樂隊伴奏、百戲雜技和樂舞表演等等。

兒童嬉戲場景,也能在敦煌壁畫中找到。第9窟壁畫繪於晚唐,裡面有一個身穿花袍服的童子,胯下騎竹馬,左手扶之,右手持竹梢,竹梢有竹葉,作趕馬狀。男童頭部微側,眼神與旁邊的貴婦交流,既頑皮又可愛。第112窟西龕西壁,繪有七童子攀樹摘花的場景——在一棵開滿鮮花的樹上,有三童子已爬上樹梢。中間一童子正在摘花;左側一童子正要把採到的花扔給樹下的同伴; 右側一童子剛爬上樹枝,似還未站穩。樹下有四童子,或俯拾地上花枝,或伸手接住同伴扔下的花,或試圖爬樹。7個小夥伴,神情各異,又和諧一體,充滿童趣。

唐代敦煌壁畫中的服飾文化,勝似一部百科全書。通過琳琅滿目的真跡,不僅是一座古代多元服飾的藝術殿堂,而且也是見證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外交關係的重要媒介。「盛世中國」的輝煌多彩,在一個個世俗細節中顯得愈發真實。

例如,晚唐第17窟中,持杖供養女子效仿胡人著裝且穿著男裝。這種裝束充分表明了唐代社會風尚的開放。又如,唐代貴族男女出行時喜歡戴「胡帽」服飾。這是一種從北方傳入中原的皮帽或氈帽。唐代婦女常戴胡帽並與面紗結合遮蓋頭部,再配以類似披風的外套。第217窟壁畫中,就可見一女子頭戴胡帽、穿紅色披風騎馬行進在崇山峻岭中。

此外,敦煌壁畫中有許多描繪天國的場面。這些壁畫雖然表現的是宗教內容,但也是對人間真實舞樂場景的再現。例如,初唐第220窟的西方凈土變、盛唐第217窟的觀無量壽經變、中唐第12窟的伎樂反彈琵琶等,圖中的佛、菩薩、伎樂、飛天等根據各自位置、身份、職務穿著千姿百態的服飾,質地高貴、色彩鮮艷、款式美觀,有的說法、有的奏樂、有的起舞、有的聆聽觀賞、有的嬉戲,一派安樂祥和、歌舞昇平的景象。畫中表現的內容,從側面也反映了當時的盛世繁榮、祥和安定。

來源:解放日報、解放網 作者:夏斌

有一種隨喜叫做留言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子座 的精彩文章:

TAG:師子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