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研讀》第53期 論語八佾篇第十三

《經典研讀》第53期 論語八佾篇第十三

GIF

八佾篇第十三

原 文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注 釋

王孫賈:衛靈公的大臣。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是俗語。「媚」為諂媚。「奧」即室的西南隅,是尊神的位置。「灶」指古人祭拜的灶神,位置稍為卑下。王孫賈是衛國權臣,要孔子奉承他,特以此俗語來刺激孔子。

義 釋

《四書蕅益解》:卓吾雲。媚。便獲罪於天矣。

《論語新解》: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古有此語,賈引為問。奧,古人居室之西南隅,乃一家尊者所居。灶乃烹治食物之所。或說:古人祭灶,先於灶徑,即灶邊設主祭之。畢,又迎屍於奧,擺設食物再祭之。主以木為,古人謂神即棲於此上。屍以人為,祭時由一人扮所祭之神謂之屍。此章奧與灶實指一神,蓋謂媚君者,順於朝廷之上,不若逢迎於燕私之際。或謂奧灶當直指人言,居奧者雖尊,不如灶下執爨者實掌其飲食,故謂媚奧不如媚灶。奧指衛君之親幸,灶指外朝用事者。或曰:王孫賈引此語問孔子,意欲諷孔子使媚己。或曰:王孫賈或因孔子曾見南子,疑孔子欲因南子求仕,故隱喻借援於宮閫,不如求合於外朝。此乃賈代孔子謀,非欲孔子之媚於己。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意,謂但知依理行事,無意違理求媚。衛君本所不欲媚,何論於朝廷之上,抑燕私之際乎?抑又何論於近幸之與權臣乎?

今 譯

衛國大夫王孫賈問:「俗話說:『與其諂媚房屋西南角的神,不如諂媚灶神。』這是什麼意思?」孔子答道:「不是這樣的。如果做事違背正當道理而得罪上天,到什麼地方去禱告都是沒有用的。」

主 旨

孔子尊崇天理,不諂媚求人。

引 述

王孫賈是衛國大夫,可能是覺得自己的身份卑微,把自己比擬為灶神。他以「與其諂媚房屋西南角的神,不如諂媚灶神。」來提醒孔子「尊神雖大,未必能造福家人;灶神雖卑,常能保佑家人」,希望孔子不要小看他。

孔子卻趁機告訴大家,神的尊卑並不重要。祭拜的人,是不是遵守正當的道理才最要緊。若是違背正當道理,討好什麼樣的神明,都是沒有效果的。

生 活 智 慧

(一)對神諂媚,基本上已經扭曲了虔誠、敬重的本意。祈求神力的救援,也斷絕了天人合一的感通,這是孔子「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的精神。我們通常先拜天,後拜神,便是這種精神的具體實踐。

(二)萬物都可能具有神性,這和萬物有靈,或者萬物都是能量的某種形態展現,是一樣的道理。家裡的灶神,也是人想像出來,或者說創造出來的。信與不信,完全由自己決定。

(三)天是「正當道理」的代名詞,凡是違反正當道理的事情,便是獲罪於天,這時候再怎樣虔誠拜祭,都屬於無效的行為。

建 議

尊敬上天,其實就是遵守正當的道理。凡事遵循正道而行,便是敬天、順天、不得罪老天。

別 裁

這一段很有意思,不僅僅有表面的意思,還有深層次的故事。王孫賈是衛國的大夫,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呆了很多年,衛靈公對他很好,很想起用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天王孫賈向孔子請教,「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道理。說道「奧」大家也許不熟悉,但「灶」70後一般都知道,就是灶君、灶王爺。小時候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就算過年,一直到初三。老話講:臘八、祭灶,年下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又講:二十三糖瓜粘,打發灶王上了天。灶神是每家都有的,一般供在廚房,古時廚房又稱灶房,灶神即灶王爺,管吃飯的神,還管每個人的起心動念,每年臘月二十三到天上述職彙報,到正月初四回來。人們為了讓灶君說好話,在二十三這天吃麻糖、粘糖瓜,要用塘把灶王爺的嘴粘住,為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報吉祥」。「奧神」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了,家有家長,對應有家神就是奧神。中國是多神的民族,需要誰信誰,不需要什麼也不信,有老天爺、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觀音菩薩、關公、財神、文曲星、灶王爺、祖宗牌位等等……這裡是什麼意思呢?

王孫賈以奧神比作諸侯衛靈公,以灶神比作衛靈公身邊的大臣,勸告孔子,一味的與君侯交好,不如結交君侯身邊的大臣,好讓它們在君侯面前為你美言,否則君侯也不會用你。孔子說:你說的不對,一個人如果不按「禮」行事,做了壞事,獲罪了上天,向誰祈禱也沒有用,正所謂「自助天助」。孔子借回答此句的意思,告訴王孫賈,你說的我都懂,只不過不屑為之。因此衛靈公雖想重用,但身邊大臣勸言,由於孔子門下弟子眾多,如有不臣之心,足以動搖靈公的統治,衛靈公思之再三,終不敢起用孔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州理工國學會 的精彩文章:

TAG:蘭州理工國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