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雞蛋殼竟被這位男子雕刻成金獎作品走出了國門

一個雞蛋殼竟被這位男子雕刻成金獎作品走出了國門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有一位叫孔斌的手工藝術家,他從小就喜歡雕刻,十幾年前他選擇在鳥蛋上雕刻,獲得成功,他的作品《愛心滿堂》在山西省文博會上獲得金獎。

蛋雕是近年逐漸興盛起來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品,它融合了繪畫與雕刻,以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等雕刻手法體現出繪畫效果。

談到與蛋雕的結緣,孔斌說:「有一次我在網上看到有人在雞蛋上雕刻,十分漂亮,我就在網上淘來了雕刻工具,自學蛋雕技藝。雞蛋個小皮薄,個大且皮稍厚一些的鴨蛋、鵝蛋較好,約為0.3毫米,其實最好的還是駝鳥蛋,約有2毫米厚,不過一隻就上百元,成本太大。」孔斌告訴小編,起初學慣用的是雞蛋,僅0.2毫米的雞蛋殼能練出手藝,現在他用的多數是鴨蛋、鵝蛋。

他說,挑選好合適的蛋後,先在蛋殼上描繪圖案,然後用電鑽器和刻刀進行精雕細刻。「有不少人也想跟著我學,但除了要有一定藝術功底,最主要的是耐心與堅持。」他坦言,為了做好一件蛋雕,只要一開始雕,便不會停手,有時候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

蛋雕是個相對單調的創作過程――手輕輕托著一捏就破的蛋殼,用磨針、刻刀在上面輕柔做功,最費勁的時候,十幾個小時都不一定能做出一個來,可即便如此,蛋哥還是樂此不疲:「雞蛋殼薄一點的有0.1毫米,鵝蛋一般是0.3毫米,在這麼薄的蛋殼上做雕刻,可能做十幾個才能成功一件,毀掉十幾個蛋殼,才可以誕生一件新品。所以,每做一件都是偶然,都是緣分。」大概就是愛上了這種偶然,喜歡上了這種結緣。

孔斌是個「70」後,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1975年,出生地是堯都區金殿鎮東馬冊村,喝著龍子祠的水,聽著子母河美麗的民間傳說,孔斌一天天長大了,進入當地的伍級村學校學習。這時候,孔斌的藝術天賦就顯山露水了:老師用剩的粉筆頭,他能飛快地用削鉛筆的刀雕一個香爐出來。

孔斌對蛋雕真是痴迷,他自己有企業,根本就顧不上管理,整天就是琢磨蛋雕。

一間不到十平米的房間就是他的工作間,他把自己關進去就不出來,吃住到在工作間里,做起蛋雕就忘了一切,直到一間作品完成。

十幾年來,他的作品已經有數不清了,有許被多外國友人收藏,他還被邀請參加過高手在民間的電視節目,獲得好評,他希望他的作品會被更多的人喜歡。攝影:張旦 本組圖片為作者原創作品,歡迎分享 謝絕自媒體使用,盜圖必究,特聘請山西堯之天律師範青波維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雞蛋 的精彩文章:

TAG:雞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