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明日智者大師圓寂紀念日!願祖祖相承,台教續千燈

明日智者大師圓寂紀念日!願祖祖相承,台教續千燈

2018年1月10日,

農曆丁酉年十一月二十四,

是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圓寂紀念日。

談到中國佛教,

智者大師可謂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大師開創「五時八教」的判教體系,

對佛法進行系統的分類、解釋,

構建了獨具圓融特色的「一念三千」實相論,

對漢地佛教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故後世稱譽智者大師為東土釋迦。

【大師生平】

智顗(538—597)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世稱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人。

十七歲時,值梁末兵亂,家庭分散,顛沛流離,遂在荊州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為僧。十八歲投湘州(今湖南長沙市)果願寺法緒出家,授以十戒;師叫他去慧曠律師處學律,二十歲受具足戒。這時他已精研律學,深好禪觀。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於光州(今河南光山縣)大蘇山,他就前往請益。慧思為他演說四安樂行,他日夜勤習,造詣甚深。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陳光大元年(567)慧思臨去南嶽時,囑他往金陵(今南京)弘傳禪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東下,到達陳都講禪。過了兩年(569),受請主瓦官寺開講《法華經》,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一宗教觀的基礎。

智顗住瓦官寺前後八年,除講《法華經》而外,還講《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即《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寫出《六妙法門》等。陳太建七年(575)離開金陵,初入天台山,於北面山峰,創立伽藍,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華頂峰,行頭陀行,晝夜禪觀。

陳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靈曜寺。陳少主請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又講《仁王般若經》,慧暅、慧曠、慧辯等名僧都奉命參加討論。後移居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此後智顗所講經義,多由灌頂筆錄成書。陳亡,智顗上廬山隱修。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管,遣使到廬山堅請智顗往揚州傳戒,他即前去為楊廣授菩薩戒,受到「智者」的稱號。次年(592)他回到故鄉荊州,於當陽縣玉泉山創立玉泉寺。此後兩年(593—594)在寺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

開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從楊廣之請,再到揚州,撰《凈名經疏》,九月,辭歸天台,重整山寺,習靜林泉,這時他已五十八歲了。以後兩年(597),會稽嘉祥寺沙門吉藏,曾奉書天台邀請他到嘉祥寺講《法華經》,他因病未能前往。過了些時,他在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十月,楊廣遣使入山迎請,他仍勉強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進,不久入寂,世壽六十歲,僧臘四十。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滅後,晉王依照他的遺願在天台山另行創建佛剎,後於大業元年(605)題名為國清寺。

隋朝天台智者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佛陀一代時教,經由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加以判釋之後,經典正義這才條理分明、層次井然地彰顯開來,不至於成為一鍋黏粥。無怪乎後人推崇他為「東土小釋迦」,實在不是空穴來風。他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方法,發明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他成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法華宗。

天台山國清寺

【華頂降魔】

智者大師華頂降魔的殊勝公案被傳為佳話,殊勝無比:

智者大師曾在華頂峰精進修行,有天後半夜,在禪定中,他突然聽到大風將樹木拔起的聲音,雷聲陣陣,驚動了整個山脈,隨著大風雷電,各種各樣的魑魅湧現在眼前,種種形狀,千變萬化。可怕的魔境現前了,雖然場面非常可怕,但是智顗禪師湛然安心,心中沒有生起絲毫的恐懼心。大概是因為禪師不搭理,鬼魅們也覺得無聊了,於是逼迫之境也漸漸自然消散。緊接著,他過世的父母和僧侶同伴又出現在眼前,對他又是擁抱又是相依的,或哭或笑,一時又熱鬧開了。智顗禪師依然深念實相,觀一切境本空,終於這個境界也消失了。

兩個境界的出現,讓他體驗面對諸法逼迫,對惡法的恐懼心和面對人世間溫暖的回憶誘惑。釋迦世尊在成道的前夕也曾遇到相似的情景。經歷過這一晚,智者大師對佛法的理解就更為成熟了,對他後來天台圓融教法的提出,有非常深刻的指導作用。同釋迦世尊一樣,在經歷了魔境以後,有位神僧出現在他跟前,對他說:「你能戰勝魔怨,很了不起,可以成為真正的勇者了。能夠經歷這一劫,也沒人能再比過你……」如此這般,然後神僧開始為他講法。講的法甚深難測,微妙非常。智顗禪師言下大悟,下座後,身心都異常的輕鬆。當他從華頂返回佛隴的修禪寺時,心裡盈滿的是「風煙山水,外足忘憂,妙慧深禪,內充愉樂」。

因為有華頂降魔這樣一段經歷,後人將他尊為「東土小釋迦」,這樣的經歷,中國古往今來,也只他一人達到。他以一心三觀十乘觀法開顯圓頓止觀法門,述為《摩訶止觀》。他的學說,在中國佛教史上發生的影響很大。

印光大師在文鈔《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中道:「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有問所證位次者。答曰,我不領眾,必凈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智者臨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

【求生凈土】

在凈土方面,大師最偉大的著作是《凈土十疑論》,正像「無為子」楊傑在序文里說的:「贊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天台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最為首冠。

大師臨終的時候,命弟子將床安置於東邊的牆壁,面朝西方。專稱阿彌陀佛、觀音。又令多燃香火,唱《佛說無量壽經》題後,說偈:

「四十八願,莊嚴凈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

因智者大師求生極樂,故後來的天台宗祖師也多以求生極樂凈土為指歸。

【開創五時八教之說】

智顗所主張之天台宗教判。即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從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眾生之形式方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又依適應眾生根機而教導之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

五時分別述之:

第一、華嚴時,謂如來成道最初為大菩薩說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首談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空有齊彰,色心俱入,湛森羅于海印,現剎土於毫端;小乘學者,如聾如啞,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時,謂佛說華嚴經後十二年,於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

第三、方等時,謂佛既說小乘,更演維摩、楞伽等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時,謂小乘雖回心向大乘,然其執情未泯,故佛更廣談般若空慧而澄凈之。

第五、法華涅槃時,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說法華經、涅槃經,以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鹹得成佛。這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八教分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之為八教。

【一念三千的三諦圓融觀】

智者大師「一念三千」與「三諦圓融」是印度佛教嫁接到中國本土以後經過本土文化的排異與融合所結出的第一批理論果實。智者「一念三千」與「三諦圓融」是龍樹學在華不斷流變而產生的理論結果。在這一流變過程中,道家哲學的「自然無為之境」、如來藏一系的佛性論、《華嚴經》的互攝互入說、《法華經》的會三歸一說等先後被引入龍樹學,並最終導致了智者圓融哲學的產生。

智者大師構建出了獨具圓融特色的「一念三千」實相論。智者認為,三智所觀見的三種理境即是空、假、中三諦。三智「於一時而得」即是一心能觀見空、假、中三諦。由此,智者將「三智無別」改造為「一心三觀」。智者認為空、假、中三諦是一體之三面,三諦彼此相即、不相妨礙。至此,智者已經具備了建構「三諦圓融」的所有理論要件,「三諦圓融」由此形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無阿彌陀佛 的精彩文章:

TAG: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