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慢性意識障礙臨床治療研究進展

慢性意識障礙臨床治療研究進展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技術水平提高,康復醫學越來越被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無論三級綜合醫院,還是社區衛生中心,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意識障礙的病人,有些是一過性的,有些是長期的,康復醫學科醫務人員需要掌握意識障礙發生的原因及發展機制,存在的功能障礙,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與合併症的預防。

下面針對慢性意識障礙的臨床治療研究進展綜述。

2016-2017年間的文獻,在DOC的臨床治療方法上,有明確結論的研究較少,只有金剛烷胺和經皮直流電刺激(tDCS)有效的結論。

可能有2個因素:

1、目前沒有確切有效的治療手段,需要進一步研究。

2、神經調控技術,是未來DOC的主要治療手段。

無創神經調控

由於實施簡便、非侵入等特點,在DOC領域的使用頻度、範圍和經驗報告,逐年增加。已經是DOC意識促醒及康復的基本技術手段。2016年有較多文獻報道了使用經驗,但多為增量性研究,沒有發現新的突破點。

有創神經調控:

包括了腦深部電刺激(DBS)和脊髓電刺激(SCS,spianl cord stimulation)等。2016年前共有6個DBS,10個SCS研究報告。2016年來,DBS和SCS各有3篇,迷走神經電刺激1篇。

腦深部電刺激 DBS:

第一個報告來自義大利,3例患者手術後臨床和檢測都有提高,都未達到完全恢復。2個主要結論,相較植物狀態,微意識MCS才是最好的適應症;高頻率刺激顯著優於低頻。

第二篇文獻來自克羅埃西亞,研究屬於臨床經驗報道,並無特殊新意。重點是發表的雜誌J Neurosurg,作為神經外科主要的學術平台,在不到1年時間發表2篇少見病的探索研究,透露出對該療法的積極支持和看好。

最後一篇研究比較有價值。病人雖然未獲得意識恢復,但是通過對睡眠腦電(睡眠慢波SWS和快速動眼REM)的連續觀察,證實了病人的病情提高。如前所述,新的切入點和成熟技術的應用,更容易獲得可靠的結果。

女,36歲,外傷21年,微小意識狀態,DBS植入3年;

檢查SWS(slow wave sleep),REM(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脊髓電刺激 SCS

2016年後發表了3篇DOC-SCS論文,作者均來自中國(白洋、張玉瑾),基於陸軍總醫院的臨床數據,研究SCS後程式控制參數的優選和設定。

針對慢性意識障礙患者(DOC)程式控制,採用觀察SCS刺激引起的皮層EEG響應性,進行效能排序和篩選。發現在低頻和中高頻效果最優。

對刺激響應部位分析,額葉在SCS神經調控效應中發揮關鍵作用。Gamma活動是SCS神經調控作用的重要電生理評估內容。

SCS刺激中,採用間斷刺激,一般採用ON/OFF:15min/15min。但是否合理,本研究採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fNIRS),觀察了不同刺激間期的皮層代謝效應,發現短間期2min,產生最為顯著的效應疊加。同時也觀察到額葉是SCS主要的響應區域。額葉的響應程度與預後相關。

近期來自法國的「VNS促醒植物人」研究報告,引起較大反響。

該研究僅對病人的意識有了輕度的提高,不過檢測結果證實了治療前後的改善。關於VNS促醒DOC的研究,2013年就有過報道,相較DBS和SCS,確切療效有待觀察。

2017來自中國的學者,報道了另外一種非植入式VNS刺激裝備,經皮耳穴VNS(taVNS)提高DOC患者意識的報告。新的治療方式值得關注。

腦的干預技術,由open surgery 向微創,再到無創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同樣神經調控的無創治療方式研究越來越活躍,由於TMS及tDCS對深部核團的調控無法實現,新的技術正在出現。超聲聚焦技術對意識障礙的干預,是2016年來,治療技術的一個新突破。

新的時代,讓我們一起期待

無創深部調控技術,近期又出現電脈衝干預方式。儘管還是在小動物中驗證,但技術原理的突破,相信很快就會進入臨床觀察。

Lozano在《新英格蘭醫學》發文:無創DBS正在向我們招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人享有康復 的精彩文章:

TAG:人人享有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