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減緩壓力的4個小訣竅

減緩壓力的4個小訣竅

化解壓力的方法有許多,大致可分為兩類——

消極迴避法

積極化解法

前一種方法,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

比如,找個善解人意的朋友,當面或者打電話向他傾訴一番,然後對方安慰安慰自己。或者閱讀一本愛不釋手的書,在此過程中忘卻壓力。或者外出旅遊一段時間,身處美麗的大自然,煩惱也會頓然消失。或者聽聽音樂,沉浸在動聽的音樂中,將煩惱一掃而光。

這些迴避法算好的,還有不好的。

比如,用酒精麻痹自己,以期暫時忘掉壓力。或者去一些喧鬧、不清凈的場合,通過感官刺激來釋放壓力。

迴避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一段時間後,我們又不得不重新面對現實,所以這種方法意義不大。

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積極化解法,這些方法大多出自佛法。依靠這些方法,許多人有效調整了身心,同樣面對壓力,表現得與他人截然不同。

積極化解法

(一)換個角度看問題

壓力其實並不都那麼可怕,如果換個視角,壓力甚至會給我們帶來利益。

我們面臨的壓力有兩種——正常的壓力和過重的壓力。正常的壓力並非壞事,它對人的成長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學家發現,在人的能力當中,25%是自己開發的,75%則是被「擠壓」出來的。

如果毫無壓力,人往往會渾渾噩噩,如此一來,就很難有所成就。在一所學校,如果老師沒有授課的壓力,不一定會認真專研業務,如果學生沒有考試的壓力,也不一定認真學習。

心理學提到過一種「拍球效應」——拍球時用力越大,球就跳得越高。其寓意是,承受的壓力越大,就越能激發潛能。因此,出於成長的考慮,我們需要給自己適當施加壓力。

對此我深有體會。雖然沒有人強迫,我卻不顧辛勞堅持講課,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有了講課的壓力,我不得不努力學習,如此一來,自己的智慧就不會停滯。

所以大家不必太害怕考試,在考試的壓力下,你們現在不得不刻苦學習,有了年輕時的付出,到了晚年有些知識還會記憶猶新。

我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為了應付考試,我經常跑到河邊拚命複習。當時覺得很苦,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種付出確實值。

當然,對於過重的壓力,則要及時予以化解,否則自己很可能被壓垮。不過要提醒各位的是:人生本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對有智慧的人來說,失敗和挫折未嘗不是件好事,即使跌倒了,也要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積極化解法

(二)樹立三世因果觀

佛教認為,每個人都存在前生後世,今生所感受的苦樂,一部分取決於前世的業,還有一部分取決於今生的行為。如果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對眼前的得失就會看得比較開,不會給自己增加無謂的壓力。

對此,有些人可能不屑一顧:「別開玩笑了!前生後世沒有科學依據,年輕人信這一套,未免太可笑了吧。」

這種論調看似理直氣壯,不過,它恰恰是錯誤的。

佛法如大海,在佛法開顯的真理當中,直到今天,也僅有少部分為科學家所認知,大量未知領域尚有待於科學家去認識。

拿前後世來說,這本是佛教最基礎的觀點,眾多科學家卻對此一無所知。由於唯物論的影響,許多科學家執著意識是大腦的產物,認為生命是從父精母血中產生,頑固地否認前後世的存在。

其實,在科學的最新發現面前,這些陳舊的觀點早已站不住腳了。

著名醫學家約翰?艾克理 說:

「在人的身體內確實有非物質的心識、意識,或者叫做心力的『自我』這種東西隱藏著。在胚胎時期或極年幼時,這種『自我』就進入到人體內的大腦之中,它能操縱大腦的一切功用,就像人腦掌控電腦一樣。人所擁有的這種無色、非物質的意識,可以指揮、控制屬於血肉之軀的大腦,它能讓大腦中的相關神經細胞從事在它指令下的具體工作。這樣的非物質形態的『自我』或心識,在大腦死亡之後依然存在,並仍擁有生命活動的形態,而且可以永生不滅。」

美國加州工學院的史柏理博士 也認為:

「人們所謂的『自我』,實際上是超越物質並且非常嶄新、重要的一種非物質,它只出現於複雜分層結構組織的肉體大腦中,並實際控制大腦每一部分的活動。」

大量事實也證明,意識和大腦並非一回事。最近幾十年以來,科學家發現了許多沒有大腦的人和動物,這些眾生同樣有意識和感受,這足以推翻意識是大腦產物的觀點。

在中國,許多人奉科學為圭臬,可這些人萬萬沒有想到,科學的最新觀點居然與佛教不謀而合。

因此,如果不承認前後世,認為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出生就像雨後忽然冒出蘑菇,死亡則如同灰飛煙滅,這種人可以說既不懂佛教,也不懂科學。

除了科學和宗教,在東西方哲學中,也有對前後世的闡述,大家可以看看哲學家們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講的。

人如果有了前後世的觀念,遇到挫折就會有思考的餘地。

一個居士曾對我說:

「我失去了自己至愛的人,這是命運給我上的一堂課,它以刻骨銘心的方式告訴我:今生的恩愛離合,一切無非是前世的因緣。」

相反,由於不明此理,許多人死死抓住貪執之境不放,結果就像以手握沙一樣,握得越緊,沙子流失越多,最終不但一無所獲,而且增加了自己的不幸。

遺憾的是,現在學校只重視ABC、數理化,不要說三世因果,連如何孝敬父母等做人的道理都不教。這就是現代教育的誤區。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對於人的成功,專業素養只起15%的作用,非專業素養(諸如為人處世之道)則起到85%的作用。

所以我建議:學習專業課程之餘,大家也要掌握一些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識。

積極化解法

(三)培養滿足感

許多壓力都源自不滿足。從生活本身來講,我們並不需要太多,住房經濟適用即可,乘車國產就夠了。可人們總是貪心不足,房子一定要高檔豪華,車子一定要進口,結果給自己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一個人幸福與否,和物質條件並無必然關係。

我們看藏地的農民,他們的生活再平常不過了,每天在田裡打理莊稼,吃的是簡單的農家飯,可他們臉上卻時常露出燦爛的笑容。相較之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則不同了,雖然物質極大豐富,住的是豪宅,開的是靚車,穿的是名牌,心頭卻總縈繞著一大堆憂慮。

提起農民的幸福,我想到一個故事:

乾隆爺下江南時,曾問一個農民:「你覺得普天之下,何人最快活?」

農民說:「自然是皇帝了。」

乾隆問:「何以見得?」

農民說:「你想,皇帝出門是八抬大轎,衣服右兜里有吃的,左兜里也有吃的,這還不快活嗎?」

還有一個故事。

六十年代,有記者採訪鐵路工人:

「你覺得將來實現共產主義後幸不幸福?」

工人說:「當然幸福。」「為什麼?」

「那個時候,天天有大米、白面吃,紅糖、白糖也隨便吃,難道不幸福嗎?」

這些故事也許是笑話,蘊含的意義卻值得我們深思。

前幾天,我看到莫言自述其創作生涯的一段話:

「1957年,我家來了個大學生鄰居。這個大學生說,他在濟南的時候認識一個山東省比較『腐敗』的作家。這個作家『腐敗』到什麼程度?一天三頓吃餃子。那時我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餃子。我當時就問:『叔叔,如果我將來寫出一本小說來,是不是能一天三頓吃餃子?』所以,我最初對文學的夢想,就是沖著一天吃三頓餃子開始的。」

我對莫言的話很有同感。

小時候,每到冬天我就盼著過年,不為別的,就是想得到幾顆糖。每次得到糖,自己都有一種無法言表的歡喜,很久都不捨得吃。

現在的人或許覺得這都是神話:「不可能吧?過年有餃子吃,有幾顆糖吃,就那麼幸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是結論:

幸福是一種基於內心的感受,倘若內心沒有滿足,物質條件再優越,也不會有幸福感。

現實當中,有許多富裕卻不滿足的人。

1993年我去美國訪問,當時美國家家有洋房汽車。在我看來,美國人應該滿足了。可事實剛好相反。我曾聽到一對美國夫妻私下商量:「鄰居都有飛機了,我們怎麼辦呀,什麼時候也買飛機吧?」

佛教常說「放下」,這裡面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放下,絕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放下過分的貪求。要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過分貪求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起一個故事:

有一隻狐狸徘徊在葡萄園的籬笆牆外,饞得口水直流。它餓了三天三夜,瘦得前心貼後背,才鑽進籬笆牆。到了葡萄園裡,狐狸大吃特吃,身體又胖了起來。心滿意足之後,狐狸才發現出不去了。沒辦法,它又餓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才鑽了出去。最後狐狸感嘆道:「空肚子進去,又空肚子出來,真是白忙一場啊!」

其實人何嘗不是這樣?赤條條來到人間,又兩手空空前往後世,曾經擁有的一切都不得不留在身後。

明白此理後,大家對生活要抱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達態度,放下過分的貪執,如此一來,許多煩惱就無從生起了。

說實在,我們的煩惱大多是自找的。

有一個心氣很高的大學生,他給自己訂了一個擇業標準:世界500強企業,月薪八千至一萬。因為目標過高,好久都沒找到工作,他為此悶悶不樂。

後來朋友勸他:「要求先別太高,從月薪兩千做起,等有了基礎,慢慢就會好起來。」他聽從了勸告,結果很快找到工作,心情也隨之好了起來。

可見,只要有了隨緣的心態,許多無謂的痛苦都可以避免。

不過我也要提醒大家:人世間本來就充滿缺陷,身處這種現實,想完全免於痛苦是不可能的。

拿人的一生來說:小時候有學業的壓力,走上社會後有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晚年又有健康問題,即使沒有明顯病症,身體也會逐漸衰老。

如果我們了解了世間的真相,就會比較易於接受痛苦,痛苦的感受也會自然減弱。

積極化解法

(四)展現利他心

有個成語叫「助人為樂」,這種說法很有道理。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幫助他人過程中,自己的痛苦能明顯減輕。所以,如果你感覺壓力比較大,就趕快幫助他人吧。

有人或許會說:「我沒錢,怎麼幫助他人?」這種疑慮是沒必要的。幫助他人不一定需要錢,只要有一顆善心就足夠了。

美國暢銷書《29件禮物:一個月的布施如何改變你的人生》中講到:

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加州的沃克女士患上了神經系統疾病,百般治療都沒有效果。

後來沃克遇到一位非洲的傳統醫生,醫生給她開了一份奇怪的「藥方」——29天內捐贈29件禮物。沃克感覺很為難:「我連床都不能起,怎麼給別人送東西呢?」醫生啟發說:「禮物不需要是物質的,說一些關愛的話語也算禮物。」

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沃克開始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布施。29天後奇蹟出現了,她的健康明顯好轉,工作和生活也開始步入正軌。

和沃克女士一樣,許多人本著一顆善心,投身於幫助他人,最終帶來的都是對自身的救治。

利他心是治癒痛苦的無上妙藥,大家應當培養這種善心,並在生活中將其發揮出來。

在此過程中,不一定付出多少金錢和實物,哪怕為別人做一件小事,說一句關心的愛語,甚至獻出一份善意的表情,都是可以的。

相反,對自我的愛執則是痛苦的根源。

這一點不難理解:看看人們的眼淚,除了真正的菩薩和奉獻者以外,大多都是為「我」流的,很少是為他人流的。

有些女孩特別愛哭,她們是為非洲的飢童哭泣嗎?是為遭受颶風的美國人哭泣嗎?

恐怕不是。

她們哭泣,原因不外乎如此:「你為什麼對『我』不公平?」「你為什麼對『我』不好?」……

在佛教中,利他的善心被稱為慈悲心,這種善心對人類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慈悲心,不管走到哪裡,別人都會對他敬而遠之;而如果有了慈悲心,不論身處何方,都會得到別人的恭敬和愛戴。

慈悲心具有永恆的價值。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種思想,時至如今,許多思想已被淘汰,而慈悲的理念不僅沒被淘汰,反而愈加煥發出勃勃生機。

所以,我們一定想盡辦法生起慈悲心。

敬摘錄廣西大學演講

《減輕壓力的智慧》

來源於智悲佛網

佛教與科學|念力強大神奇的作用,不信可以試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桂林菩提 的精彩文章:

TAG:桂林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