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恭親王奕訢要人有人、要兵有兵,為何在慈禧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恭親王奕訢要人有人、要兵有兵,為何在慈禧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恭親王奕?是雍正朝以後最顯赫的親王,除了怡親王胤祥能與之比擬外,其他王公大臣都難以望其項背。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麼一位強勢的鐵帽子親王,為何在慈禧的淫威下毫無反抗之力,以致於想罷就罷,想用則用呢?

辛酉政變(祺祥政變)後,奕?作為最大的功臣其集團勢力已經滲透到軍機處、總理衙門、內務府、宗人府等核心政治建築中,按說手中握有如此的實權,完全可以與慈禧相抗衡。但是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奕?始終處於下風,歸結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其一,慈禧在給予奕?眾多關鍵職務的同時,還下了一道上諭明示群臣,「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后躬裁決。」也就是說,在同治皇帝沒有親政之前,國家的一切大政都要看兩宮太后的眼色行事,都要獲得她們的最後許可。

而事實上,兩宮太后的核心其實是慈禧一人。在這頂大帽之下,奕?就不具備當年多爾袞的權威,自然也就不可能對皇權構成最大的威脅。

其二,自順治入關後,宗室貴族中離皇帝最近、最受信任、最有政治發言權的只有兩人,一個是雍正朝的怡親王胤祥,另一個是咸豐朝的協辦大學士肅順。就以這兩人與當時最高統治的關係的來看,奕?其實也不具備他們的優勢。

胤祥不僅是雍正的親兄弟,更是雍正奪儲鬥爭中生死不渝的盟友,為了替雍正保全政治實力,胤祥不惜自己頂罪。肅順雖然是遠支宗親,但他忠心報效咸豐,敢於任事的作風被咸豐帝所認可、信任。反觀奕?,與慈禧本無歷史淵源,他們的關係是建立在互相利用、相互妥協的基礎上的,雖然在前期還能為共同的政治目標即扳倒顧命八大臣,可是政變成功後,兩人的政治軌道便逐步分離。

其三,兩宮太后在發動辛酉政變過程中,已經將所謂的祖制家法打得稀巴爛,她們用「事貴從權」的理由予以解釋,說什麼「惟以國計民生為念,豈能拘守常例」,在這樣冠冕堂皇的旗幟下,慈禧為了一己之私,躲在皇帝的背後,用皇帝的名義便宜行事。而奕?則在明處,他對祖制家法的解讀權為零,「兩宮垂簾聽政、親王秉政」已經讓他失去了捍衛祖制家法的絕對資格。

其四,奕?集團表面上看都能佔據要津、把持大權,實際上卻脆弱不堪。奕?集團的發家主要還是在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後,奕?因為被咸豐任命留京處理善後事宜才逐漸形成一個鬆散的小集團。其核心成員是文祥、寶鋆、桂良等,像周祖培、賈楨、沈兆霖等不過是為了反對肅順而站到奕?的陣營中來的,他們並不是奕?的心腹之人。

就算是核心成員他們也各懷鬼胎。文祥雖然是不可多得的幹才,但他卻很注意保持同奕?的距離,即便是在一些政治主張上也不都完全贊成奕?,奕?依賴文祥主持政務則可,如果依賴文祥對外進行勢力擴張或抗爭則不可。

其五,奕?沒有取得日漸崛起且逐步形成「督撫專政」局面的封建大吏的支持。曾國藩及其親信對奕?的評價普遍過低。奕?集團既然得不到這些實權在握的督撫大員們的看好,也就更容易成為慈禧的手下敗將。

更為重要的是,奕?個人的缺憾使得他不可能與慈禧相抗衡,也不足以領袖群雄。關於奕?的缺點,他的親信密友寶鋆曾經說:「恭王(奕?)雖甚漂亮,然究系皇子,生於深宮之中,外事終多隔膜。」這是指奕?缺乏足夠的閱歷,很多事情不了解其來路。

所以在慈禧與奕?兩大集團發生衝突時,奕?的這些弱點就馬上下顯露了出來,最終成為失敗者。不過奕?的結局也算不錯,不僅恩封了鐵帽子王,還得以善終,這也充分顯示了慈禧玩弄權術的高明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