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是廣平游氏的始遷之祖 從《金石錄》中打開一千多年前廣平郡始遷祖之迷

誰是廣平游氏的始遷之祖 從《金石錄》中打開一千多年前廣平郡始遷祖之迷

三國魏游述是廣平始祖的可能性略考

不斷翻刻、抄寫、重修、註解的紙質文獻是人類文化傳承的印跡,我以為此為書證;經世不忘、代代口傳、以身踐行的家國神跡和傳說,也是人類文化傳承的印跡,我以為這是精神證據;

當書證現歧義、口傳也語焉不詳時,往往出現越解越惑的狀態,於是各執一面極難融合,於學術而言叫爭鳴,於源流而言叫爭論。這是歷史與源流愛好者的痛苦和無奈。

無奈之餘,轉而尋找更直接的證據,姑且稱之為物證,能算物證的,我想是一些包括碑刻在內的文物,次之為碑刻拓本,再次之碑刻臨摹本,又次之為介紹碑刻的金石學文獻。

3 查考金石學文獻之先,書證中的一條信息,引起了我的好奇與迷惑,即唐代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於元和七年(812)成書的《元和姓纂》,其中關於游氏的一條:「廣平後魏河南尹游迷(一說游述)始居廣平六代孫後魏尚書明根……」

僅從字面而言,「始居」二字可以有不同的解讀:1、本人原先居住地;2、第一個開始居住者。

盡我所能,未能找到關於魏河南尹游迷(游迷)的任何書證,能入唐代官方編撰的姓譜,非官即富,我不禁懷疑游迷(述)的真實存在,轉向金石文獻碰碰運氣吧。

說到金石學,我能想到的最早者是兩宋之際的趙明誠,還是從他的夫人李清照開始了解他的。趙明誠和他的父親都是金石痴迷者,收藏有大量漢至唐碑刻拓本,但大部分失於北宋季金亂,李清照帶到杭州的15車藏品,也因生計而變賣失蹤了。好在有夫婦合撰的《金石錄》存世。

真沒想到,這部《金石錄》竟然收錄有魏游君……

一、唐·林寶·《元和姓纂》

1、概略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元和姓纂》·十八卷(永樂大典本)

唐林寶撰。寶,濟南人。官朝議郎,太常博士。序稱元和壬辰歲,蓋憲宗七年也。……但寶以二十旬而成書,援引間有訛謬。且當矜尚門第之時,各據其譜牒所陳,附會攀援,均所不免。……至原序稱皇族之外各以四聲類集,則李姓必居首卷。今獨無一字之存,殆修《永樂大典》時已佚其第一冊歟?然殘編斷簡,究為文獻之所徵也。(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

四庫的編者非常客觀地介紹了這部書,唐代重門第,此書大部分據各自譜牒所載,附會攀援在所難免,因此研究源流其並不能作為直接證據,但考其具有官方編撰的性質,抑或當時士子仕進時官方當做了家世依據,在無較之更可採信的依據出現前,以此為藍本也並無不妥。

該書關於游氏的記載,有史記載的,我們能夠發現其相異之處,比如游雅與游明根關係一說,與《魏書》等還是存在些許差異的,但非本文所研究的,暫且略過。

未見之於史者,游述是本文的中心。

2、游迷年代考

《元和姓纂》載:「廣平後魏河南尹游迷始居廣平,六代孫後魏尚書明根」。

六代孫游明根(417年—498年),我們按20~40歲一代推,游迷的生年區間大約是公元217年~317年,即是大約是三國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220年)至晉愍帝司馬鄴建興四年(316年),基本湊巧跨越整個魏晉時期。

後魏即北魏,其開始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元年公元 386年。如果游迷最晚生於316年,尚能夠談得上「後魏游迷」,但此時他已70歲,這種極限的可能性是偏小的。

再來考慮前魏,即三國曹魏,曹魏立至滅時間為公元220年~266年,跨度大約46年,即游迷在曹魏初生,到曹魏末出任較大官吏,時間準備是充分的。

鑒於曹魏和北魏的時間相隔120年,我更傾向於:游述是曹魏後期的官吏。這樣也能從趨勢而言,解釋他成為廣平游氏的始遷祖的可能性,即晉武帝司馬炎266年代魏時,魏的官吏游迷(述)遷(或逃、或徙)相對偏遠的廣平郡。

3、河南尹考

河南尹可以是官名,也可以是地名。

先秦戰國時期韓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內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轄域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中牟以西的伊、洛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

秦代仍置三川郡,轄域和戰國時韓國的三川郡相當。

西漢漢高帝二年(前205年)三川郡改稱河南郡,與河東郡、河內郡合稱三河,是西漢京畿範圍內的郡級行政區,治所在雒陽。

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下屬二十一縣,劃屬司隸校尉部。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河南郡改稱河南尹,洛陽改稱雒陽。永和五年(140年),轄有雒陽、河南、梁縣、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平陰、谷城、緱氏、鞏縣、成皋、京縣、密縣、新城、偃師、新鄭、平縣共計21縣。

曹魏時,仍都洛陽,河南郡仍稱河南尹,治所在洛陽。轄有洛陽(舊稱雒陽)、鞏、河陰(舊稱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新鄭、谷城、陸渾、陽城(舊屬潁川郡)、陽翟、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原武共22縣。

西晉以後河南尹復稱河南郡,治所在洛陽,其後再無河南尹作為地名之稱謂。

從河南尹的稱謂來看,游迷(述)屬曹魏時期的官吏,但擔任的卻不見得是河南尹之職,也就是說他的籍貫出處可能是河南尹,類似於後人稱游酢或其自稱「廣平游酢」的含義。

同時,我們看到,河南尹屬縣地域之大,囊括了鄭國游氏立氏並鼎盛之地——新鄭。

這不由得讓我無盡遐想:在鄭滅(公元前376年)至西漢滅(公元9年)這一近400年的時間,也許處於歷史靜默期的游氏壓根就沒離開過鄭都這一帶。

二、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

1、概略

宋代鄧名世撰,其子椿哀補成。鄧為撫州臨川人,本書共四十卷。作者對《元和姓纂》一書採錄、考辨尤為詳博,同時又以《熙寧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譜》二書互為參校,往往足以補史傳之不足,對有關姓氏著作,取其長而辨其誤,故名《古今姓氏書辨證》。到乾道四年(1168)方刊行。

《古今姓氏書辨證》是對漢唐以來姓氏譜牒書進行系統清理編纂並作事實考訂的集大成著作,足以代表宋代譜學的最高水平。《古今姓氏書辨證》的取資,最重要的當然是《元和姓纂》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此外還包括邵思《姓解》、《熙寧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譜》以及各類史書、文集、碑誌等資料。鄧書的價值是保存了極其豐富的北宋以前的士族譜系資料,可以彌補《元和姓纂》和《新表》的缺憾。

2、《古今姓氏書辨證》關於「游迷(述)」條目的辨證

書載:「……秦漢而下,著望河北廣平郡,與宋、焦、談為廣平四姓,至後魏游雅……,其後有徙居揚州廣陵,隋時,間與戴、商、盛為廣陵四姓。」

「遊 遊亦作游,魏河南尹遊述,始居廣平,今游氏望出廣平,遊氏望出馮翊。」

重要的變化:

(1)關於先秦游氏合《左傳》、《國語》、《史記》做了改動。

(2)增加了廣平東晉南北朝時期遷廣陵的概要,辨證了廣陵與廣平的承襲關係。

(3)關於北魏游雅等諸游,合《魏書》、《北史》等做了改動;

(4)最為重要的是將「游迷」改為「遊述」,並增列「遊姓」條目,間接說明了游氏最早的郡望「廣平」與「馮翊」的關係。即:河南尹(新鄭)之遊,因遊述始居廣平繁衍成北魏廣平之郡望,河南尹(新鄭)之遊的某部分在某時在馮翊郡繁衍成馮翊之郡望(見史者如漢末之游殷與其子三國魏之游楚、前趙之遊子遠等,甚至於北宋武功之游師雄)。

(5)改「後魏」為「魏」,與前文分析一致,即游述為曹魏時期官吏。

(6)非常遺憾,宋代鄧本刪掉了唐代林本關於游述與游明根的具體關係,其實如前文所言,《元和姓纂》這一條是合理的。也許鄧手上沒有林原先關於這條的依據。

3、林本辨證出一條游氏早期遷徙的路線及當時各地游氏的關係,也許這就是真相,至少是一種可能性。

三、宋·趙明誠、李清照·《金石錄》

這是我入駐金石文獻,找到的第一桶金。

1、概略

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言道: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甫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迹,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李清照又敘及夫婦二人收藏得之不易、校勘不易、整理不易、生活之不易,接下來: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複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罷,具舟上蕪湖,入姑熟,將卜居贛水上。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

不料丈夫在湖州病故,「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余又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棄。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雲煙矣。獨余少輕小捲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篋,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內者,巋然獨存。」

易安居士倖存的數篋藏品,亦在本序前後為生計散失殆盡。

可以看出,合夫婦二人之力,是無法對所藏金石拓本做臨摹式輯錄的,因此我們今天見到的《金石錄》的體例是仿照歐陽修《集古錄》,只是把目和題跋合為一書,只是目錄和研究性專著。即便如此,因其所收所題跋的大部分原石及拓本都已不傳,《金石錄》也是重要的歷史文獻,為史家所採信。

運氣好的是,在《金石錄》條目中找到了兩條:

第二百八十六魏大長秋遊述碑泰始十年九月;

第二百八十七魏游君碑陰。

運氣更好的是,這兩條目,均有夫婦二人的考證題跋……

2、重要的間接物證

(1)第二百八十六《魏大長秋遊述碑》題跋

大長秋遊君碑

右大長秋遊君碑云:君諱述,字庶祖。按,《元和姓纂》云:魏河南尹游述始居廣平六世孫後魏尚書明根生僕射肇。今碑亦云:述,廣平人。惟姓纂雲,述為河南尹,以碑考之,蓋未嘗為此官。又按,後漢百官志,大長秋承秦,將行宦者,景帝時更名大長秋,或用士人。中興常用宦者,述嘗為冤句長、尚書郎左丞、元城令、治書侍御史、南安·北海·東郡太守、符節令,遊(遂)為大長秋,皆非宦者之職,然則魏制蓋亦參用士人矣。

(2)第二百八十七《魏游君碑陰》題跋。

魏游君碑陰

右游君碑陰,按,王莽嘗下令禁二名,故當時士人皆以一字為名,東漢時尚爾,今此碑所記凡二百五十三人,亦無一人二名者,碑者晉咸寧中建,距莽時二百年矣,而士大夫猶遵莽之令不變,何哉?

3、趙明誠李清照題跋透露的碑刻信息

【陽面】魏大長秋遊君,諱述,字庶祖,廣平人。嘗為冤句長、尚書郎左丞、元城令、治書侍御史、南安·北海·東郡太守、符節令,遂為大長秋。

【陰面】刻錄游述之子女、下屬、學生、朋友等共二百五十三人的姓名。(非常遺憾,沒有臨摹記載或具體抄錄)

4、略考

【冤句長】冤句是魯西南中心城市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由於黃河水患,故址已無存。依據史料記載推斷,大致有曹縣西北說、東明縣說、菏澤縣西南說等數種說法。

【尚書郎左丞】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置尚書,員五人,丞四人。漢光武帝時,減二人,始分左右丞。尚書左丞佐尚書令,總領綱紀;右丞佐僕射,掌錢穀等事,秩均四百石。

【元城令】元城:古縣名,與大名同城而治,今河北大名縣。《漢志》元城,應劭曰,魏武侯(?—前370年)公子元食邑於此,因而遂氏焉。

【治書侍御史】官名。亦稱持書侍御史。漢宣帝齋居決事,命侍御史二人治書(辦理文件),後專設此官。東漢沿置,員二人,秩六百石,選明法律者充任。凡遇疑事,按律定其是非。魏、晉以下,分掌侍御史所統各曹。

【南安太守】南安非今之福建南安。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分漢陽郡豲道縣置南安郡,領豲道、新興、中陶3縣,轄域為今甘肅隴西縣東部和定西縣、武山縣一帶。建安十九年(214年)廢南安郡,併入隴西郡。三國曹魏時復置南安郡,屬涼州,仍治豲道縣。

【北海太守】西漢置北海郡,治營陵(今山東昌樂縣東南),後漢徙治據(在今山東壽光市東南),後其封其諸王在此,改稱為「北海國」。

【東郡太守】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置東郡,治濮陽。漢因之。約當今河南省東北部和山東省西部部分地區。

【太守】太守又稱郡守。

秦並六國,廢除封建制,在全國設立三十六郡,以郡守為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漢改郡守為太守,秩二千石。西漢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為公卿;三公九卿罷政,亦多出為太守。

東漢設州牧後,太守遂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級行政官。地位較西漢下降。

【符節令】官名。秦、漢有符節令及丞,領符璽郎。原屬少府,東漢自成一台。符節令秩六百石。掌管璽及虎符、竹符及授節等事。三國魏同東漢。

【大長秋】

長秋宮是漢朝皇后居住之所在。大長秋其實是皇后所用的官屬負責人,一般由宦官擔任。

秦朝名將行,用宦官任職。

漢沿置,景帝中六年(前144)改名為大長秋。《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註:「秋者收成之時,長者恆久之義,故以為皇后官名。」西漢或用宦者,或用士人。

東漢用宦者。掌宣達皇后旨意,管理長秋宮(皇后所居宮)各事,秩為二千石。

歷代沿設。北魏名大長秋卿。北齊稱長秋寺卿。隋設內侍省,不用長秋為官名。煬帝改內侍省為長秋監,主管稱長秋監令。唐後無此名。

大長秋隨皇后出入,宣達皇后旨意,並執掌皇后宮中與湯沐邑的收支,因此是後宮重要人物之一。曹操的養祖父曹騰即曾擔任大長秋。

曹魏大長秋例未知,但一般承東漢制。

5、辨證

(1)游述非宦者,而為大長秋,筆者同意趙明誠李清照的辨考結論「然則魏制蓋亦參用士人矣」

(2)游述所任曹魏官吏經歷

冤句長(類似劉邦的亭長,鄉鎮級)

尚書郎左丞(東漢尚書令為政府首腦、尚書侍郎、尚書郎、守尚書郎、左丞右丞,左丞級別較低,秩四百石,游述似以孝廉任此職,並從此職外放元城縣令)

元城令(縣級長官)

治書侍御史(類似皇帝文秘,級別不高,但有機會接觸皇帝,秩六百石)

南安·北海·東郡太守(郡級長官,西漢秩二千石,東漢地位下降,俸祿也會下降,游述接觸皇帝的好處體現於此)

符節令(掌皇帝的政務璽和兵權符及禮義節之官,級別不高,秩六百石,但一定是曹帝或司馬氏信任之人,類似現握核按鈕提包者)

大長秋(本來應該由太監擔任,士人游述卻任此職,游述老矣?這個職務級別很高,秩為二千石,這是游述擔任的最後職務,皇后一人之下他人之上的職務,非曹帝親信,便是司馬氏派來監視皇后的親信,我以為曹帝親信的可能性更大些。)

游述的任官軌跡基本能勾勒出他的人生際遇。

(3)曹魏帝後考

曹操算漢臣,卞皇后是曹丕追謚的,略過。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甄皇后,【文昭甄皇后,中山無極人,明帝母,漢太保甄邯後也,世吏二千石。……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三國志卷五】

魏文帝曹丕郭皇后,【文德郭皇后,安平廣宗人也。祖世長吏。青龍三年春,後崩於許昌,以終制營陵,三月庚寅,葬首陽陵西。三國志卷五】

魏明帝曹叡(206年-239年)毛皇后,【明悼毛皇后,河內人也。黃初中,以選入東宮,明帝時為平原王,進御有寵,出入與同輿輦。及即帝立,以為貴嬪。太和元年,立為皇后。景初元年,賜後死,然猶加謚,葬愍陵。三國志卷五】

魏明帝曹叡郭皇后,【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景元四年十二日崩,五年二月,葬高平陵西。三國志卷五】

齊王曹芳(232年-274年)甄皇后,【懷皇后(-251年)甄氏,魏齊王曹芳的皇后,魏中山郡無極縣(今河北定元縣)人。文昭甄皇后的侄孫女。其祖父甄儼是文昭皇后的哥哥,被追贈為安城鄉穆侯,後改魏昌穆侯,其父似不可考。正始四年(243)夏四月乙卯,她被立為皇后,嘉平三年(251)秋七月壬戌,甄皇后崩。乙未,葬於太清陵,謚曰懷皇后。】

魏廢帝曹芳張皇后,【曹魏廢帝曹芳的第二任皇后,涼州刺史張既的孫女、東莞(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太守張緝的女兒。甄皇后去世後,曹芳想立自己所愛的貴人王氏為皇后,郭太后堅決要立張氏。養母子冷戰了兩年左右,最終曹芳讓步,於嘉平四年(252年)二月立張氏當皇后,大赦。擢升張緝當光祿大夫。嘉平六年(254年),張緝與李豐、夏侯玄聯合反對司馬師失敗,三月,張皇后被廢黜。】

魏廢帝曹芳王皇后,【曹魏廢帝曹芳的第三任皇后,奉車都尉王夔的女兒。嘉平六年(254年)三月,皇后張氏的家族因為反對司馬師被誅,皇后受到牽連,被廢黜。夏四月,曹芳立王氏為皇后。曹芳第一任皇后甄氏在251年逝世後,曾想立寵愛的王貴人為皇后,王貴人與王皇后是否為同一人,已不可考。九月,司馬師廢曹芳為齊王,王皇后也貶為齊王妃。】

曹髦(241年-260年)卞皇后,【魏帝曹髦皇后卞氏,琅琊開陽(今山東臨沂)人。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的皇后,魏武帝曹操皇后卞氏弟弟卞秉的曾孫女,祖父卞蘭、父親卞隆。正元二年(255年)三月,被立為皇后。魏帝曹髦被司馬昭所弒,景元元年(260年),陳留王曹奐即位,遜後位。在位5年。】

魏元帝曹奐(246年-303年)卞皇后,【魏元帝皇后卞氏,琅琊開陽(山東臨沂縣)人,武宣卞皇后(曹操妻,曹丕母)之弟卞秉的孫女。卞皇后之父卞琳是卞蘭之弟,而卞蘭孫女又為曹髦皇后,故元帝卞皇后是高貴鄉公卞皇后的堂姑。景元四年(263年)秋九月癸卯,元帝立她為皇后。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壬戌,魏元帝禪位於晉王司馬炎,晉王即皇帝位,是為晉武帝。卞後也隨元帝遜居曹魏的興發之地——鄴。計在位3年。】

(4)趨勢與合理性略斷

游述最後一個職務——大長秋,其職務的特殊性,即後宮皇族外之總管,非太監任此職,應是帝後皇族之親信,司馬氏雖權傾朝野,對後宮尚少見插手,這是第一個判斷。

結合前文,關於游述生年考,更傾向於其大約在公元220年附近出生,到265年魏元帝與皇后退回鄴地,其時游述45歲,相對年輕的帝後,他算老年人了。因此第二個判斷是:游述是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的皇后——卞皇后的大長秋。

受曹魏皇室如此信任的游述,以道德論應該會追隨皇室,直至終身。因此,主觀上他也會隨行去到鄴。滿足權力慾望的司馬炎,對待遜位皇帝,一定會滿足其對自己沒有威脅的要求的,比如帶一些願意追隨的親信同行。因此第三個判斷:籍貫河南尹(新鄭洛陽附近)的游述,遷到了鄴。

鄴地,今河北臨漳縣一帶,已無限接近廣平郡。游述的後代散居或聚居廣平郡某地是很合理的。因此第四個判斷:傾向於《元和姓纂》關於游述「始居廣平」解讀為「第一個居住」,為最接近真相的可能性。

即,曹魏之末西晉之始,河南尹人氏游述為廣平郡游氏始遷祖,為最接近真相的可能性。是為本文考證結論。

附件一:《元和姓纂》游姓

附件二:《古今姓氏書辨證》游姓

附件三:《金石錄》之《魏大長秋遊述碑》及碑陰題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