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北經濟衰退,不能怨東北人!

東北經濟衰退,不能怨東北人!

文/楊國英

又一陣「黑東北」的大風颳起,颳得好像還有理有據、頭頭是道,颳得許多東北人都羞稱自己是東北人了。

「黑東北」是一股歪風,東北是欠你的,還是差你的了。事實上,東北從來不欠中國的,全中國恰恰欠東北的(下文慢慢講)。

「黑東北」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最近10年,這樣的歪風,基本上是一年刮一次。好像黑一下東北,就能釋放自己的焦慮感了,好像不黑一下東北,就不能顯示自己的優越感了。

1

「黑東北」最近的事由是,中誠信董事長毛振華「雪地陳情」的視頻和一篇控訴「雪鄉宰客」的文章。

這兩件事是真事,當地確實要改正,批評一下東北的營商環境也是應該的,這是正向的批評,東北人也是能接受的,並且是歡迎的。

但是,以偏概全,一下子將東北描繪成「化外之地」,將東北人視為「化外之民」,好像全中國都文明進化了,唯有東北還處於野蠻社會,這種貼標籤式的輿論暴力,我是看不下去的。

我是江蘇人,但我對東北人有好感,東北人實誠、直爽,做人做事不拖泥帶水。至於,網上有些人說東北人忽悠,拜託,論忽悠,東北人是忽悠得過福建人、廣東人,還是忽悠得過河南人、湖南人?你不能把東北二人轉的娛樂特徵,生硬地套在東北人身上,好吧!

還有人動不動就說東北人懶惰,拜託,說話請動動腦子。傳統的東北人,一年有小半年閑著,不是別的,那是被東北嚴寒的天氣逼的,動不動「零下5℃~ 零下30℃」的天氣,你讓他們怎麼在戶外勞作?

凍成石頭狀的土地,你即便拼上老命刨開了,也播不了種、也發不了芽,施工用的混凝土,你即便能用攪拌機攪拌,但也無法自然養護(必須在高於+5°C的自然氣溫條件下)。

東北人,與全體中國人一樣,沒有人想閑著,更沒有人不想去改變命運,要不然,這些年,為什麼一批又一批的東北年輕人,寧可背著行囊漂泊外地打拚,也不安居家鄉呢?

2

東北經濟衰退,不能怨東北人!

這些年東北的經濟,確實衰退嚴重,東北三省的GDP增速也幾乎年年靠後,但是,這能怨東北人嗎?

要知道,在2010年之前,東北三省的GDP增速,幾乎年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以2010年為例,當年遼寧省的GDP增速是14.2%、吉林省是13.8%、黑龍江省是12.7%——而當年全國GDP增速的平均水平是多少,才10.6%;經濟大省廣東和浙江的GDP增速,也才分別是12.4%和11.9%,均顯著低於東北三省。

以經濟發展速度推斷一個地方的民風,這不僅不科學,更是不道德的。難道才短短七、八年,東北的民風就大變特變了嗎?至於動不動說「投資不過山海關」,好像是東北人把投資嚇跑了似的,這更是荒誕不經了。

東北經濟的衰退,是經濟升級的自然選擇,是新經濟的規律使然,請不要胡扯什麼東北民風不好。

在同樣的制度條件下,傳統經濟增長側重資源,新經濟注重人,而人看重什麼?是否宜居,這才是關健之關健。

改革開放後,除了經濟特區,其他地區的制度條件是全國一盤棋。在2010年前的傳統經濟時期,東北的資源豐富,大慶的石油、 雞西鶴崗的煤炭,鞍山本溪的鐵礦、小興安嶺大興安嶺的木材……這是東北在2010年之前,雖負國企改革之重擔、擔國資流失之罵名,經濟增長卻依然不垮的主要原因。

2010年之後,中國經濟開始向新經濟轉型,互聯網、3C、生物醫療等新興產業、以及金融、文創等現代服務業,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導方向。

與傳統經濟側重資源不同,新經濟更強調「人」的重要性——那麼,問題來了,暫且不討論高校、科研院所等軟性資源,給你三個地方選擇,嚴寒的東北、炙熱的海南、溫和濕潤的華東,在回報均等的前提下,你會選擇哪個地方呢?當然是華東!(地處華北的首都北京不討論,那是權力資源分配之地)

選擇溫和濕潤之地就業創業(華南天氣稍次於華東,但遠比東北和海南宜居),這不僅是中國人的選擇,而且是全世界人的選擇——打開世界地圖,全世界的富國,幾乎都處在溫帶、尤其是北半球的溫帶,而不是寒冷帶和炙熱帶。

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不是一方人成就一方水土,這才是唯物論。要是你非得講人的因素,非得講資源怎麼好、而經濟又怎麼不好,那麼,你可以去俄羅斯的遠東(西伯利亞),也可以去南極洲,這些地方天氣特別寒冷,但是資源卻是超乎尋常的好。

3

全中國都虧欠東北人的!

在你以偏概全地批評、甚至鄙視東北時,你想過沒有,你祖上五代之內,必有一個親戚,曾受到過東北的恩澤。

不要忘記,歷史上,東北是中國人的避難之地。沒有東北,早已有數千萬生民無以安命。

自17世紀滿族人大量入關後,大凡遇到兵荒馬亂、天災人禍的年份,無數中國人就會湧向東北避難,其中又以山東人、河北人居多。

東北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雖然天氣不宜居,但是在農耕時代裹腹生存不是問題——太過久遠的不說,就說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除新疆、西藏、內蒙等極少數省份,又有哪個省、哪個縣、甚至哪個鄉,沒有人去東北三省逃過荒、避過難。

一部東北的近代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人的避難史。以1840年為我國近代史的分界點,在這之前,東北三省人口不過300萬,但是,從1840—1912年,超過500萬人從關內逃往東北三省以避難求生,而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1912—1949年,更有近1500萬人從關內遷移動東北三省——兩百年間,2000萬人關內人向東北三省的遷移、加上300萬東北原住民,他們的近10代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東北三省近1.3億的人口。

建國後,東北的資源,無償支持新中國建設至少30年。從1949—1979年,東北至少供應了全中國1/3的煤炭、40%的石油、一半的木材,要知道,那時在計劃經濟時代,如此超大規模的資源供應幾乎是無償的。

而如果說,以國際市場的資源價格計,即便以那個年代的價格計,東北三省的資源輸出,至少是10萬億的(以今天的價格計,則至少是100萬億的)——可以說,如果沒有東北資源的無償供應,新中國工業基礎的奠定至少要晚上10年。

東北,不欠中國的,這片土地曾經福澤過至少2000萬中國人;東北,不欠中國的,中國欠東北至少10萬億。

今天,全中國都應該還東北人一個公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國英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楊國英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