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動了帝國的腎

誰動了帝國的腎

這是《三石先生說》第262篇文章

Uptown Funk

 Alvin And The Chipmunks: The Road Chip

The Chipmunks 

00:00/00:00

薦歌一首,適合單曲循環

雖說漢武帝生活的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可他建立的功勛卻穿越時空,成為一個民族的象徵。「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豪情至今響徹耳畔。

可若將歷史顯微鏡的倍數放大,就會發現這個生在和平期、長在富貴下的帝王,能最大程度實現理想,在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最接近亞當斯密所說自由經濟狀態的,就是漢代初期。這一時期,由於長期戰亂,民間經濟幾乎被毀滅殆盡。統治者遵循「黃老之術」,政府幾乎全盤從經濟事務中退出,放手讓社會力量去發展經濟。套用現在的話,叫「小政府、大社會」。

效果顯著,作為承起文景之治的漢武帝初期,經過建國後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庫已然極其充盈。《史記》記載,當時國家常年無戰事,也無天災,農民種糧不僅能自給自足,且攢夠能吃三年的口糧。國庫內的銅錢累計巨萬,連串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首都街巷繁華,東西往來的商人鱗次櫛比,每天都有新開張的旅館和飯店。

漢武帝繼承的就是這樣一個殷實的家底。剛即位時,政府仍然事施行前朝的「黃老之術」。可是當最後一個經歷過戰亂的掌權者竇太后過逝後,那些「生在新中國、長在和平下」的當權者們,便開始鼓吹戰爭。加之武帝本身英氣逼人,好勇愛戰,下邊的人更是投其所好,千方百計配合主子的意願。當時,漢朝與匈奴之間,依靠不斷的和親政策已經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雖然漢方總是付出多於獲得,可相較打仗,還是划算多了。

可一旦國家積蓄了實力,主戰派的聲音佔據主流,戰爭便順理成章。從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89年,漢武帝連年征戰,不僅成就了一大批名將、將國土面積擴展至當時的世界第一,更成就了千古一帝的偉業。只是,在外人和貴族階層看來揚眉吐氣的功業,底層百姓卻因連年征戰,背上了沉重的賦稅。至征和四年,漢武帝發出了一道長長的詔書,詳細談論了之前發兵的得與失去,得出結論:輪番征戰是一項划不來的舉動

懺悔兩年之後,武帝去世。其在位期間,為了應付巨額的戰爭花費,帝國的財政得以無限制的擴張,武帝一朝也終於成為中央帝國建設的千年樣板。

這個樣板具有如下特徵:

首先,為了維持帝國穩定,漢代吸收了前朝的經驗,將國家稅收的重頭,農業稅的稅率降到極低,為三十分之一。由於中國古代糧食產量長期維持在低水平,過高的稅率,極易造成國本動蕩。

其次,農業稅稅率低,並不意味著農民負擔低。降低農業稅的同時,政府卻採取了更靈活的方式,從其他方面過得財政收入。這些收入包括:關市收入、壟斷流通領域收入、壟斷鑄幣產生的鑄幣稅、財產收入等等。最終都會轉嫁到農民頭上。

這些稅收是沉重的,但是它們極其隱蔽。政府通過較高的工業品價格,使得農民在不直接交稅的前提下,財富神不知鬼不覺地被抽走。這種高效的方法,為武帝的功業提供了充足後援。

誠然,武帝本身有極高的智慧,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帝國的行政、財政和軍事效率。僅憑經濟政策這一項,並不能公允地評判武帝。可是,經濟卻是帝國命脈。在武帝時,尚有能力鎮壓異端,梳理行政脈絡。可由於連年征戰,損害了帝國經濟的肌體,再往後,東漢雖有一段短暫的「中興」,可衰敗的大趨勢已不可改變。

武帝一心想建立豐功偉績。常年征戰,以為榮耀了自己的同時,能令漢家王朝能國祚永續,可結局卻加速了帝國的衰落。至西漢,帝國的經濟都再沒有回到武帝初期的繁榮。令人唏噓的同時,又不得不驚醒。

良好經濟體系建立很難,甚至需要幾代人。可破壞,只需要一代人。

這裡是三石先生說,感謝你的閱讀。

歡迎轉載到朋友圈,其他形式的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你的轉發和點贊是我前行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石先生說 的精彩文章:

TAG:三石先生說 |